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燕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9):398-398
浅析“肾将两脏”蒋燕北京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北京100029)肾将两脏,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相似文献   

2.
古人认为,脐是全身筋脉的根源,六腑(胃为脾之腑、胆为肝之腑、大肠为肺之腑、小肠为心之腑、膀胱为肾之腑、三焦为心包之腑)的总领机关,六腑运化功能的好坏,可以通过观察脐的形状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3.
“合治内腑”理论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系指下合穴而言,为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  相似文献   

4.
六腑至阴论     
<正>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段文字说明除胆之外的六腑属至阴之类。胆属至阴否未曾明了,就此作如下小议。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至阴,其理在于: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而具体体现在“化水谷而行津液”(《灵枢·本脏篇》);“受  相似文献   

5.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6.
“合治内腑”理论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系指下合穴而言,为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腑病之义。从这六个下合穴的所在经属可以看出,除胃、胆、膀胱三腑与该经五输穴中的“合”相符位于本经外,其余大肠、小肠合入于足阳明胃经,三焦合入于膀胱经。并非本经腧穴,何以能治疗本腑病?其间的关系及其理论依据何在? 从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来看,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其经气皆自肢端作用、分布于上肢及头面部,如手阳明根于商阳,入于扶突:手太阳根于少  相似文献   

7.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8.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的主要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它们的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其病证主要是在消化传导的功能失常及津液代谢障碍两方面,而其症状表现却以二便失调为主。惟必有虚实之辨,实证多属邪热塞结,腑气不通,或阴寒凝滞,传导气化受阻;虚证多属传导失职,气化无力,亦有导致壅结而虚实挟杂  相似文献   

9.
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不仅汇集各家学说,而且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所述的“脏腑相通论”,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发挥而成。脏与腑的关系,通常是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但脏腑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这种相合,还存在其它联系。本文所述: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的相通关系,是从病理与治疗角度,来说明脏与腑之间的联系,“心胆相通”,应用较多。“脏腑相通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阐发这种关系,能够丰富脏象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脏腑相关学说是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变化的长期观察以及临床实践来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指心(包括心包络)、肺、脾、肝、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就其功能各有不同的特点,脏者,含有“藏”的意思,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神。腑者,含有“腑库”的意思,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正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  相似文献   

11.
《灵枢——本输篇》说:“肺合大阳,大阳者传导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清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也”其中“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一句历代医家各有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2.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多为形态中空且有腔的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以传化饮食和水液、排泄糟粕为主。《素问·五脏别论》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又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说:“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用各殊也。”说明“实”是六腑的生理,而“满”是其病理。因此,六腑必须通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灵枢·本输第二【题解】输,俞穴。本于俞穴而论,故名。【学习要点】 1.脏腑表里相合; 2.六腑主要功能。【脏腑相合】 1.脏腑相合之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脏腑经脉相互络属;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病理变化相互影响,形成了脏与腑的相互配合关系。 2.脏腑相合关系: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 3.脏腑相合意义:(1)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有问必答     
答:在脏象学说中,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胆属六腑,其因有三:一为腑皆接受脏之余气,胆亦受肝之余气,并助肝气主疏泄,以利消谷及气血运行;二乃肝胆有相济、表里配合关系;三是胆腑之形态为中空之器,如同他之腑也。故云“中精之腑”而并列为六腑之一。然又为何谓胆为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一般也。谓胆为奇恒  相似文献   

15.
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都是空腔脏器。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泻而  相似文献   

16.
先父单乐贤生前系江西名老中医 ,南昌市针灸界老前辈 ,行医教学四十余年 ,临床疗效卓著 ,如桴应鼓 ,今整理补充他的遗著 ,以飧读者。“六合穴”始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胃合于三里 ,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阳 ,膀胱合入于委中 ,胆合入于阳陵泉。它是古人经验的总结。为什么有的分布在本经范围 ,有的超出了经脉界线呢 ?先父认为 :足三里可达胃腑 ,故胃合足三里 ;委中可达膀胱 ,故膀胱合委中 ;阳陵泉可达胆腑 ,故胆合阳陵泉 ;而与内腑直接发生关系的 ,大肠要通过胃经上巨虚 ,小肠要通过胃经下巨虚 ,三…  相似文献   

17.
下合穴,指六腑在下肢的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合入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对治疗腑病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根据“合穴治内腑”的理论指导,治疗临床多种危急重症,均能取得显著疗效,现择其验案数则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任宏丽  胡琪祥 《养生月刊》2013,34(7):584-585
肠,小篆写作,《说文》曰:"肠,大小肠也。"中医学认为,肠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与排泄器官,主要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  相似文献   

19.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20.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脏指心、肝、脾、肺、肾,加心包为六脏。腑指胆、胃、小肠、大肠和膀胱五腑,加三焦为六腑。脏是藏精气的实质性器官,腑是运输水谷的管状中空性器官。 心包在《素问》中,相当于膻中。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古代的解剖学主要是机能解剖学,重机能轻形态。心包代替心脏的机能,产生喜乐之感情。明代的医书《针灸大成》有如下记载:“心包指心包络,位左心下,横膈膜之上,坚膜之下,心的外表有细筋膜,即是心包络”。在此明确指出了心包络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