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术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置管信息记录完善、住院和出院间歇期均在医院维护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6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接受“短期速成培训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n=300),以接受“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n=310),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相关血栓、静脉炎、穿刺点渗液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能提高护士的PICC置管效果,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传统PICC置管中应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血管定位穿刺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5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172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6月—11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肘下置管的方法,干预组在传统粗针穿刺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定位进行肘上置管。结果干预组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性静脉炎、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超声定位进行传统PICC置管,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韩春花  康建华  范菁 《当代医学》2016,(30):159-160
目的:研究药酒联合热敷在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患者中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A组采用单纯热敷治疗,对照B组采用单纯药酒湿敷治疗,观察组采用药酒+热敷治疗,比较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A组与对照B组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A组与对照B组(P<0.05);3组患者在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中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第1天,对照A组、对照B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的第2、3天,3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患者采用药酒联合热敷能够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降低PICC置管所带来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盘婧婧 《中外医疗》2012,(20):72-72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管超声引导下施行PICC置管和盲插置管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6例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插置管,治疗组在血管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实施PICC置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使老年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实施FOCUS-PDCA循环联合集束化管理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接受FOCUS-PDCA循环联合集束化管理,对比2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患儿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家属满意度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家属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CU...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cter,PICC)置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或长期静脉化疗),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PICC导管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隧道式PICC置入术治疗。随访2组患者穿刺成功及并发症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种不同置管方法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研究组48 h内渗血发生率(3.33%)、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0%)、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0%)及感染发生率(3.33%)均低于对照组(20.00%、13.33%、16.67%、23.33%)(P<0.05)。结论 隧道式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高,能明显减轻穿刺点渗血程度,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及感染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5例肺癌PICC置管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n=34)患者接受护理路径,对照组(n=31)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6%,2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采取护理路径,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两种置管途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早产儿病房行PICC置管的153例早产儿,根据其置管途径不同进行分组,将采用上肢静脉置管的7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下肢静脉置管的7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PICC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6.6%、6.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1.3%、39.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组14.5%(P<0.05).结论 早产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5年9月~2017年2月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48例随机分两组.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则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PICC置管操作护理的满意度;PICC置管操作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平均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 预见性护理组患儿家长对PICC置管操作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预见性护理组PICC置管操作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预见性护理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有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滑脱、药液外渗等,经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PICC置管后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PICC置管24 h后,在穿刺点无渗血情况下于静脉穿刺点上方8~10 cm处连续微波治疗5d,对照组用热毛巾局部湿热敷法,连敷5d,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73%,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32).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予微波治疗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低PICC置管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流程.方法:对PICC置管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问题,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施干预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数量和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人员责任意防止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宣教对血液肿瘤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416例PICC置管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通过图片、资料、录像、演示、一对一指导练习等手段加强置管患儿的术前相关教育,把握好血管的选择,调整好护士的心理素质,使患儿在置管前已完全掌握体位配合的目的和方法,在置管中能主动配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置管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55%,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PICC置管术前宣教,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PICC置管穿刺失败后,采用穿刺点上方3cm处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比较采用穿刺点上方3cm横行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如感染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导管感染率及导管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PICC置管穿刺失败后,采用穿刺点上方3cm处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规范化管理在保障PICC置管安全、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住院患者374例,将入选患者分为研究组(251例)和对照组(123例),研究组患者由护士从PICC穿刺、维护、健康教育、出院管理、相关文书签署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护理干预,对照组按目前PICC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248例(98.8%),发生静脉炎11例(4.38%),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1.20%,0.23/1000个导管留置日),导管阻塞3例(1.20%);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85例(69.1%),发生静脉炎12例(9.76%),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1.63%,0.83/1000个导管留置日),导管阻塞2例(1.63%)。结论研究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而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ICC护理规范化管理起到降低护理风险、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纳入本次研究中的68例对象按照化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者采用 PICC 置管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浅静脉化疗,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例数和静脉炎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 置管化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可降低肿瘤患者患者并发症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