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Wu S  Li J  Liang FX  Jin HY  Wang H 《中国针灸》2011,31(5):477-480
在总结近10年针刺调整胃肠电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刺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影响针刺调整胃肠电因素、针刺调整胃肠电机制,发现针刺穴位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频率、穴位、运针与否以及受试对象所处的机能状态等都使得针效表现不同,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可表现为增强、抑制或双相调节;针刺对胃肠电调节效应的发挥有赖于神经系统完整,神经核团、神经递质、体液与胃肠激素等也参与了针刺效应的发挥,今后应加强对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CGRP与针刺的神经保护、抗缺血、调节血压、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免疫调节、镇痛作用均有密切联系,在针刺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从局部CGRP入手开展针刺作用原理研究,对揭示针刺效应始动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针灸作用的普遍规律和共性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近10年针刺调整胃肠电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刺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影响针刺调整胃肠电因素、针刺调整胃肠电机制,发现针刺穴位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频率、穴位、运针与否以及受试对象所处的机能状态等都使得针效表现不同,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可表现为增强、抑制或双相调节;针刺对胃肠电调节效应的发挥有...  相似文献   

4.
电针足三里对小白鼠胃肠运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小白鼠胃肠运动昼夜节律的影响,探索针刺调整节律的作用。实验选择小鼠胃肠运动峰相位亥时及谷相位巳时的胃肠运动情况作为节律的标志。观察了:1.电针对正常小白鼠排空节律的影响。2.电针抗利血平性胃溃疡过程中对胃排空节律的维持作用。3.电针对“脾虚”模型胃肠运动节律的调整作用。表明针刺具有增强维持及恢复节律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803-180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饮食种类的复杂多样,胃肠疾病患病率明显增高。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证实TRPV1在胃肠道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学意义,文章对近年来针刺调节胃肠疾病机制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结合TRPV1最新研究,提出TRPV1可能是针刺调节胃肠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探索P物质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近30多年来P物质与针刺效应的研究进展。发现20世纪末,P物质主要集中在循经感传现象的解释和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21世纪后,P物质在针灸作用中的研究仍以针刺镇痛和信息传递为主,基于以往的基础研究,本时期的研究更偏向于临床应用的机制研究,除此之外还发现P物质在针刺免疫调节、胃肠运动调节、神经保护、抗缺血、抗哮喘等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针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脑肠肽中的多种激素调控着胃肠运动、分泌、吸收等功能,对调节胃肠系统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肠道内主要脑肠肽而对胃肠功能发挥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影响胃肠运动与脑肠肽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针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脑肠肽中的多种激素调控着胃肠运动、分泌、吸收等功能,对调节胃肠系统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肠道内主要脑肠肽而对胃肠功能发挥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胃动素及P物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 190 2年发现第一个人类胃肠激素———促胰液素后 ,就开始了对胃肠激素的研究 ,迄今已知胃肠道除了分泌经典的胃肠激素外 ,还分泌以调节肽方式起作用的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 ,共有 10个族 ,6 0余种。近年来 ,有人发现针刺可以引起血浆中各种胃肠激素的变化[1-2 ] 。研究针刺对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 ,以探讨针灸作用的机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笔者现就近年来针刺对胃动素、P物质的影响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针刺对胃动素 (MTL)的影响MTL首次由JCBrown于 2 0世纪 6 0年代发现的 ,它是由 2 2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 ,其分泌细胞主…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上针刺具有调整脾胃功能,治疗胃肠疾患的疗效。有关实验工作除了早期有针刺影响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的报道之外,近年来针刺影响胃电活动的报道较多。然而胃血流和胃液分泌紧密相关,并在胃疾病的发生机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如何,至今未见报道。本工作研究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并就电针和手针对胃血流的影响,相应的胃液分泌及胃电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正> 针刺对机体胃肠道功能的调整作用已被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但以往的报道,偏重于针刺即时的效应,关于针刺后效应对胃肠运动的影响了解甚少。本文运用体表胃电图、肠电图对针麻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进行观察,发现针刺麻醉后,这种长时间运针所产生的针刺后效应,能减轻因手术刺激,麻醉药物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现将结果分述于下: 方法 1.观察对象:66例胃大部切除术中针麻20例、硬膜外麻醉26例、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2.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经生化、内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以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证候群,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激素、心理及社会环境等相关。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途径在针灸调整胃肠作用机制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也证实,针刺对消化道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和对照点对人体肠鸣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上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道疾患的疗效较好。十多年来,有关足三里穴与消化道运动关系的研究甚多,一致认为针刺足三里穴能影响胃肠运动的功能,表现为兴奋性效应,和兴奋或抑制性效应,即调整作用。我组曾观察过105例健康人的足三里穴与肠鸣音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调节术后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结肠吻合术)和针刺组。针刺组术后予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观察食欲及排便情况,治疗结束后行核素胃排空试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含量,取胃起搏区组织和结肠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ICC)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排空减慢,血浆胃动素水平下降,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减少(P<0.05或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胃排空加快,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增加(P<0.01或P<0.05)。血清胃泌素和胃起搏区ICC表达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血浆胃动素水平和促进受损部位c-kit阳性ICC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针刺可促进胃动素分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可促进胃动素分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黄裕新等研究发现,针刺人特定穴位可引起血浆胃动素显著持续释放。这一发现为揭示针刺治疗胃肠某些疾病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针刺对消化道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功能均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对治疗消化疾病有确切的疗效。然而...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晶晶  袁青 《新中医》2010,(9):92-93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方法:将105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5例。针刺组针刺足三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并行传统针刺手法;电针组取相同穴位予电针治疗;空白组予西医常规对症处理。结果:总有效率针刺组为91.43%,电针组为74.29%,空白组为62.86%,总有效率针刺组、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首次排气、排便和进食流质时间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电针组与空白组首次进流质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讨针刺法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后出现胃肠反应中的应用效果、作用机制及优越性。方法:在选择性动脉化疗病例出现胃肠反应后采用针刺法止吐,选穴足三里、丰隆、内关、中脘等。结果:对于胃肠反应较轻者日针刺1次,连续2日可收效;胃肠反应较重者日针刺1-2次,3日内可收效或症状明显减轻;未见无效者和其它副作用。结论:针刺止吐在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后应用不仅有效,且无任何副作用,较使用metoclopramid为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针刺法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后出现胃肠反应中的应用效果、作用机制及优越性。方法:在选择性动脉化疗病例出现胃肠反应后采用针刺法止吐,选穴足三里、丰隆、内关、中脘等。结果:对于胃肠反应较轻者日针刺1次,连续2日可收效;胃肠反应较重者日针刺1~2次,3日内可收效或症状明显减轻;未见无效者和其它副作用。结论:针刺止吐在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后应用不仅有效,且无任何副作用,较使用metoclopramid为优。  相似文献   

19.
探讨运动针法治疗痛证的应用及机制。运动针法是针刺与运动相结合的一种针法,是临床治疗痛证的重要方法。运动针法是针刺与中医"导引术"的发展,要求在针刺期间运动患处达到"治神"的作用,运动止痛和疼痛感觉的认知转变可能是运动针法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胃肠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针刺可有效改善PD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现从分子机制、神经通路、肠道菌群3个方面综述针刺治疗PD胃肠障碍的机制,发现针刺可能通过减少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积聚,降低肠组织中NO的含量,改善氧化应激,调节脑肠肽含量,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机制改善PD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