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Li M  Zhou J  Bao YQ  Lu W  Jia WP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2):2962-2966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CSⅡ)治疗期间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257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男156例,女101例,糖化血红蛋白(10.97±2.11)%,糖化血清白蛋白(31.88±7.51)%,入院后予胰岛素泵治疗同时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根据CGMS监测结果中是否出现夜间低血糖事件分为低血糖组和无低血糖组,分析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关系.结果 (1)胰岛素泵治疗期间全天平均血糖(9.66±2.00)mmol/L,血糖标准差(2.98±1.03)mmol/L,血糖水平最高出现在早餐后(11.62±3.07)mmol/L,最低出现在夜间(8.06±2.43)mmol/L.(2)CGMS监测显示胰岛素泵治疗初期有118例患者共发生了243次低血糖事件,其中128次发生于夜间.(3)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睡前血糖预测夜间低血糖,当睡前血糖为5.9 mmol/L时约登指数最大,其敏感度为54.8%,特异度为77.8%.阳性预测值为44.3%,阴性预测值为84.2%.结论 (1)CGMS监测显示胰岛素泵治疗初期血糖波动仍较大,约1/2患者检出发生一次以上低血糖事件.(2)睡前血糖<5.9 mmol/L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年龄60~75岁,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组(甘精组)33例,予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那格列奈每餐前口服;精蛋白预混人胰岛素组(预混组),31例早晚餐前20min皮下注射精蛋白预混人胰岛素;共治疗12周。测定治疗前后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凌晨3:00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后行动态血糖监测(CGMS)。结果治疗12周后,甘精组与预混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组空腹血糖较预混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血糖监测显示:甘精组血糖标准差、空腹血糖标准差小于预混组(P〈0.05),夜间(21:00~次日6:00)血糖≤3.0mmoL/L时间百分比(TPG≤3.0mmol/L)少于预混组(P〈0.05)。甘精组低血糖发生率少于预混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降糖效果好,较预混人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监测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6例空腹血糖〈7.0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I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天血糖监测。结果本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16例(占44.4%)发生低血糖(血糖≤3.0mmol/L),仅4例有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其中53.37%低血糖发生于凌晨0:00-2:29。18例(占50.0%)发现血糖〉11.1mmol/L,75.55%发生于三餐后。结论对于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可发现有高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存在,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的2型糖尿病(2-DM)患者,评估2-DM患者日常临床环境中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寻求预测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量化指标,探讨临床干预危险因素后的效应。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我院行动态血糖监测的144例2-DM患者;根据2011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作为血糖波动评估指标。同时比较不同睡前血糖以及晚餐后2h血糖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BMI以及糖尿病病程后,MAGE是2-DM患者夜间低血糖风险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OR(95%CI)为(1.011~3.112,P<0.05)。患者睡前血糖水平越低,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经过有效临床干预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下降(χ2=9.782,P=0.044)。患者晚餐后2h血糖水平越低,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经过有效临床干预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下降(χ2=9.763,P=0.045)。结论 MAGE、睡前血糖水平以及晚餐后2h血糖水平与夜间低血糖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且,适当临床干预可以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口服二甲双胍500mg,3次/日。甘精胰岛素睡前一次注射,初剂量从10U/日开始,以后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直至FBG≤7.0mmol/L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的FPG、2hPG以及HbA1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低血糖2例,轻微,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且低血糖危险低,体重增加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94例老年(年龄≥65岁)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分组:血糖<3.9mmol/L且持续时间在15min以上的34例患者为低血糖组,余60例患者为无低血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低血糖组的34例患者中,发生夜间低血糖者占61.8%。低血糖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糖平均值均低于无低血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血糖变异系数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高于无低血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血糖变异系数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OR=1.043、1.305);体重指数和血糖平均值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OR=0.815、0.704)。结论 血糖变异系数、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体重指数及血糖平均值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脆性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情况,以提高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并给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的糖尿病患者56例,分为A、B两组。A组(/7,=17)为脆性糖尿病组,B组(n=39)为非脆性糖尿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PT3.9)、低血糖发生次数、高血糖发生率(PT7.8、PT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波动系数(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的Prr3.9[(7.7+8.6)%]、PT7.8[(62.9±18.1)%1、PT11.1[(46.3±23]3)%]、SDBG(4.41±1.01)、LAGE[(15.10±3.55)mmol/L]和MAGE[(10.10±2.49)mmol/L]等指标均高于B组[(3.7±2.8)%、(38.2±14.5)%、(10.8±6.7)%、(2.38±0.35)、(7.20±1.87)mmol/L、(5.30±1.37)mmol/L1的糖尿病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测得的HbA1c[(8.2±1.7)%、(7.9±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夜间和凌晨发生低血糖情况[11(64.7%)]与B组患者[13(33.3)%1比较,差异有高度差异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脆性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认真分析和采取措施消除引起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主要诱因,可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和血糖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8.
睡前加服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阳常林 《当代医学》2010,16(20):91-91
目的观察晚睡前加服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的疗效。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患者,其夜间无低血糖,且同时出现黎明现象者,其空腹血糖在〉7.0mmol/L(45例),分为两组:A组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20例),B组睡前服用罗格列酮(25例),观察其疗效及低血糖反应。结果两组在降低空腹血糖FBG≤7.0mmol/L治疗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能够减少与其他类降糖药合用时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还可以减少其他类降糖药剂量。结论晚睡前加服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背景 糖尿病血液透析(HD)患者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但目前关于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分析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血透中心行HD的糖尿病患者86例,均接受常规治疗、血糖控制治疗。监测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后1个月12次HD过程中(上机30 min内)血糖值,分析其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血糖变异性;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40例未发生低血糖(未发组),24例发生1次低血糖(偶发组),22例发生≥2次低血糖(常发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3.5%(46/86)。三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子女情况、文化程度、用药依从性、照顾能力、血糖平均值(MBG)、血糖变异系数(CV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079,95%CI(1.000,1.160)〕、用药依从性差〔OR=13.250,95%CI(2.300,76.250)〕、照顾能力差〔OR=4.067,95%CI(1.090,15.300)〕、MBG<8.91 mmol/L〔OR=4.001,95%CI(1.250,12.850)〕是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BMI增大〔OR=0.776,95%CI(0.640,0.950)〕、CVBG<0.26〔OR=0.254,95%CI(0.080,0.790)〕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为53.5%),年龄增大、用药依从性差、照顾能力差、MBG<8.91 mmol/L是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BMI增大、CVBG<0.26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糖尿病患者管理模式,提高糖尿病控制率。方法:以辖区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服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管理7个月及以上的6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空腹血糖测定,管理前后做对比。结果:68例患者经过系统管理,有26例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空腹血糖≤6.1 mmol/L),控制率38.23%。除1例空腹血糖值没有下降外,其余空腹血糖值均有较明显降低(平均降低1.99 mmol/L)。68例患者系统管理前后空腹血糖均值变化明显(8.405mmol/L:6.41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规范化糖尿病管理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其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信任程度和依从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口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比较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人NPH胰岛素使HbAlc达到7%的疗效和低血糖风险。方法在33例服用一种或2种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仍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lc>7.5%)中,进行了这一随机、开放标记、平行、16周的试验,患者继续服用研究前的药物,但于每天睡前加用一次甘精胰岛素或人NPH胰岛素,使空腹血糖(FBG)达到≤100mg/dl(5.6mmol/L)的目标值。试验结果的观察指标为FBG、HbAlc、低血糖发生率和达到HbAlc≤7%并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夜间低血糖的患者百分数。结果终点时甘精胰岛素组和NPH胰岛素组的平均FBG(5.94Vs6.11mol/L)和HbAlc(6.68Vs6.79%)无明显差异,P>0.05。大多数用这两种胰岛素的患者都达到HbAlc≤7%的目标。但是,在HbAlc≤7%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低血糖(<4mmol/L)方面,甘精胰岛素组(69%)比NPH组(29%)高出一倍,P<0.05。甘精胰岛素组的经证实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也显著低于NPH组,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治疗且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加用基础胰岛素,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血糖获得理想控制(HbAlc≤7%)。甘精胰岛素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NPH胰岛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147例2018年12月-2019年10月间在华山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病房接受为期5天的CGM的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参数以及动态血糖参数。根据监测期间是否有低血糖发作将患者分为非低血糖组和低血糖组,将单次低血糖发作定义为传感器监测血糖<3.9 mmol/L并持续15 min以上。动态血糖参数包括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血糖值极差(Δ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以及血糖在<3.9 mmol/L、3.9~7.8 mmol/L、>7.8 mmol/L、3.9~10.0 mmol/L、>10.0 mmol/L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 TIR)。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水平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应用的增加以及较低的MBG水平是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BG水平、血糖>7.8 mmol/L及血糖>10.0 mmol/L范围内的% TIR与低血糖发作呈负相关,但是血糖变异水平(SD、CV、ΔBG、MAGE)以及血糖在3.9~7.8 mmol/L范围内的% TIR与低血糖发作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低血糖发作时长与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和CV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较低水平的肾小球滤过率、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应用的增加以及较低水平的MBG是T2DM患者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并对出现低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3月就诊我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药物治疗中出现低血糖的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低血糖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采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分析出现低血糖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及CR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BMI(OR=0.648,P=0.017)和年龄(OR=1.812,P=0.010)是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其中BMI是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性因素,与低血糖的发生呈负相关,而年龄因素则与之正相关. 结论 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危险因素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降低低血糖发生的关键,建议患者熟练掌握低血糖特点和解决手段,避免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4.
DeWitt DE  Hirsch IB 《JAMA》2003,289(17):2254-2264
CONTEXT: Newer insulin therapies,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physiologic basal-prandial insuli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insulin analogues, are changing clinical diabetes care. The key to effective insulin therapy is an understanding of principles that, when implemented, can result in improved diabetes control.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insulin u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M). DATA SOURCES: A MEDLINE search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all English-language articl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insulin use in adults with type 1 or type 2 DM from January 1, 1980, to January 8, 2003. Bibliographies and experts were used to identify additional studies. STUDY SELECTION AND DATA EXTRACTION: Studies were included (199 for type 1 DM and 144 for type 2 DM, and 38 from other sources) if they involved human insulins or insulin analogues, were at least 4 weeks long with at least 1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nd glycemic control and hypoglycemia were reported. Studies of insulin-oral combination were similarly selected. DATA SYNTHESIS: Twenty-eight studies for type 1 DM, 18 for type 2 DM, and 48 for insulin-oral combination m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M, physiologic replacement, with bedtime basal insulin and a mealtime rapid-acting insulin analogue, results in fewer episodes of hypoglycemia than conventional regimens. Rapid-acting insulin analogues are preferred over regular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M since they improve HbA1C and reduce episodes of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M, adding bedtime 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 (isophane) insulin to oral therap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glycemic control, especially when started early in the course of disease. Bedtime use of insulin glargine results in fewer episodes of nighttime hypoglycemia than 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 regimens. For 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insulin deficiency, a physiologic insulin regimen should allow lower glycemic targets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therapy include hypoglycemia, weight gain, and worsen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if hemoglobin A1C levels decrease rapidly. CONCLUSIONS: Many options for insulin therapy are now available. Physiologic insulin therapy with insulin analogues is now relatively simple to us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fewer episodes of hypoglycem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自2010年8月6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广东省16家医院收集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等信息,中心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固定餐后2 h C肽等;严重低血糖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611例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病率为70.6次/100人年,发病危险因素有男性(RR=1.69)、医保报销比例<50%(RR=1.38)、长病程(RR=1.23)、消瘦(RR=1.43)、未控制饮食(RR=2.05)、体育锻炼<150 min/周(RR=1.61)、合并神经病变(RR=2.00)、吸烟(RR=1.46)和低HbA1C(RR=1.47)。而超重和肥胖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较低(RR=0.60)。81.1%的严重低血糖集中发生在16.2%有复发史的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有男性(RR=2.03)、消瘦(RR=2.02)、未控制饮食(RR=3.11)、体育锻炼<150 min/周(RR=2.87)和低HbA1C(RR=1.73)。而超重和肥胖者的风险较低(RR=0.28)。结论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与一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周虹  钟莉  罗红  李月  曾正洪 《海南医学》2016,(2):315-318
目的 了解城乡结合部2型糖尿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状况.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且已确诊的453例2型糖尿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城乡结合部,调查一般资料、低血糖相关问卷,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453例患者中,有316例(69.8%)发生过低血糖,其中有91例(30.5%)测定血糖.可疑症状低血糖、症状性低血糖、无症状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分别占48.1%, 35.3%,13.8%,2.8%.低血糖发生最常见于午餐前占36.6%,其次为夜间占28.2%,餐后占27.9%,空腹占25.2%,晚餐前占20.8%,睡前占9.4%.午餐前发生低血糖症状时仅有16.5%的患者能测定血糖证实发作症状性低血糖.常用的低血糖处理方式为进食碳水化合物(51.0%),进食水果糖(43.0%),口服葡萄糖(17.4%).处理低血糖后15 min血糖复测率为12.8%.结论 城乡结合部居民2型糖尿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午餐前最易发生低血糖,应加强低血糖发生时的血糖测定及处理后复测血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观察晚餐后0.5 h与晚餐后1 h短时中强度运动分别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谱的 影响。方法纳入15例平时缺乏运动的无严重并发症T2DM患者(9名男性,6名女性),且均未使用胰岛素。将受试者随机分配 到晚餐后0.5 h运动组和晚餐后1 h运动组,进行0.5 h中强度运动,1周后交叉。运动强度设定为40%储备心律(HRR)。在饮食 标准化和药物治疗不变的条件下,通过CGM监测血糖。观察受试者晚餐后2 h平均血糖、高峰血糖及血糖曲线下面积(AUC) 等,同时观察餐后12 h平均血糖、血糖变异系数(CV)、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观察受试者是否出现夜间低血糖。结果 晚餐后0.5 h 运动组与晚餐后1 h 运动组,在餐后2 h 平均血糖、高峰血糖及血糖AUC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晚餐后1 h 运 动组餐后2 h即时血糖明显低于晚餐后0.5 h运动组(P=0.04)。同样,两组间餐后12 h平均血糖、CV及MAGE均无统计学差异, 且均无夜间低血糖发生。结论晚餐后0.5 h与晚餐后1 h进行短时中等强度运动对T2DM患者血糖谱影响无明显差异,均安全 有效。晚餐后1 h运动可能对降低餐后2 h血糖更有利,但对于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餐后0.5 h运动可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至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分为MCI组(n=72)和非MCI组(n=3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的影响因素。结果 11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MCI者72例(65.45%)。MCI组、非MCI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糖尿病病程、睡前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OR=0.236,95%CI:0.096~0.581)、糖尿病病程(OR=1.077,95%CI:1.005~1.154)、睡前血糖水平(OR=1.213,95%CI:1.030~1.428)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的影响因素(P=0.002,P=0.036,P=0.020)。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患病率较高,家庭月收入低、糖尿病病程长、睡前血糖高可能会增加MCI的发生风险,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IAsp)和可溶性人胰岛素(HI)分别联合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NPH)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0例来自全国5家医院的1型(T1DM)或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IAsp或HI联合NPH治疗.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IAsp/NPH组[(14.6±5.3)mmol/L比(8.4±4.1)nunol/L]较HI/NPH组治疗后2 h PPG改善更为显著[(14.9±3.9)mmol/L比(10.6±3.5)mmoL/L,P<0.05],且达标率分别为50.0%、25.5%(P<0.01).治疗后IAsp/NPH组[(9.3±1.4)%比(7.7±1.3)%]和HI/NPH组[(9.2±1.2)%比(7.7±1.2)%]HbA1c明显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达标率分别为24.5%和14.5%(P<0.05).在Imp/NPH组未见严重低血糖事件和其他不良事件,且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更低(IAsp/NPH:3%,HI/NPH:4%).IAap/NPH组与HI/NPH组患者胰岛素日均剂量分别是0.60/0.23 IU/kg和0.65/0.24 IU/kg.结论 IAsp联合NPH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且不增加夜间低血糖和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