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李妍怡主任中医师现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专家、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中医省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李主任从事临床30余年。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肌腱、韧带附着点,以及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该病属中医学"痹证""腰痛"范畴。古代文献也称之为"骨痹""竹节风""鱼背风""龟背"等。本研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析通痹汤方药辨证加减的临床疗效情况,从而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应属中医"痹病"范畴,古籍称为"龟背风""竹节风"腰痛""肾痹""脊强""大偻"[2]。冯兴华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学研究50余年,在病症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经验丰富。在此将冯兴华教授治疗AS累及不同部位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冯兴华教授认为AS病位主要在肾,其病性为本虚标  相似文献   

3.
李敏 《江苏中医药》2017,49(6):42-43
强直性脊柱炎已成为临床较棘手的疑难杂症,因其病因多样性,病机复杂性,病程漫长性,症候群发性,而决定其治疗方案有必要开展系统性和综合化的探索。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辨治应紧扣"肝肾亏虚,筋脉失养"的中医病机,立足"辨证论治为关键,分型治疗是导向""温肾通督在热敏灸""重塑脊柱生物力学平衡依靠针刀松解"的综合方案,每验于临床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慢性、进行性炎症和脊柱强直的主要特点,将其归属为中医学"骨痹""大偻""脊强"范畴论治。在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应用及临床实践,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病机以湿热瘀阻为标、肾督亏虚为本,其中肾虚是发病基础,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主要病理产物,而瘀血贯穿于疾病始终。基于此,提出湿热瘀阻证是病情处于转折阶段的重要证型,而清热利湿法应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基本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以及外周关节的疾病。病情发展至后期,可常常因脊柱关节发生强直出现身体畸形,严重者因累及髋关节而出现终身残疾。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常称之为肾痹、骨痹等。《金匮要略》中治疗痹证方很多,虽无具体名称,但其中"湿病""历节病"等篇的有关描述,另从治未病的角度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主要侵犯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炎和脊柱强直为主要特点。其病理变化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可见腰背僵硬或疼痛,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严重功能受损。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病程长,致残率高,后期脊柱呈典型的竹节样改变~[1]。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古人称之为"鱼背风""竹节风""骨痹"~[2]。80年代焦树  相似文献   

7.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造成脊柱活动受限及骶髂关节损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学"大偻""腰痛""肾痹""竹节风"等范畴。国内外学者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对本病进行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将近5年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西医学研究1.1诊断标准纽约标准及修订纽约标准通过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大偻"范畴,与单纯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相比,中西医联合疗法能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小。强直性脊柱炎目前中医证型分类尚无定论,笔者从"肾"角度提出强直性脊柱炎首责于肾,病位在骨,从现代分子学层面解释从"肾"论治的合理性,并归纳了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为今后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介绍蔡圣朝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独特认识和治疗特色。蔡圣朝教授通过40 a余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独到的认识。蔡老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理论,按照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则,在治疗上,既强调病因,又针对病位,运用针刺"龙骨针"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法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从"扶阳"理论浅析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中医各家辨证论治及治疗,发现临床上多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为肾阳虚衰,外感风寒湿,督灸可以补肾扶阳、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契合病机。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炎止痛,往往作用短暂,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认为"虚、邪、痰瘀互致"是强直性脊柱炎病机关键,其发病与中焦关系尤为密切。笔者在叶天士"上下交损,治在中焦"的思路指导下,探析从中焦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的原因及重要性,并强调了顾护脾胃及注重饮食、情绪调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新风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CBM、CNKI、Pubmed、Web of Science、VIP、WanFang Data建库至2019年8月收录的新风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中文检索词为"新风胶囊""强直性脊柱炎";英文检索词为"Xinfeng capsule""ankylosing spondylitis"。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01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0篇文献。纳入的10篇文献,9篇文献说明了随机方法,1篇仅提及"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结局数据均未缺失;6篇文献无选择性报告,其余4篇研究信息不全、难以判断;均无法判断其他偏倚来源。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风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后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整体指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低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I~2=80%,MD=-0.86,95%CI(-1.21,-0.51);I~2=45%,MD=-0.74,95%CI(-0.90,-0.59);I~2=47%,MD=-0.88,95%CI(-1.04,-0.72);I~2=82%,MD=-1.27,95%CI(-1.66,-0.88)]。结论:新风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范永升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腰痛"范畴,基本病机是肾督亏虚,实邪阻滞,并认为湿邪为诸实邪的关键环节。治疗时以除湿止痛为基础,辨证处以温阳散寒、清解通络诸法。该文介绍范师治湿之时用药特点,并列举医案两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胡益利  刘明华 《光明中医》2011,26(7):1453-1453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的常见证候表现,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性,从中进行逆行性推论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而指导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15.
李奇  张艳珍  喻建平 《光明中医》2011,26(4):625-626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的常见证候表现,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性,从中进行逆行性推论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而指导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金实教授运用络脉理论阐述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根据其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强脊通络汤为基础方,病证结合,提倡从络论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并总结了金实教授强直性脊柱炎从络论治用药特点,系统总结金实教授从络论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病机与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强直性脊柱炎证侯与病机以及中药辨证治疗的临床研究现况,提出对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开展系统评价的必要性,为临床更有效利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AS)是青壮年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属于中医骨病范畴。通过研究玄府理论和经络学说,认为二者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密切相关,玄府郁闭,经络痹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根据发病时期治则分别为开通玄府、祛邪通络、健脾益肾、祛痰湿瘀、补肝肾督、益气养血,恢复玄府和经络正常的生理功能。从“玄府-经络”角度指导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临床诊治,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介绍杨仓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主要分为溯病源,探病机,抓主证,毒邪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根本;辨诸虚,分寒热,别风湿,七毒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证型;补内虚,祛外毒,化痰瘀,攻毒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治则大法;守病机,治毒证,用峻法,毒药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劲率将材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冯兴华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疗效显著,享誉盛名。文章从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治疗特点方面初步探析冯兴华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总结分析得出:肾虚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及瘀血乘虚侵袭人体,阻滞于经络、筋脉、骨节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诱发因素,是标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