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及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检测的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较立即检测和小于6h检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度的完善、操作的规范、标本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便利抽签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来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压脉带时间为3 min时,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明显高于0 min时的水平,而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低于0 min时的水平(P<0.05);标本放置时间为6 h时,WBC水平明显高于0 h时的水平,而RBC和PLT水平明显低于0 h时的水平(P<0.05);标本保存方式为室温时,WBC水平与冷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PLT和HGB水平与冷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RBC、WBC和HG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采血,而PLT明显低于静脉采血(P<0.05)。结论压脉带使用时间、血液采集部位、保存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均会对血常规检查产生显著影响,应在实际操作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检验的结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1日-2019年6月5日我院检验科的13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比较发现,静脉采血方式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与末梢采血无差异,统计学比较P>0.05;静脉采血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比容均高于末梢采血,P<0.05;静脉采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采血,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采血方式可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在血常规检验中,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检验,更具准确性,临床可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危重病人40例进行研究,用每例病人的深静脉导管血与对侧肢体浅静脉血标本作自身对照。观察组经深静脉导管采血送检,同时在深静脉导管对侧常规采血进行检验。两组标本同时送检,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钾、血钠、血氯、血钙、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采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方式不影响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可作为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的血液标本采集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有效的控制对策。方法选取82份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按照送检时间、采血部位及血液标本保存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结果按照送检时间分析,2 h内送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24 h后送检的检测结果对比,组间差异大(P<0.05)。此外,按照采血部位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对比,组间差异大(P<0.05)。结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最主要因素,临床务必要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高血常规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梅新  汪惠才  颜萍  田萍 《护理研究》2012,26(8):708-709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血常规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重复测量的方法进行止血带不同使用方式、标本混匀方法及血标本放置时间的比较,分析3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与主效应。[结果]78名志愿者共采集624份血标本,结果显示,三因素间无交互作用,血标本采集后不同放置时间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血小板容积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血时见血后松解止血带的血小板计数值小于持续扎紧止血带组(P<0.05)。[结论]护士采集血常规标本时,见回血后应及时松解止血带,同时血标本应在30min内送检对血常规指标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方法纳入本院自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接收的74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末梢血采血方法,观察组给予静脉血采血方法,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检测的血小板、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血采血方法在在血常规检验中,检测结果较末梢血准确,可以明显反映患者血液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血常规检测患者中选取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末梢采血与肘静脉采血,末梢采血检验数据记为对照组,肘静脉采血检测数据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RBC、HB、MCHC、MCV和PLT均较高,WBC观察组较低,各项对比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采用静脉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测中RBC、HB、MCHC、MCV和PLT均较高,WBC较低,相对老说检测结果更加精确与稳定,因此在实际临床常规采血中建议采用静脉采血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75-4176
目的探讨静脉与指尖采血及送检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3月期间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00例。均采集静脉血及指尖血,将采集的静脉血定为观察组,将指尖血定为对照组,并将采集的静脉血于不同时间(即刻、2h、4h)送检。比较静脉与指尖采血及不同送检时间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的WBC、Hb明显低于对照组,RBC、PLT、MCHC、MC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即刻送检与2h送检的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4h送检的血常规指标与采血后即刻送检、2h送检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与指尖采血及送检时间均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建议采用静脉采血,且采血后的送检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h。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查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血常规检查的90例患者为回顾性分析对象,根据其采血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对照组患者行末梢采血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以及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末梢采血方式相比,静脉采血方式所获得的血常规检查指标更为准确可靠,能够更好地为各类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静脉采血方式值得在血常规检查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血常规检查结果。方法对26 336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 26 336例健康体检者贫血检出率为3.44%,其中男女贫血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12%和5.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检出率为3.58%,男女白细胞减少检出率分别0.97%和5.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检出率为9.04%,男女血小板减少检出率分别为9.01%和9.0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多检出率分别为2.21%和1.40%,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测项目,血常规检查可简便、快速、有效地筛查出如贫血、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增多等疾病,为预防和及时临床治疗提供早期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实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与10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受检者均分为两组,即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受检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末梢血组受检者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种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的中间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样本实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末梢血,血常规检查抽取静脉血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且可冲服检测,为减少血常规检验受其他因素影响,血液样本尽可能在3h内检测,以此消除误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讨分析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进行血液细胞检查的患者血液样本,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120例患者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探究影响检验检验的关键因素。结果受检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均有着显著的变化,且不同时间段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P<0.05)。结论在血液标本检测过程中,血液标本处理、相关仪器的使用以及不同的检测环境温度变化等影响检测质量,为保证血液细胞检测的质量,检测人员应对操作等细节进行强化刮泥,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 分别检测该院近期健康体检者末梢血和静脉血,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采集100例末梢血液标本(末梢血组)和100例静脉血液标本(静脉血组),末梢血组标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大于静脉血组中,末梢血组标本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均小于静脉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静脉血各计数值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液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对尿沉渣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对尿液标本采集后即刻、放置1h、2h、4h、6h尿沉渣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放置不同时间点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室温、4℃温度下尿液标本放置4h、6h时红细胞计数、管型计数、大红细胞计数较即刻均显著下降,溶解红细胞均显著增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室温、4℃温度下尿液标本放置6h时白细胞计数较即刻显著下降(P<0.05);不同时间点上皮细胞计数、小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对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检查结果影响较大,建议尽量在标本采集后4h内完成检测;标本放置温度对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计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王晓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3):1872-1872,1878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体检的200例的血常规标本,比较不同采血时间、同时间不同血量对血标本检测值的影响。结果采血的时间和数量可以影响血常规的测定值的准确性。同时间(早晨或下午)不同血量(1 ml与2 ml)检测值中WBC、PTL、RBC、HG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人员的WBC、HGB、PLT同样的血量(1 ml或2 ml)早晨7时与下午4时血标本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RBC同血量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常规需要注意采血时间和采血的数量等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100例血液样本资料,分析不同采血部位、放置时间、温度的检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与静脉血相比,末梢血的WBC、RBC显著较高(P<0 05),PLT明显较低(P<0 05);②与立即送检结果相比,放置2、4h的PLT、HGB、RBC均显著降低(P<0.05),且WBC明显增高(P<0.05);③不同温度下保存的HGB、RBC、WBC、PLT差异均较小(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主要有采血部位、血液标本放置时间,检验人员需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住院患者部分不合格血常规、生化、凝血指标检查标本。结果在输液同侧采血、溶血标本、标本量多或少、标本放置不同时间等,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钮开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598-1599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和处理方式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我院门诊空腹体检人员83例,抽取其静脉血分别注入6支真空采血管各2ml,其中A、B、C管于室温25℃保存,D、E、F管于4℃、15℃和35℃保存;A、D、E、F管离心;B管离心后抽取血清,使其与红细胞分离;C管加分离胶,进行离心。分别于采血后1、2、4、6、8h检测血糖。结果 A管2h血糖值与1h差别不大(P>0.05),而4、6、8h检测与1h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B管与C管血液血糖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D管血液随放置时间延长血液中血糖浓度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E、F血液分别于4、6、2h检测与1h检测明显降低,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及时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检验;对于标本量较小而需集中标本后统一进行检验时应妥善处理及保存血液标本,以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末梢血、静脉血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寻求准确有效采血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382例住院采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同一时间采集末梢血、静脉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标本的血常规结果。结果末梢血与静脉血WBC、RBC、Hb、MVHC、Hct、MCV、PLT等7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MVH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代临床应用静脉血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误差小、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是首选的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