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篇的解读,浅析该篇主要学术思想:建立了热病系统的诊断和治疗体系,确立了热病治疗原则,阐述了热病的针刺禁忌及预后等。这些成果对后世医家对热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总结概括《灵枢·胀论》的学术思想为:胀病的病机为"寒气逆上,厥气在下";根据被累及的部位及所出现的兼症,可分为脉胀、肤胀、脏腑胀三类;胀病的治疗原则为"工在疾泻,补虚泻实"。这些都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临床上治疗胀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始终》是《灵枢经》卷二之第九篇,本篇论述内容十分丰富,重点介绍了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首先要认识脏腑阴阳、经脉气血运行的终始及脉象的变化,取穴原则、针刺补泻、因时、因人制宜、针刺十二禁及各经所见死证等。本文从脉诊、选穴原则、治神守气、气至及针刺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关于经络的记载,尤以《灵枢》为最详。其中《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主要讨论了外邪侵入人体可使脏腑气血紊乱,发生各种疾病的病机,故以“邪客”名篇。其所论述的学术思想对针灸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邪气入侵使阴阳失调致失眠的病机、天人相应观、十二经脉循行的曲折离合、心包为心主、针刺宜忌以及肢节与内脏相关等方面对其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5.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论述了刺五节的适应证和针刺方法、刺五邪手法、解结法的适应证及操作、推引法的应用,并重申真气、正气、邪气概念。本文从刺有五节、随证而异,病有五邪、刺有五章,人参天地、故可为解,推引三法、寒热辨之,真正邪气、明辨性质5个方面论述了该篇的主要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灵枢·逆顺肥瘦》论述了不同体质应有不同的刺法(即因人制宜)的针刺原则,并论述了脉之逆顺的规律。文中对针刺的方法提出了"针刺必守法则,针刺宜因势利导,刺法应因人而异"的规律。对今天针刺方法的应用、发挥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典著,为中医理论的源泉.《灵枢经》更是着重记载了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在中医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第十九篇四时气篇中首次提出了“因时制宜”的针刺时间疗法,并具体举例阐述了相关病症的针刺原则及针刺方法,强调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天人相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本文试将《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并从中为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灵枢·五乱》有云"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本篇首先提出营卫之气按五行(木火土金水)和四时变化在脉中循行。其次,经文指出"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营卫的运行,如果遵循五行四时,则为顺,阴阳乃和。若营卫清浊不分,阴阳逆乱,则致病。虽本篇言及四时五行,但关键在于营卫气机之逆顺,此段经文重点讲述了五乱的症状和治疗之法:导气同精。由于卫气在人体内的循行,虽与营气相伴而行,却又有所不同。因此,想要对于五乱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还需要对营卫气机的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下便从十二经脉的五行所属,四时之分,以及营卫气行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寿夭刚柔篇是《黄帝内经·灵枢》的重要篇章。从“立形定气而视寿夭”、“审知阴阳,刺之有方”、“治疗应把握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性”、“治疗的共性与特性”几个方面入手,对针灸与人之寿夭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寿夭刚柔篇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构成作用显著,充分陈述了人之寿夭与疾病、疾病阴阳表里与针灸治疗的关系,以及治疗与时相应和因人而异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灵枢》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主要论述了缪刺论的机理、与巨刺的区别及各经脉的病症表现和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缪刺的机理、缪刺与巨刺的区别、缪刺的临床运用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该篇的学术思想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为《黄帝内经·灵枢》的重要篇章。本文将从辩证辩经施针、辩气侯气施针、辩虚辩实施针等三个方面入手,就针灸治疗中“守神”、“守机”两大原则及几种补泻手法进行简要讨论。笔者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医者的精神修为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激励了千千万万医者不断努力向这个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2.
《灵枢·五邪》按照邪在肺、肝、脾(胃)、肾、心的顺序,分别论述了邪气侵袭五脏,根据五脏不同生理功能而引发的不同病证表现及针刺治疗。对该篇的学术思想从五脏五行,互藏互用和五邪证治、各有法度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13.
《灵枢·行针》是《灵枢经》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会出现6种不同的反应,并对不同反应的原因和机理做了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整体审查,调和阴阳、体质各异,针感迥然、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等方面浅析针灸学术思想,这些为指导后世针灸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输》是《灵枢》第二篇,提出了五输穴等要穴分布的特定部位及其作用,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交汇之要穴,并指出四季取穴的常法及针刺动脉禁忌等,对各经的重要腧穴及临床运用作了推求本源的论述.本文将归纳整理《灵柩·本输》中所蕴含的针灸学术思想并对其内涵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5.
《灵枢·骨度第十四》中所述之尺寸,所用度制取于何时何制,折合尺寸如何,一直令历代医家困惑不解。一般认为,从成书年代看,《灵枢》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内容。据此,似可认为经文中之尺制源于战国的可能性为大。但从我国度量...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12-2013
《邪气脏腑病形》篇为《黄帝内经·灵枢》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邪气伤人,经脉相传"、"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刺之有道,必中气穴"四点出发,就其针灸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邪气脏腑病形》篇对针灸学理论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陈述了邪气致病及循经传变过程,针刺与脉象之间的关系,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针刺治疗原则及针刺补泻相关理论,这些都为后世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论述了邪气侵入人体后,与真气相合及未合的不同情形,真邪离合的不同证候、针刺治疗原则及方法,故以"离合真邪"名篇。本文从天人相参、病形各异,补虚泻实、重守时机,真邪未合、施术有法,真邪已合、救治有别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为指导后世针灸临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总结概括《灵枢·血络论》的学术思想为:首次提出“邪气在络”的理论及治疗原则;运用经脉气血盛衰理论指导临床;提出血脉在体表盛衰的观察要领;阐述针刺后肉着的原理.其中刺络放血的方法,至今仍指导着临床治疗,对于正确认识与传承针灸理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学敏院士经几十年来的古医籍考证,重审经络辨证,对六经之厥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灵枢.经脉》是为……厥的本意,通过厥之临床考证,总结其辨证施治的具体应用,并以此指导临床循经取穴,拟定补泻手法。证之临床,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20.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篇》论述了气行逆顺,脉象盛衰,针刺之逆顺并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本文从察识气脉,刺有大约;明辨逆顺,刺之大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三个方面论述该篇的主要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