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心病其病位在心,其本在脾,其制在肾,正虚为主,标实为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经脉于心相连,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指出心脾相关性论治冠心病的防治重点应在于饮食及情志两方面,应重视调理脾胃,节饮食,畅情志,气顺血行,人即安康。  相似文献   

2.
正邓启华教授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心悸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心为君主之官,主行血脉而藏神明,心病则气血逆行,神明不安,发为心悸怔忡。脾肾为人之本,气血的生成及运行有赖于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上奉于心,灌溉四旁;肾之蒸腾气化,营运于全身。若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气血两虚而心无所主。心肾相交,心神  相似文献   

3.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属于中医"心悸"范畴。谢海波医师主张从脾论治,心脾两脏母子相系,气血互动,经脉相连,脾与心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息息相关。同时根据脾为后天生化之源,从调理脾胃论治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并举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正梁念祖乃中医世家,临证50余年,善用多种辨证体系调脾,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梁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梁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整理如下。1辨治经验1.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治疗一般多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养阴益心等着手。梁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整个病程变化与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  相似文献   

5.
归脾汤被医家们认为是补血的常用方 ,它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 ,其后明·薛立斋在《校注妇人良方》中将严氏方加当归、远志 ,补血作用更胜过严氏方。归脾汤证是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脏腑证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所以思是心与脾病。脾主运化 ,脾气衰败 ,运化无能 ,则营卫俱乏 ,血之化源不足。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思虑意志皆心之所生 ,而神是气血阴阳共同作用的产物 ,正如《素问·八正神明篇》云 :“气血者人之神”。因此思虑过度伤心脾 ,不仅是心血耗伤 ,而且心气亦伤 ,心气若伤 ,心的温煦蒸化作用馁弱 ,势必影响血的变化而赤 ,由…  相似文献   

6.
健忘定义健忘,善忘也;即记忆薄弱之症.病因、病机心主血而藏神,脾生血而主思,肾藏精而主志,其精髓上充于脑.故心虚则神不用,脾虚则思不起,肾虚则髓海不充,皆足以造成健忘之症.其病机有(1)诵读劳心,思虑伤脾,皆耗其血,或大病或脱血之后,气血不足,精神短少,心无所养,则灵明易昧.(2)少年不谨,滑泄频仍或房事斲伤,肾精亏耗,无以上供于脑,则脑髓不满而记忆薄弱.(3)脾胃停痰积热.胃脉上通于心,痰火内扰而而神舍不宁,以致恍惚多忘.辨证施治1.心脾不足:主证有:面色恍淡,唇口少华,饮食乏味,精神倦怠,心悸失眠,舌质淡或  相似文献   

7.
王国营 《山西中医》2003,19(4):36-36
笔者临床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及“凡病至极 ,穷必及肾”的经旨 ,从肾论治多种疾病 ,疗效较好 ,介绍如下。1 顽固失眠 ,温阳安神效捷失眠发病与肝郁、胆怯、脾肾两虚、胃失和降有关 ,其病机为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 ,心胆气虚 ,触事易惊 ,导致心神失养 ,或因五志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引起心神不安 ,治则补虚泻实 ,补虚多为补心脾气血 ,滋阴降火 ,泻实多为清心肝之火 ,化痰热之实。临床从阳虚论治者较少 ,曾治一顽固失眠病人 ,以温阳法论治获效。王某某 ,男 ,6 4岁 ,离休干部 ,1991年 3月 10日…  相似文献   

8.
疲劳综合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见,其主要表现为:神疲纳差,肌肉酸痛,头晕心悸,腰膝酸软,男子道精、早泄、阳疾,用现代医学各种检测方法未发现有其它疾病的阳性体征。察其病因病机,当以脾气伤损为主,兼损心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化源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肢体,则困倦乏力,四肢肌肉酸痛;不能升达于上,则头晕;化源不足,心气心血亏虚,则心悸;后天之脾不能滋养先天之肾,则肾精不足,男性性功能减退。此症辨治之要,应先审脾虚气弱主症,再察心肾兼症。治法以补脾益肾养心为主。若肢体疲倦,肌肉酸痛,饮食减少,头晕,面色黄白…  相似文献   

9.
谢海波教授认为心系疾病病位虽在心,但往往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且现代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饮食、生活欠规律,不忌生冷肥甘,日久则脾失健运,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或统摄无权而失血过多,可致心血亏虚;另一方面,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思虑劳神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还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上述由脾失健运而导致心血亏虚,或由劳神过度而导致脾失健运,其最后结局均为心脾两虚,故谢教授常从调理心脾入手,心脾同治,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高国凤 《吉林中医药》2012,32(6):578-579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诸药配伍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益气,使脾气旺而血有所生、血有所摄,血脉充则神有所舍、血有所归.老年性疾病如心悸、眩晕、失眠等,还有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均可用此方治疗.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8):739-741
介绍归脾汤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归脾汤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的首选之方药,依据异病同治原则,辨证为心脾气血两虚证或脾不统血证时,均可以应用归脾汤加减论治。列举案例有五,分别为虚劳案两则,血证案两则,内伤发热案一则。  相似文献   

12.
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在脏腑中,心主血脉,脾统血。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胃肠发病继则影响心脾,对于女子来说,就会发生月经失调。张介宾提出月经病有三本:本于冲脉,本于胃气,本子心脾。盖冲脉为月经之本,胃气为冲咏之本,心脾为生化统摄血脉之根本。心不能主血脉,月经必乱;脾不能统血咏,月经必脱失。因此,月经失调从心脾论  相似文献   

13.
乳腺增生病从脾胃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今文献,从脾胃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论述了乳腺增生病与脾胃的关系,着重阐述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功能变化对乳腺增生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对临床从脾胃论治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有活力,脾病则肌肉萎缩不用。责之于心,则现心肌收缩无力,呈心力衰竭诸症。脾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生成、推动与心肌的濡养均与脾密切相关。临床从脾论治心力衰竭疗效确切,"脾主肌肉"可能为其重要机制之一。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温阳蠲饮,临床可用于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为严用和据《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于心脾"之理论而创制。本方以补养心脾为主,脾气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心血旺盛,主治脾失健运,心血不足所致惊悸怔忡、食少体倦诸症,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诸症亦可用本方治疗,即所谓"引血归脾"。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此有所发挥,它载明原方所治诸症,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而致吐血、下血。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中补入当  相似文献   

16.
张秋华  张琪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06-1208
张琪教授认为,心悸病位不仅在心,关键在肝,尤其以女性为主.因女子以肝为先天,“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各种诱因首伤于肝,加重原本失衡的脏腑、气血间关系,导致气郁化火扰心、气滞化痰生瘀、血虚不养心,而见心悸一证.心病及肝、心肝同病为心悸的病机关键.因此,治疗心悸重在疏肝气、养肝血以治本,根据痰、火、瘀之偏重以治标,心肝同治,气血并调.  相似文献   

17.
介绍袁长津教授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经验。袁教授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患者素体禀赋不足,卫表不固,易感风寒,风寒之邪客于心脉而致胸阳不振,心阳亏虚则心失温煦而致胸闷、心悸;或情志所伤,忧思伤脾,暗耗心血。并将该症分型论治:心阳亏虚型,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施治;心脾两虚型,常用归脾汤治之;肝郁痰扰型,常用自拟柴芩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8.
崔晓  赵仓焕 《陕西中医》2010,31(5):573-575
目的:中医传统理论多认为神志病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神志病的病因根本是脾胃功能的失调,故此论述神志病应从脾胃论治。方法:主要从神志病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血和气入手,通过脾主血统血、胃气乃一身之气及脾胃气机转输、濡养五脏的生理病理基础来阐述脾胃与神志病的关系,同时结合历代医家临床从脾胃论治神志病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现代关于脑肠肽、肠脑等研究成果来说明神志病与脾胃的重要关系。结论:从脾胃论治神志病是临床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9.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人参、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组成,具有健脾养心、补气生血之功能。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可补气生血,养心益脾;黄芪、白术、甘草、姜、枣益气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益心脾;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原方主治心脾亏损、气血不足所致之心悸健忘和气不摄血的妇女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证。本人在临床应用中体会到对病因病机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等证,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归脾汤为中医名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诸药配伍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使脾气旺而血有所生、血有所摄,血脉充则神有所舍、血有所归,临床上广泛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脾不统血之便血、紫癜及妇人经带等症。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发现归脾汤对于临床上辨为心脾两虚型的多种病症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