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对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检验的一项任务。为此,我们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甲型肝炎病毒(HAV)抗体、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检测结果做一回顾性统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148例拟输血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攀  李春碧  何平  伏俊 《西部医学》2008,20(4):856-857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携带情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3148例拟输血的病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常见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289例(9.18%),HCV阳性32例(1.02%),抗-HIV阳性3例(0.10%),抗-TP阳性88例(2.80%)。结论对受血者输血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可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邱梅婷 《当代医学》2009,15(3):69-70
目的对受血者受血前抗-HCV感染情况的分析,来探讨其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19例丙肝病毒抗体(抗-HCV)阳性患者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W)及梅毒抗体(RPR)检测分析。结果在219例抗-HCV阳性患者中,单纯抗-HCV阳性117例;合并感染的101例,其中抗-HCV、HBsAg阳性14例,抗-HCV、梅毒阳性22例,抗-HCV、抗-HIV阳性42例,抗-HCV与其中两项同时阳性22例,四项全部阳性的2例。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相关血清血标志物的检查,对减少和杜绝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十分重要,对医院,患者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军 《中外医疗》2010,29(34):41-41
目的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5项传染指标检测,分析其结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71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检测中阳性者为216例,占32.2%,其中ALT阳性31例,HBsAg阳性101例,丙肝抗体阳性33例,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9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42例。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5项传染指标检测是预防和控制由输血传播引起传染病的最重要标准,应用于每一位需输血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避免因输血传播疾病引起医疗纠纷和防止职业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10-01~2011-0311606例就医患者进行输血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rI’P)抗体三项指标筛查。结果共检出阳性例数856例。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三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对诊断和预防医患交叉感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13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查。结果:HBsAg阳性率9.8%,抗-HCV阳性率0.77%,抗-TP阳性率0.15%,抗HIV为0.08%。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患者术前输血检查的重要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同时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对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为此,我科从2004年4月开始对我院需手术或输血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开展了乙肝两对半、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的检测,现将这一检测结果作一统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源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分析,了解本地血源感染疾病的情况,输血前检查对防范院内感染,预防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对我院959例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1+2型(抗-HIV1+2型)、梅毒抗体(抗-TP)四项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88例,占9.2%;抗-HCV阳性4例,占0.42%;抗-HIV1+2型阳性2例(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阳性),占0.21%;抗-TP阳性13例,占1.36%;输血前四项总阳性107例,阳性率11.16%。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源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预防院内感染,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本文对580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阳性率为9.05%;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HIV感染率为0.052%;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其它3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有利于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操作,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的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杜荣  贾波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64-964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住院病人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降低母婴传播性疾病的发生,从而杜绝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输血、手术或产前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 Ig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 IV)、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 HBsAg阳性率为4.78%,抗-HAVIgM阳性率为0.26%,抗-HCVgG阳性率为0.19%,梅毒感染率为0.13%,抗-H IV抗体阳性率为0。结论预防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的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卫生部关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通知,我院检验科对临床各科室有输血可能的住院、门诊病人(包括各乡镇医院的输血病人)进行了经血传播疾病的病原体的抗原、抗体检查。检查项目有抗-HIV(1+2)、RPR、抗-HCV、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现将我院2001—2004年上述患者4516人次进行筛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付麦旺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19-11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及送检率,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1560例住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送检的130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进行捡测分析。结果:156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1300例(83.3%),未全做者260例(16.7%)。检出HBsAg阳性98例(7.54%),抗HCV阳性13例(1%),梅毒抗体阳性10例(0.77%),抗HIVI/2全阴性。该四项指标共检出121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输血前患者常规准确检测四项感染指标,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减少医疗纠纷,保障输血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科室申请输血前患者抽取血液标本进行以上四项检测.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 I 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了解桂林铁路地区孕产妇五项输血前感染指标的检测的情况。方法:甲型肝炎抗体(抗-HAV)、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等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试剂,梅毒抗体使用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试剂。结果:0.11%(1例)出现抗-HAV阳性,HBsAg阳性10.0%,0.53%(5例)出现抗-HCV阳性,没有检出抗-HIV阳性,1.26%(12例)梅毒抗体阳性,其中有一例HBsAg和梅毒抗体同时阳性。结论:对孕产妇进行五项感染指标联合检查对防止院内疾病交叉感染和母婴传播疾病的发生,保护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减少因院内感染所引起的医患纠纷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989例输血前患者检测抗-HCV及抗-HIV1/2和抗-TP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输血前检查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不仅为受血者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依据,争取了时间;也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经血传播疾病提供临床依据,避免医疗纠纷,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提高自身保护意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989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3项血液指标检测。结果:抗-HCV阳性患者15例(1.51%),抗-HIV1/2阳性患者7例(0.70%),梅毒抗体阳性患者27例(2.70%)。结论: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输血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已广泛被医生和患者接受。但目前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也逐渐引起广大医患双方的重视。为了弄清或分析血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 ,划清血源性疾病传播的责任 ,减少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我院检验科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 ,于 2 0 0 0年 12月开始对住院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 (HBsAg)、丙肝病毒抗体 (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 (抗HIV)、血清反应素、梅毒特异性抗体 (TPPA)五项免疫学指标进行常规检测 ,现将335 6例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7.
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278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2780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1.15%、抗-HCV的阳性率为0.90%、抗-HIV的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9%。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吸毒、卖淫、嫖娼的滋生,致使血液及性接触传播的疾病逐年增多,为此卫生部出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受血者在输血前均需作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标志物检测。为了解凉山彝族地区血源性疾病感染状况,明确血源性疾病责任,减少不必要医疗纠纷,我科在2002年5月开展输血前四项检查: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IgG、抗-TP、抗-HIV(初筛)。现将我科2002年5月~2005年1月共检测602例病人输血前四项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3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12.50%,抗-HCV阳性率为1.15%,抗-HIV阳性率为0.05%,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56%。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劲松 《广西医学》2006,28(6):912-913
为了更好地控制医源性感染,避免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笔者对1030例手术、输血前及产前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谷丙转氨酶(ALT)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