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对输血安全性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期间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收治的10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先后顺序分组,各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输血(未经白细胞过滤的红细胞悬液),观察组行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对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凝血功能、炎性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输血治疗后,观察组各炎性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水平更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明显较对照组16....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去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去白细胞输血)与参考组(常规输血)各50例,比较2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输血后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输血前,2组间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输血后,2组以上指标都有所改变,观察组改变程度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与常规输血比较,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不良反应,减轻输血引起的炎性反应,对机体免疫抑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244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 观察组130例反应1例,总反应率为0.77%,对照组114例反应15例,总反应率为13.15%,其中血液病区24例反应3例,反应率为12.50%,妇科病区40例反应5例,反应率为12.50%.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244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观察组130例反应1例,总反应率为0.77%,对照组114例反应15例,总反应率为13.15%,其中血液病区24例反应3例,反应率为12.50%,妇科病区40例反应5例,反应率为12.50%.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普通血液成分输血,观察组30例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CD4+、CD4+/CD8+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00%(27/30),对照组为66. 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输血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输血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率为3. 33%(1/30),对照组为23. 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白血病患者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可改善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集至该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 87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6例,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输注冷沉淀的不良反应率发生最高,为1.27%,全血次之,为0.56%,悬浮红细胞为0.44%,冰冻血浆为0.32%,血小板为0.27%,滤白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均为0.00%。输血次数1、2、3、≥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27%、0.66%、1.24%,不同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者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0.29%。输血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5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3.09%。结论输注去除白细胞血制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RhCcEe抗原配合性血液输注在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液输注中的应用。方法将本院β-地中海贫血需长期输注红细胞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进行ABO,Rh C、c、D、E、e抗原相合性或相容性输血,对照组仅进行ABO、RhD相合性输血。观察2组研究对象不规则抗体产生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地区RhCcEe表型分布与其他地区相吻合。实验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远低于对照组的10.41%(P0.05)。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有2例发生迟发性血清学反应,2例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1例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hCcEe配合性血液输注可降低β-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规则抗体产生率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9.
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肾内科、消化科住院需输血的患者160例,以1~6月份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份的8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输血流程进行操作,实验组按输血路径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错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在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的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输血路径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可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减少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严重创伤失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输血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至2013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23例创伤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77例(2.07%),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4%、0.70%和0.03%;男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97%,女性2.29%,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 P>0.05);有输血史不良反应发生率4.26%,无输血史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0,P<0.01);女性患者中,有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4.48%,无妊娠史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3.97%,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发生率1.16%,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9,P<0.01)。结论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输血史、妊娠史及输注血液制品的种类有关。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滤除白细胞输血、加强输血前筛查等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3月 ,1 5 8例行脊柱手术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 71例 )和对照组 ( 87例 )。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 ,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病例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1 79± 4 0 .2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795± 6 9.9)ml,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术后各时相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实验组中仅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脊柱融合、内固定等大中型手术时出血量较大 ,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输血患者48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实验组输血过程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比两组患者输血质量。结果实验组输血质量监控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组观察对象成分输血率和输血用量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患者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其临床输血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临床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输血前预防性用药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查找关于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5月9日。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独立筛选,提取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36篇文献,合计137 996例次患者输血,其中62 581例次患者输血前用药,75 415例次患者输血前未用药。1 742例次患者在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前用药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未用药组无统计学差异{[RR=0.88, 95%CI(0.76,1.01),P>0.05]},输血前用药组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RR=0.72, 95%CI(0.61,0.86),P<0.05]},2组间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RR=0.94, 95%CI(0.77,1.16),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94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和特点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疗机构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期研究数据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0%;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2.3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2.93%,急性溶血反应占2.04%,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占1.70%,迟发型溶血反应占1.02%;不同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70%,其次为单采血小板占39.80%,去白细胞红细胞占7.82%,冷沉淀占0.68%;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比较,1级比例最高占82.99%,其次为0级占12.25%,2级占2.72%,3级占1.70%,4级占0.34%。结论随着输血新技术白细胞滤除业务的开展,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随着血型鉴定技术、配血技术的快速发展,溶血性输血反应几乎成为个例;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输血安全零风险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李岚  孙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250-3251
目的探讨输血与恶性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313例恶性肿瘤病例,将其分为A、B、C组,A组(n=58)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B组(n=35)患者为自体输血;C组(n=220)为未输血患者。观察其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结果 A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分别为3.45%、10.30%、31.00%和48.20%;B组分别是2.86%、5.72%、17.10%和68.50%;C组分别是0.00%、6.37%、23.10%和66.80%。A组分别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输血要权衡利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选用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品,提高输血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频次和血液成分的相关性,为区域内的输血安全预警和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市城区内3家三级医院输血病例46 804例,对181例各类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市平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9%,病毒灭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0.78%(占比45.3%)、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0.61%(占比17.68%),冷沉淀不良反应发生率0.27%(占比4.97%)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占比30.39%);其中过敏反应(ATR)占81.2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占14.36%、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2.2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均占1.11%。结论本市3年间、3家医院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主要以病毒灭活血浆引起的过敏反应为主。详细了解区域内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旨在为输血安全预警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少白悬浮红细胞在临床输血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2000名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和2000名输注少白红细胞的患者,共计4000名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2 h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显著低于对照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运用积极输血、限制输血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实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处理的患者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参照组采用积极输血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限制输血治疗方案。记录并比较两组中显效、有效、无效等临床治疗结局对应的例数以及临床诊治有效性,观察比较治疗后24、48、72 h等时间节点时两组的成功止血率,比较两组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诊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成功止血率为30.61%(15/49),参照组为12.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及72 h,两组成功止血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比较,观察组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限制输血疗法相较于积极输血疗法,对成功止血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且有助于降低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本院患者Rh表型的分布,并探讨Rh 5种抗原在临床匹配性输血应用的意义。方法实验组:我院患者和献血员进行ABO和Rh血型系统5种抗原(D、C、c、E、e)的血清学检测,并运用输血管理系统,建立Rh表型数据库,在ABO和RhD同型的基础上,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27 929例患者进行RhC、c、E、e抗原匹配性输注;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12月23 105例未进行Rh抗原匹配的输血患者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不规则抗体分布进行比较。结果本院输血患者的Rh 5种抗原分析:D、C、e抗原比例分别为99.7%、94.5%、94%,C和e抗原比例接近D抗原,但分布明显高于c和E抗原;DCe和DCcEe表现型最多,两者占所有表型的70%以上,Dce和DCE两种表现型最为罕见,其他5种表现型分布尚可;Rh优先级匹配原则进行相容性输注,实验组中Rh 5种抗原完全匹配输注率达到84.7%,对照组中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0.39%(120/30 912)vs 0.28%(97/34 817);χ~2=5.9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输血后新产生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实验组中Rh系统的抗体的产生率由之前的73.1%(对照组)下降至15.4%,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患者新产生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相比具有明显差异[0.29%(67/23 105)vs 0.14%(39/27 929);χ~2=13.78,P0.05]。结论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Rh 5种抗原检测,运用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建立一体化的Rh抗原数据库,对临床输血患者,特别是儿童、孕产妇、反复输血者,进行ABO和Rh 5种抗原全相合性输注,不仅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和避免Rh系统抗体的产生,而且是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输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输血方式,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方法对泸州市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1 377例,共输血2 085例,共收到临床回报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记录49例,发生率为2.35%,其中,过敏反应41例,占83.67%;发热反应8例,占16.33%,其他类型输血不良反应未收到回报。在49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中,红细胞悬液28例,占57.14%;血浆14例,占28.57%;红细胞悬液+血浆组5例,占12.25%;血小板1例,占2.04%;冷沉淀1例,占2.04%;洗涤红细胞未收到不良反应记录。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其次为发热反应;对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患者输血时,应增加献血员的抗体筛查检测,选择抗体筛查阴性的血液制品进行输注,应推广使用洗涤红细胞,可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