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丁香苦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HPLC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H以P-糖蛋白抑制剂对丁香苦苷吸收的影响。结果:丁香苦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 55,0.006 30,0.009 00,0.007 99 min-1;不同的药物质量浓度0.090,0.180,0.360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3 70,0.007 08,0.006 94 min-1;不同的pH 7.4,6.8,5.0时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7 33,0.007 47,0.003 62 min-1。P-糖蛋白抑制剂对丁香苦苷肠吸收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丁香苦苷在肠道下部吸收较好;药物浓度低时,吸收速率常数小,中、高浓度时,吸收速率常数增大;在pH 5.0~7.4,pH 5.0吸收速率常数较小,pH 6.8,7.4吸收速率常数增大,丁香苦苷为P-糖蛋白底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姜酮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姜酮在肠循环液中的浓度,以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考查姜酮的肠吸收动力学情况.结果 姜酮浓度为25.0,50.0和100.0μg·mL-1时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137,0.0135和0.0139 min-1;姜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Ka依次为0.0070,0.0031,0.0032和0.0026 min-1.结论 姜酮浓度对其Ka无显著性影响;姜酮的肠道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姜酮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3.
苦参碱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花  魏玉辉  王丹  武新安 《中成药》2011,33(10):1695-1699
目的 对苦参碱大鼠肠吸收进行考察并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在其吸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结合HPLC法,考察苦参碱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状况及不同浓度苦参碱的肠吸收情况,同时采用P-gp和OCTs抑制剂对两种转运蛋白抑制后,考察大鼠空肠对苦参碱吸收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P-gp和OCTs对苦参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苦参碱(400 μg/mL)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5×10-2、0.80 × 10 -2、0.40×10-2、0.35×10-2/min;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100、200、400 μg/mL)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79×10-2、0.81×10-2、0.80×10-2/min.在维拉帕米、西咪替丁存在下,苦参碱(400 μg/mL)的表观吸收系数( Papp)值分别为0.86×10-3、0.80×10 -3/min.结论 苦参碱在各肠段都有吸收,其中在空肠吸收最好,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苦参碱可能不是P-gp和OCTs的底物.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微乳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葛根素微乳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葛根素胶束进行对比,研究葛根素微乳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和酚红浓度。结果葛根素微乳和胶束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8 2,0.021 8 h-1,葛根素微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百分率依次为13.86%,15.52%,20.13%,26.58%。结论葛根素微乳在肠道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葛根素微乳在结肠、回肠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3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并考察不同的药物浓度和常用的吸收促进剂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方法:进行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研究人参皂苷Rb3在肠道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人参皂苷Rb3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人参皂苷Rb3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分别为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结论:小肠整个肠段是人参皂苷Rb3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十二指肠段吸收速率最快。人参皂苷Rb3在小肠中吸收速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推测被动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为影响人参皂苷Rb3吸收的主要转适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灯盏乙素-聚乙二醇(PEG)酯在大鼠各肠段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的药物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吸收的影响,以探讨PEG修饰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对小分子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法。结果灯盏乙素-PEG400酯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32 6,0.079 9,0.081 9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30,100,20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9 2,0.033 8,0.030 6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PEG400酯(40,130,26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57 7,0.162 4,0.170 8 h-1;灯盏乙素,灯盏乙素-PEG200,400,1000酯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33 8,0.154 7,0.162 4,0.068 0 h-1。结论灯盏乙素经PEG化后,口服吸收明显增加,但随着PEG片断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其PEG化物的吸收相应减少;灯盏乙素-PEG酯在十二指肠吸收较好;药物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无影响,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7.
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婷  朱慧  丁安伟  张丽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4):1911-1914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HPLC测定不同时刻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含量。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 μg·mL-1)荆芥内酯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2 8±0.007 0)、(0.158 9±0.011 4)、(0.134 2±0.012 2)h-1,且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3.68 μg·mL-1的荆芥内酯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23 8±0.000 6)、(0.012 5±0.000 5)、(0.016 5±0.000 8)h-1,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胆管与否以及肠道菌群的破坏,对荆芥内酯的肠吸收影响不大。加入P-gp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其Ka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8.
芹菜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芹菜素(apigenin,AP)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AP在整个肠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且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最快,其次空肠,最后回肠和结肠.AP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的吸收速率常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P<0.05),吸收机制可能有主动转运和异化扩散因素参与.AP在回肠和结肠内的吸收速率常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其在回肠和结肠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非诺贝特原料药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浓度,HPLC同时测定非诺贝特及非诺贝酸的浓度。结果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高于其原料药,两者在50~200 μg·mL-1内的Ka值均基本保持不变,在pH 6.0、6.5、7.4条件下的吸收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Ka值分别为(0.373±0.002 1)h-1、(0.329±0.000 8)h-1、(0.362±0.001 4)h-1、(0.347±0.007 9)h-1。结论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肠道均有较好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0.
阿魏酸是当归、川芎、阿魏等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血栓、降血脂、防治冠心病、抗菌、抗病毒、抗突变、防癌、增加免疫功能、清除亚硝酸盐等作用。本实验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精制了川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阿魏酸),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对川芎提取物中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进行研究,为川芎或其他含有阿魏酸的中药开发成缓释制剂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葛根黄酮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葛根黄酮在肠道中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方法:通过对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分别进行在体肠吸收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黄酮主要成分葛根素的含量,计算出葛根素在各部位的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和回流4 h的累计吸收药量,从而反映出葛根黄酮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葛根总黄酮中葛根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表观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13 9,0.012 8,0.012 1,0.013 1 h-1;4h的累计吸收药量分别为136.936,122.739,115.230,123.015μg;其在十二指肠段的吸收明显高于其他肠段(P<0.05)。结论:葛根黄酮在大鼠整个肠道中均有吸收;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东莨菪素大鼠在体胃、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东莨菪素在大鼠胃、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小肠吸收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注液中药物的浓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的浓度。结果:东莨菪素在大鼠胃中2 h的吸收百分率为76.31%;东莨菪素在结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的吸收率分别为46.25%,40.54%,38.21%,32.77%;不同质量浓度东莨菪素(10.014 4,20.028 8,40.057 6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643 4,0.613 7,0.597 0 h-1;不同pH(6.0,6.8,7.4)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621 7,0.603 3,0.613 7 h-1。结论:不同质量浓度、pH对东莨菪素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没有显著性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东莨菪素在胃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结肠为最佳吸收部位,提示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13.
尼群地平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尼群地平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实验装置,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尼群地平的含量。结果 尼群地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61 2,0.047 7,0.041 1,0.035 8 h-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不同药物浓度5,10,15 μg·mL-1时分别为0.101 1,0.108 6,0.108 5 h-1;不同pH值6.4,6.9,7.4,7.9时分别为0.101 0,0.118 5,0.108 6,0.141 7 h-1;增溶剂聚山梨酯80浓度0.3%,0.5%,1.0%时分别为0.107 8,0.108 6,0.102 3 h-1。结论 不同的药物浓度、pH值和聚山梨酯80的浓度对尼群地平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尼群地平在各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4.
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体外释药和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新春  侯世祥  李文  李小英  周亚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1):1084-1088
目的:考察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体外释药性质,研究小肠最佳吸收部位及其吸收机制。方法:以动态透析法测定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体外释药速率;以大鼠在体肠循环法研究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考察不同质量浓度(20,40,60,80 μg·mL-1)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大鼠肠道的吸收行为。结果:药物的体外释放以对数正态分布方程拟合最好;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高于其他肠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不同质量浓度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体外释放介质中可缓慢持续释药;在小肠回肠部位吸收较好,药物质量浓度对ka无影响,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纳米脂质体作为载体可以促进白藜芦醇在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差热分析 (DTA)的方法研究了固体药物马来酸罗格列酮的分解反应动力学 ,用Kissinger方程计算求得该药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结果得到马来酸罗格列酮的热分解反应级数为一级 ;热分解反应活化能E为 12 7 7kJ/mol;频率因子A为 2 0 4× 10 8S- 1 ;相关系数为 0 992 5。  相似文献   

16.
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研究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黄芩苷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8.05%,-0.94%,2.32%;黄芩素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34.53%,30.61%,4.89%。黄芩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每小时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90 7,0.083 7,0.076 6,0.048 3。结论:黄芩苷只在胃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在小肠和结肠基本不吸收;黄芩素在胃和小肠中吸收良好,在结肠有少量吸收。黄芩素在各部位的吸收程度明显优于黄芩苷,提示黄芩素比黄芩苷更适于制成口服吸收制剂;黄芩素具有广泛的吸收窗,提示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17.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由链脲霉素引起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霉素30.0 mg·kg-1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运用放射免疫法和生化测试仪测定罗格列酮0.5,1.0,2.0 mg·kg-13个剂量组的血脂变化情况,以及给药后对血清胰岛素和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作用。结果罗格列酮0.5,1.0,2.0 mg·kg-13个剂量连续灌胃给药10周后,能明显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可显著提高HDL水平,对其它血脂指标无明显影响;能恢复模型组动物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增加状况,使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罗格列酮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对2型糖尿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