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 ,因其位置特殊 ,易早期侵犯周围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临近肝组织 ,故手术难度大 ,预后差。而目前 ,外科手术治疗是唯一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鹰  钱崧青 《普外临床》1991,6(3):170-173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黏膜上皮癌.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及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其极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结组织及邻近肝组织,因此,手术难度大,患者预后差.在现代影像学指导下的扩大肝切除术可能给这个凶险的疾病予以希望.但国内外学者就扩大肝切除术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因此,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亟待规范化,以提高其根治性切除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黄志强 《消化外科》2013,(3):166-169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黏膜上皮癌。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及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其极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结组织及邻近肝组织,因此,手术难度大,患者预后差。在现代影像学指导下的扩大肝切除术可能给这个凶险的疾病予以希望。但国内外学者就扩大肝切除术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因此,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亟待规范化,以提高其根治性切除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或称高位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左右肝管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stin瘤,占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EHBDC)的58%-75%。90%以上肝门部胆管癌为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状细胞癌极为少见,约占2%。以往认为肝门部胆管癌是以高分化腺癌为主,体积小且生长缓慢的肿瘤,现认为以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切除范围不足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趋于实施扩大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提高远期生存率,但大范围肝叶切除的主要风险是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本文报道一种既保证足够的肝内外胆管切除范围、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组织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式.该术式的切除范围包括肝Ⅳb段、右肝蒂前部分肝Ⅴ段的肝组织,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管及尾状叶(肝Ⅰ段),同时行肝门区血管骨髂化及至少包括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因所切除组织整体上形似哑铃状,我们称之为“哑铃”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指征:(1) Bisn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2)无门静脉分叉部或左右支受侵;(3)第3站淋巴结无转移;(4)无肝内或远处组织器官转移.本研究23例患者完成该术式,术前多数患者TBil> 300 μmol/L,均未行PTCD或胆管内支架引流.平均手术时间为35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 ml.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7%(22/23)和7/15.其结果表明:该术式适宜于我国目前条件下Bism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型或Ⅲb型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t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60%~70%,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过去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主要以姑息性治疗和手术切除为主,预后通常很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经验使肝移植似乎成为了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一、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现状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s)又称高位(high cholangiocarcinoma,HCCA)或近端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胆囊管开口以上肝管的上1/3肝外胆管,并常累及胆管汇合部和单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Klatskin于1965年首次全面的总结了该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故又称Klatskin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性介绍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动态。肝门部胆管癌首先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疼、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对胆管癌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是无损的诊断方法。可帮助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如果有肝内胆管扩张或梗阻性黄疸,B超,CT及ERCP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检查则更有价值。目前所有的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但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提出并作详细描述[1],特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以及肝总管上段的胆管粘膜上皮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整体预后不佳,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5.9个月[2].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办法.由于肿瘤易局部侵犯血管,肝脏及远处转移,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仅20%[3].如何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以及对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进行合理治疗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放射治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三种主要手段之一,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还是无法手术切除患者的姑息治疗,都具有较广的适应症和治疗耐受性,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放射治疗的实施和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胆道肿瘤,发生部位特殊,恶性程度高。因早期病变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手段,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因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生存期较短,预后差。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在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肝胆外科的医生而言,实现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提高手术切除率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至2006年4月9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首诊原因为进行性无痛性黄疸85例.根治性切除29例,姑息性切除26例,胆管引流42例.总手术切除率为57%(55/97).根治性切除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67/97)、31%(30/97)、21%(20/97),姑息性切除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11/26)、23%(6/26).引流的患者生存时间均<12个月.结论 要重视无黄疸患者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为保证治疗的根治性可适当扩大联合脏器切除的范围,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为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报道,但直到1965年由Klatskin报道1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诊治资料后才广泛引起重视[1]。由于该肿瘤的特殊部位、局部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特性和手术技术的复杂性等,不仅引起许多外科医师的兴趣,也是对外科技术发展的挑战。2005年12月我们以“肝门部胆管癌”为检索词,文献篇名含有该检索词的中文文献,《万方数据库》查得242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得376篇;在Pub Med上检索近10年英文文献,分别以hilar cholangiocarcinoma、K…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方法 复习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结果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及外科手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结论 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手段已经成为主要的诊断依据,肿瘤标记物诊断技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方法较多,且各有优缺点,但临床上仍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各种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4年间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I型癌肿切除率最高,Ⅳ型癌肿切除率最低。结果本组5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肝肾功能衰竭,余50例中31例术后获得随访,失访19例,随访率为62%。结论疑似或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应早期积极手术探查,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切除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解剖部位隐蔽,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HCCA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公认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以肝胆外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日渐成为趋势,影像诊断技术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HCCA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定进步。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就HCCA的诊治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是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又称为高位胆管癌、Klatskin瘤,是最常见的胆管癌类型,约占胆管癌的60%~70%[1]。HC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在其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治疗方法等相关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总体治疗效果不满意,预后不佳。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指南,围绕该病的诊治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是目前胆道外科面临的一个难题.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方法,但远期效果令人沮丧.肝移植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文总结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陈汝福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1):739-74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的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详细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亦称Klatskin瘤。大多数病例肝门胆管癌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肿瘤多呈浸润性、跳跃性生长,常会累及神经束膜、侵犯血管及肝脏组织、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甚理想。影像学检查是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近几年来该领域未见有突破性进展。根治性切除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唯一可能获得治愈希望的方法,但在外科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  相似文献   

20.
正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起源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道上皮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而努力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是现阶段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领域的重心所在。以下,笔者将从肝门部胆管癌手术要点的几个方面结合个人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