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31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并对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 98例 (112侧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1.5~ 8年 (平均 4.2年 )的随访,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术后除 32侧髋关节轻度疼痛, 4侧髋关节明显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 37.5°改善为 69.5°。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 38.2°改善为 5.7°。术后所有患者生活均可自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股骨假体穿破股骨上端皮质 4例,坐骨神经损伤 3例,早期脱位 2例,髋臼假体脱位 2例,股骨假体下沉 23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的髋关节病变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采用髋关节前外及外侧联合切口可有效地松解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矫正髋关节屈曲畸形。多关节受累应首选受累最严重的关节施术,第二次手术宜在第一次术后 3~ 6个月内完成。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刘欣  白人骁 《中国骨伤》2008,21(9):654-655
目的:总结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992年至2005年采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畸形33例共计45个髋关节,比较手术前后疼痛指数、畸形角度、关节活动范围、单腿负重能力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7个髋关节术后无疼痛,疼痛指数平均下降1.0级;术髋屈曲畸形角度平均改善44.17°;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改善58.4°;31个手术关节可单腿负重。有22个关节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假体下陷,1例患者于假体安装后因暴力复位导致坐骨神经挫伤,术后8个月恢复。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0例(2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需要使用助行器7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例,8例(11髋)关节强直。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后期行脊柱后凸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年(1.2~7.8年)。最后一次随访,23髋(85.2%)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双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行走,步态正常。术前Harris评分平均14.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0°。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2.9分,其中优8髋,良10髋,可7髋,差2髋,优良率74.1%;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90.5°;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4髋(7.4%)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Ⅱ级。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自1996年对23例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21~37岁,平均28.4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0分(15~64分).结果术后所有23例病人无脱位,髋关节疼痛消失.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1~77个月),患者Harris评分平均79分(62~89分).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只要术中采取正确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96年对23例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21-37岁,平均28.4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0分(15-64分)。结果 术后所有23例病人无脱位,髋关节疼痛消失。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1-77个月),患者Harris评分平均79分(62-89分)。结论 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只要术中采取正确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8-05—2011-05对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5例,女1例;年龄31~42岁,平均37岁;术前双髋关节骨性强直,活动度0度,5例髋关节屈曲挛缩。结果术后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 a,平均27个月,无关节脱位、感染、松动、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3%。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完全强直,行同期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严重病变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使用。晚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髋关节已经发生骨性强直或者接近骨性强直,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时具有一定的困难。自1998年1月~2003年3月,笔者对明确诊断的49例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9例均为确诊的晚期强直性脊柱炎男性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2岁。其中38例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Harris评分43分(32~53分)。4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检查髋关节间隙消失,髋臼周围明显骨质疏松,35例完全骨性强直。根据Bath的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疗效。方法1998年3月至2006年6月,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S致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12例16髋,男8例11髋,女4例5髋;年龄28~46岁,平均32岁。髋关节活动度均为0°,屈髋畸形10°~30°,AS发病至髋关节出现严重畸形的时间为5~9年,平均6.3年。对术前、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进行评估,并记录髋关节活动度《结暴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15~34分,平均(23.2土3.1)分,增至术后的57—91分,平均(75.4±5.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完全缓解,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6—9分,平均(7.3±1.1)分,改善至术后的0~3分,平均(1.14-0.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5)。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为前屈80°~105°,平均85.5°;后伸5°-15°,平均9.5°,畸形消失。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AS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22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踝关节及足趾屈伸等功能锻练。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11例均获随访,时间2-6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9-58(36±9.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4-94(81.2±10.6)分,优13髋,良6髋,中3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7年10月,采用生物型假体对18例(23髋)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男12例(17髋),女6例(6髋);年龄19~34岁,平均26.4岁。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5例。合并髋关节病变5~8年,平均6.8年。术前髋关节屈伸活动度为(30.3±21.4)°,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43.2±2.7)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年6个月~8年,平均6年。术后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1例(1髋)自觉大腿轻度酸痛。术前步态异常患者中除1例仍存在轻度摇摆外,其余患者步态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及翻修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0.3±3.5)分,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达(95.3±27.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近端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将14例(15髋,CroweⅡ型9髋,CroweⅢ型6髋)成人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侧股骨设为治疗组,男2例,女12例;年龄35~61岁。所有患者均未行矫形治疗。15例(15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健侧股骨为对照组,男3例,女12例;年龄35~57岁。其中12例为治疗组单侧脱位,3例为单侧Crowe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对股骨进行CT扫描,测量股骨头高度(height of centre of femoral head,HCFH)、峡部位置(isthmus position,IP)、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股骨前倾角和髓腔闪烁指数及髓腔宽度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CFH分别为50.1±6.7mm和50.1±7.4mm,IP分别为107.4±21.5mm和108.7±18.1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分别为138.3±10.0°和126.7±5.7°,前倾角分别为36.5±15.9°和18.8±5.4°,髓腔闪烁指数分别为4.47±0.40和5.01±0.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腔宽度方面,治疗组在小转子中点上2cm和小转子中点下4cm的内外侧和前后侧宽度均较对照组变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峡部水平的髓腔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术前应评估股骨近端的形态学变化,选择直型较小号的股骨假体,术中放置股骨假体于合适的前倾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0年5月~2005年3月,收治15例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髋关节病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36~56岁。患化脓性髋关节炎时年龄为8~15岁,平均11.3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感染静止时间为23~44年,平均29.5年。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总和为30~110°。4例患者下肢有2~6cm的短缩,平均3.8cm。2例患者窦道闭合后形成贴骨瘢痕。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采用小型髋臼杯和先髋细直柄假体,2例采用普通假体结合髋臼后上方结构性植骨。股骨侧和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固定4例,其余患者股骨侧和髋臼侧均为骨水泥固定。骨水泥固定患者术后2周扶拐下地,非骨水泥固定患者术后3~4周扶拐下地,行结构性植骨的2例术后12周下地行步态练习。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切除组织行细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4例患肢短缩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距均控制在1.3cm以内。随访16~72个月,平均4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增至术后平均90.5分。随访期内未发生无菌性假体松动和感染复发,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骨关节病的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早期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疼痛,解除关节僵硬和患肢短缩等问题。采用特制的小型髋臼杯或自体结构植骨能较好地重建髋臼,必要时选用先髋细直柄假体能较好地解决严重的股骨上段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制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瘤性病变的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1994年2月~2002年11月,对11例股骨近端瘤性病变行股骨近端切除、带部分股骨假体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4例。年龄40~69岁。左侧9例,右侧2例。其中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7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畸形性骨炎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双极杯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结果术后9例获随访1~5年,2例失访。1例术后创面渗血、股部近端连续加压包扎5d后股四头肌功能丧失,股前部感觉消失;术后5年随访股四头肌肌力0级,股前部感觉减退,绳肌及小腿伸屈肌群肌力3级,跛行,需扶拐行走。5例股四头肌肌力3级,其中2例感觉股部近端阵发性疼痛,尤以久站及行走后疼痛明显,均为双极杯股骨头假体置换者;3例股四头肌力4级。8例髋关节外展10~27°,髋关节屈曲,平均74°。采用Harris标准评定,良(80~89分)3例,中(70~79分)5例,差(70分以下)1例。术后无感染,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及假体松动。结论定制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瘤性病变是一种有效方法,但术后股四头肌无力发生率较高,与股四头肌上部附着处丢失有关。术中将股四头肌,特别是其附着的内、外、后肌间隔贯穿固定于假体体部,可望有效改善股四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 、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7髋,女4例4髋;年龄17~48岁,平均35.5岁.左侧32髋,右侧39髋.均有髋关节屈曲强直,角度为(43.1±7.2)°,其中15例为双侧强直.术前Harris评分为(42.6±5_3)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分级髋关节病变均为Ⅳ级.病程3~11年. 结果 本组1例术中因严重骨质疏松出现股骨近端骨折,予钛丝捆绑同定,6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年,平均5.3年.1例1髋于术后第8天出现皮下组织感染,1例1髋于术后第11天出现伤口破溃,2例2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及术后3年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术后X线片检查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4髋(5.6%),单纯股骨假体松动3髋(4.2%),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5髋(7.0%),总松动率为16.8%;其中8髋行翻修术,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未作处理.15髋(21.1%)术后1年出现异位骨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髋,良43髋,可14髋,差4髋,优良率为74.7%. 结论 前外侧入路THA可有效治疗AS患者髋关节屈曲强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0年1月-2006年6月,对42例(51髋)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THA。男15例(18髋),女27例(33髋);年龄22~70岁,平均36.9岁。左侧29髋,右侧22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1例(1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22髋),强直性脊柱炎15例(16髋)。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34髋),髋关节僵硬15例(16髋),股骨颈骨折1例(1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2.49±9.50)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中体能方面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为(25.53±4.46)分,精神方面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为(42.28±6.27)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1年,平均9.1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9.25±8.47)分;SF-36量表评分PCS为(51.35±4.28)分,MCS为(55.29±8.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4例)、假体脱位(2例2髋)、假体周围骨折(1例1髋)、假体无菌性松动(2例2髋)以及异位骨化(3例3髋)。结论对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髋关节功能丧失,采用THA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重建术后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1994年6月~2004年12月,收治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修复重建患者共1005例,其中随机选择Ficat和AlertX线分期Ⅲ、Ⅳ期患者74例(A组),观察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与随机从465例同期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选取80例(B组)的异位骨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B组术后均获随访2-10年,平均6.5年。修复重建术组发生异位骨化4例,异位骨化率5.4%;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发生异位骨化18例,异位骨化率2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重建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较低,适用于青壮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2月,对45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CFP型THA。男29例(31髋),女16例(17髋);年龄38~60岁,平均48.8岁。左侧20髋,右侧22髋,双侧3髋。其中骨关节炎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致创伤性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例,Perths病1例。病程2~13年,平均6.1年。手术前后摄X线片,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关节活动度;术后评估患者步态,应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年,平均6.4年。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6例(13.3%)患者术中发生假体远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骨折,未作特殊处理,均于术后8个月骨折愈合。4例(8.9%)患者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特殊不适;5例(11.1%)发生股骨近端骨密度降低。末次随访时臼杯和假体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比较除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功能评价获优31髋、良11髋、中6髋,优良率达87.5%。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除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得分较四川省城市男性的参考值低(P<0.05)外,其余各项得分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P型THA中期疗效满意,是股骨颈完整、无骨质疏松年轻患者行THA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0例,其他2例.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例,混合型假体36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患肢短缩1.0~2.0 cm 10例,短缩2.0~4.0 cm 6例,短缩4.0~6.0 cm 2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股骨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以均衡双下肢长度. 结果术后获随访3~4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0例患者,术后5例患侧延长1.0~2.0 cm,1例延长2.5 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等长10例,患侧延长1.0~2.0 cm 6例,其中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短缩4.0~6.0 cm,术后仍然短缩2.0~3.0 cm.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4例患者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14例患者平均88.6分.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巧,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早期疗效,并与同期治疗单纯骨性关节炎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2008年10月行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33例45髋ONFH患者(ONFH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39例45髋骨性关节炎患者(骨性关节炎组)进行疗效比较。ONFH组:男18例27髋,女15例18髋;年龄19~58岁,平均42.7岁。有创伤史4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史25例,吸毒史2例,酗酒史1例,银屑病1例。左侧22髋,右侧23髋。按Steinberg分期:Ⅲ期10髋,Ⅳa期18髋,Ⅳb期13髋,Ⅳc期4髋。Harris评分为(52.0±4.6)分。病程为1~12年。骨性关节炎组:男26例30髋,女13例15髋;年龄42~65岁,平均47.1岁。左侧17髋,右侧28髋。退行性骨性关节炎23例,创伤后骨性关节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骨性关节炎5例。Harris评分为(57.0±3.8)分。病程为3~1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ONFH组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骨性关节炎组平均28个月。术后4个月骨性关节炎组1例发生股骨颈骨折,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余患者均无明显假体松动、脱位,切口感染,骨坏死、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ONFH组Harris评分为(93.0±5.5)分,骨性关节炎组为(94.0±2.4)分;两组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中青年中晚期ONFH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与治疗骨性关节炎效果相似,但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及长期临床随访验证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