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高发病率和高致残性的功能障碍,尚无特效疗法。基于经络脏腑理论,PSCI的病机可责之脏腑气血失调为本、邪壅脑络为标,治疗当首辨经络以通经开窍,再辨脏腑以调和心脑肾。岐黄针疗法是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为诊疗思路,使用专属针具和五刺法对腧穴进行针刺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临证使用岐黄针,运用五刺法之输刺、合谷刺使气至病所,并重视一针多经和针养结合,治疗PSCI疗效明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提出针灸临床的辨证体系,必需体现针灸理论的核心和治疗的特色,即应以经络辨证为主。而在以八纲辨证为指导进行经络辨证时,应分经筋病症与脏腑病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经筋病症重在辨病位,以按部选穴为主,选取适宜的对症刺法进行论治;脏腑病症应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辅以脏腑辨证,论治以按经选穴为主,辅以按部选穴,重在选取相应的特定穴,并根据寒热虚实选取适当的补泻等刺法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3.
舒杨  孙潇  颜晓  马玉侠 《山东中医杂志》2023,(11):1207-1210
高树中教授认为肢体经络病的根本病因在于经络不通,强调针灸治疗时应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以经络辨证为纲,明辨其病位,以“通”字立法,通过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如常。在经络辨证方面,高教授提出部位辨经络、病候辨经络、舌脉辨经络、特殊诊法辨经络四法;在疏通经络方面,高教授创立了“通经二法”和“通络三法”,即本经通经法、巨刺通经法和刺络放血法、缪刺通络法、全息通络法。高教授明辨经络、熟用经络的经验对临床针灸治疗肢体经络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旴江"上补下泻"针法为明代旴江南丰名医李梴首创,属"异穴补泻"针法。该法秉承《黄帝内经》"上病下取"之旨,源于《黄帝内经》标本根结理论,颇宜于治疗人体上部五官清窍疾病。本文立足五官、经络、脏腑的结构特点,根据五官病证"脏腑失调,邪害空窍"的病理认识,着眼标本根结的经气流注规律,取四肢下端部腧穴为主穴,以五官局部腧穴为应穴,针刺主穴针尖朝上,调控经络感传向上至病所,调节经气升降,使经气上下感应、气至病所从而治愈五官痼疾。旴江"上补下泻"针法以上病下取、刺分先后、穴分主应、远取为治疗原则和针法特色,注重顺应标本根结的经气流注规律调控经气感传,使气至病所,疾病得愈。该法取穴精少,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为五官科特色适宜技术,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振埃刺法理论指导下,探析哮喘的针灸辨治思路。振埃刺法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是针对一类具有特定表现的病症提出的针刺治疗法则,所述症状与现代哮喘急性发作期类似,哮喘从发病部位、特点上均属振埃刺法所论“阳病”范畴,通过辨病机、病位,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分析病在何脏、何经,强调在十二经脉行于四肢和皮肤浅表处进行取穴,同时结合疏通局部经脉气血,气血形神共调,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操作手法方面根据针刺部位进行浅刺,强调毫针针刺以及针刺前揣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李宗俊老师“透穴针法”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一针两穴或一针多穴透刺治疗多种疾病。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用透穴针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透穴针法不但能治疗局部疾病,而且能治疗全身疾病;不仅能治经络病症,还能治疗脏腑疾病,起到一针多穴、刺激大、作用强、疗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少松  孙敬青  张帆  袁芳  王麟鹏 《中医杂志》2023,(12):1200-1203
总结王麟鹏教授运用逐邪通络针刺法分期治疗痹证的临证经验。认为寒邪、热邪、瘀邪是痹证的主要致病邪气,治宜逐邪通络。痹证早期以寒邪为主,病机为阳虚感寒,治宜重用火针温阳逐寒,以局部浅刺、散刺为主,并根据经络辨证循经点刺;中期以热邪、瘀邪为主,病机为寒邪蕴生热邪、瘀邪,治宜刺血配合火针疗法祛热逐瘀,刺血疗法多根据经络辨证选取合穴,火针点刺多重刺、深刺;后期病机为经络虚损不通,应先补益脏腑虚损,再逐邪通络,常用王乐亭“老十针”法调补脾胃,五输穴通络行气。  相似文献   

8.
井穴临床应用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井穴在五输穴中被喻作水的源头,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它们既为十二经脉的起止穴,又为根结理论中的“根”之所在,因此井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有特点。①可交通阴阳,补之可振奋阳气温通经脉;泻之可泻热启闭开窍醒神。②阴经井穴长于疏肝理所,治疗气机失调而致的胸腹部疾患。③阳经井穴长于驱邪通经止痛,擅治头面五官之顽疾。笔者将临床应用井穴的体会进行了总结。并附验案6例。指出在具体运用井穴治病时,医者要注意详审病位,辨经定穴;根结互用远近配合,详辨病性,刺法适当,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黄褐斑立足整体、着眼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张教授在黄褐斑的治疗上主张辨病和辨证结合,病机围绕肝脾肾三脏,通过面部围刺结合体针调理肝脾肾,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全身气血以祛瘀生新。笔者从选穴思路、治疗思路、典型医案3个方面介绍张庆萍教面部围刺法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可供临证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认为肝气失常、神失所养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提出疏肝调神的治则治法,并据此制定整合针灸治疗方案,即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方案。一针指针刺时主辨肝气虚实,肝气实则平肝气、调神志,主穴选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肝气虚则补肝气、安神志,主穴选取太冲、内关及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印堂。二灸指精灸和刺络法,其中精灸取细小的艾绒精准刺激穴位,以补为通,选取位于任脉的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巨阙、膻中为主穴;刺络为泻以调脏腑,选取五脏俞之心俞、肝俞为主穴。三巩固指运用耳穴和背俞穴埋针,其中耳穴多选取心、肝二穴,背俞穴多选取刺络五脏俞对应的五志穴。  相似文献   

11.
武连仲教授重视神志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认为窍闭神迷、神匿、神散是精神障碍的基本病机.衷中参西,应用症状诊断学逆向思维方式准确诊断,在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精神障碍的基础上,结合经络循行主治及神经系统定位诊断选穴处方;辨证以阴阳、虚实、经络脏腑为本;治以开窍、利窍、通窍、醒神、调神,强调理、法、方、穴统一.发展腧穴、刺法理论,定位独特,详辨穴性,组穴简洁,重用五腧穴、头、颈、项部腧穴和八脉交会穴,提出雀啄刺、十二针感.综合治疗,体针、舌针、汤药同施,自成体系,对精神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井穴的腧穴属性及临床作用,结合根结标本理论和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探讨指趾端刺的针刺止痛作用及运用规律。认为指趾端刺是目前临床最为快捷的针刺止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毛刺“是《灵枢·官针》中“九刺”之一,目的是刺在皮肤,虽然原文称是治疗受病比较浮浅的痹症,但是,根据《素问·皮部论》中“皮部以经脉为(纲)纪”与“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等皮肤分部与脏腑经络相联系的理论,用毛刺的方法,针刺皮部也可治疗经络、脏腑、气血、筋骨等方面的疾病。一、方法按照经络脏腑辨证,在选用的输穴上,用1至3寸28号至30号毫针,沿皮下刺入,要求针体尽可能紧贴在真皮下,不要求有酸麻胀重痛等感觉。用补法时可顺经脉而刺,用泻法时可逆经脉而刺(顺逆指对经脉  相似文献   

14.
中药竹罐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运用经络-三场二腔-隙道理论,使药物通过皮部-穴位-脏腑渗透吸收发挥药效,同时运用刺络后拔罐可阻断邪气入侵经络,既能祛除体内深处伏邪,又能解痰凝、清浊气、畅气机.中药竹罐疗法作用于督脉和背俞穴调整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使气血通达,阴阳自和,脏腑平和,故眠安,可发挥中药与拔罐相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病位病机为出发点,基于本病“肾虚精亏,阴阳失交”的病机特点,以针灸特有的“理、法、方、穴、术”为纲要,运用脏腑辨证辨明病位在心,与肝、脾、胃与肾等脏腑有关;结合经络辨证明确疾病与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手足少阴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有关,确立“益肾填精、交通阴阳、宁心安神”的治疗大法,选取百会、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太溪与安眠为主穴,根据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辨经配穴,并配合一定的补泻手法,探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针灸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临床针灸诊治不仅要辨病、辨经、辨证,还要辨辅助检查。辨证论治既是中医学临床的基石,也是针灸临床诊治的基础,临床针灸将脏腑、经络、八纲等辨证方法紧密结合,借助现代辅助检查,使理、法、方、穴、术紧紧相扣,一线贯穿,做到如《灵枢·官能》中言:"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相似文献   

17.
蜂针疗法是利用蜜蜂螫器官为针具,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其临床应用与经络皮部理论关系密切,就此浅析如下。经络皮部的浅表性与蜂针的刺法特点十二经脉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这些区域最浅表的部位为皮肤,即所谓皮部。蜂针是取蜜蜂螫器官中的螫刺为施术工具,既细且短,类似于古代九针中的“针”,其操作取法于《官针》刺法中的“毛刺”、“扬刺”、“半刺”,刺入人体的深度仅为1~1.5mm,十分表浅,因此其刺激部位重点在经络皮部。经络皮部的病理反应性与蜂针的处方选穴皮部由于经络的联系,使它与内在的脏腑相互沟通,病邪可借此…  相似文献   

18.
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灸取穴规律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王佩  王少荣 《针刺研究》1998,23(3):163-167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络和调节系统,也是针灸信息的传递系统。因此,历来针灸治疗是以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径为依据的循经取穴原则,例如:“经络所过,取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等等。而且强调,针灸医生必须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和循行路径方能治病,认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对“经与穴”,古人更重视“经”的功能,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可见古代针灸医家对循经取穴原则的重视程度。然而,近四十…  相似文献   

19.
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针灸疗法施术的部位。俞穴即是穴位,俗称穴道。《内经》名俞(俞、输)穴或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叫孔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俞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路线上,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聚集、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以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以接受各种刺激(如针刺、艾灸、按摩、角法、药敷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俞穴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俞穴是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主要是指十四经穴。狭义的俞穴是指分布在四肢的五脏五俞和六腑六俞、  相似文献   

20.
刺络拔罐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通过刺激体表的俞穴及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及其经络的平衡,激发运行气血的功能,使病变的皮肤恢复正常。本人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蛇串疮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了蛇串疮患者40例,其中,发于躯干者31例,发于颜面及颈部者6例,发于四肢者3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为6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