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备完整理论体系的现代康复医学正飞速发展且疗效显著,中医康复学历史悠久、疗效突出,但缺乏完整康复医学理论体系,借鉴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来进一步发展中医康复学值得思考。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当代研究成果,结合临床体会从两者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可借鉴应用与研究之处进行论述。在对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与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好中医康复学的独特优势,同时要思考如何引进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治疗技术和对功能障碍的认识及规范疗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优势,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康复学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①中医康复学是随着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大量引进、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基本确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应接受或移植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并适当加以限定,而不能囿于中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中。②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基本概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不可混为一谈。③中医“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以及自然医学的康复治疗法,将会在未来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中显示出巨大优势。④中医康复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缺乏严密规范的康复功能评价方法、系统的康复治疗体系和完善的康复治疗手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康复学一些问题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康复学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1)中医康复学是随着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大量引进,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应接受或移植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并适当加以限定,而不能囿于中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中。(2)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基本概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不可混为一谈。(3)中医“治末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尚未形成严谨的康复体系。目前,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在中国正经历着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即中国康复模式。通过梳理中国康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并从现代康复学基础理论、康复评定、治疗技术和临床康复几方面对中国康复学的理论构架及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中国康复学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康复医学功能障碍的内涵和分类为标准,按照关键词排序,建立了包含5个关键词、8条条文的《内经》言语-语言功能障碍康复数据库。该方法为中医康复学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本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内经》中已有有关言语-语言功能障碍中医康复的论述,但并未形成完整的言语-语言功能障碍中医康复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医康复学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复医学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疾病谱、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1] 。中医康复学的概念是在 80年代后提出的。在中医古籍中虽无康复医学之名称 ,但有关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中。在我国古代 ,康复医学、养生学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2 ] ,中医临床学的许多内容也涉及到康复。从广义来看 ,中医养生学包含了预防养生与疾病养生两方面的内容 ,后者又具有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宗旨 ,即使残疾者、老年病者、慢性病者更好的回归社会。只是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并未将这一问题系统化、规范化和独立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7.
发扬中医学的新思路─—再读《中医康复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扬中医学的新思路─—再读《中医康复学》黄致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中医康复学》教材的问世,为促进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培养专业康复医学人才,开展康复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恢复《黄帝内经》的本来面目,充实和发扬《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理论和...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康复医学之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中医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 ,中医康复医学对于疾病的康复治疗、养生康复以及病后的摄生调养都主张从整体出发。整体观在中医康复学中的指导作用反映在中医康复学之“全面康复”的思想 ,即利用综合性治疗的方法达到人体形神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恢复。具体体现在 :人与自然一体观 ,人与社会一体观 ,形神康复一体观方面。1 天人相应观中医康复医学以天人相应观为指导 ,强调天地自然的规律对人体康复进程的影响 ,顺应自然 ,因时因地制宜也是中医康复医学的重要法则。《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圣人治病 …  相似文献   

9.
《中医康复学》是一门强化康复医学理念,学习中医康复方法,掌握常见康复适应证治疗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既重视传统中医康复理论及其治疗特色,又强调现代康复医学的功能评定及治疗方法的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中西医结合的原则。笔就重视康复医学理念,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进行了一些探索,呈之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养生学外延广泛,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康复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治未病”学以及预防医学、体育健身学、气功学等中西医学科有着某种亲缘关系。但由于各自的内涵不同,或邻近,或从属,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有关目前我国中医康复医疗的优势与现状以及中医康复学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中医康复医疗是目前拥有较完备的理论基础、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对现代治疗康复方法的较好补充,而且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的执行,将会使中医康复医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也必将会使中医康复医疗在临床康复医疗中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复预防观是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之一,早期康复介入有助于防止或减少患者功能的丧失或者残疾的发生,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思想相似.针灸疗法治未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等老年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VD为例,探讨针灸疗法在VD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是一门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是必须的,概念的内涵必须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必须明确.《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医学理论的源泉,因而研究并明确《内经》中某些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具有奠基性意义.下面是对《内经》中有关精气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的辨析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康复医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就中医康复医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说其大要,旨在促进中医康复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当之处,请同道教正。 一、中国康复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中没有“康复”这一名词。但据《尔雅》释云:“康,安也;复,返也”。说明康复有恢复平安或健康之义。故笔者认为: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中药以及其他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伤病者和残疾者在身体功能、精神和职业上进行康复的学科,谓之中医康复医学。其与现代康复医学的  相似文献   

15.
藏象学理论体系存在基础概念、功能结构、建构方法三个层面的矛盾统一,具有明显复杂系统特征。其理论模式的评价应遵循溯本求源、立足发展的原则,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藏象学理论体系的特征与关联,逐步揭示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建构原理,解决制约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西方现代康复医学后,康复医学逐渐成为一门应用型的、新兴的医学学科。与此同时,传统中医药学在康复医疗中独特的优势也日益发挥,中医康复学的一些治疗技术已为国外康复医学界所接受,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中医康复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教学中有些许体会与思考,与大家分享,以更好促进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完整的《内经》康复数据库,研究《内经》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方法 :以现代康复医学功能障碍的内涵和分类为标准,对《内经》中的条目进行逐一分析、收集和分类,并采用关键词的形式建立数据库。结果:建立了运动、感觉、呼吸、二便、听力视力、言语、精神功能障碍共七类包含424条条文的《内经》康复数据库。结论:《内经》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四个方面对七类功能障碍进行了阐述,表明《内经》已具有中医康复的雏形。《内经》对各类功能障碍的阐述以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为多,治则治法和预后较少,其内容对当今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以功能障碍为纲、以关键词为目建立康复数据库的方法,为中医康复学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者探讨了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认为这两个基本观点是中医康复学的特色所在,对中医康复医学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气概念内涵深刻,理解上易产生歧义,对于"气"的正确诠释,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讨论的焦点问题。针对60年来关于"气"概念内涵的研究,提出几个相关问题:1气概念的"物质"与"功能"之争;2气"实质"的研究;3关于哲学气与中医气的关系;4气概念内涵的表述应符合时代的学术发展;5中医学之气外延的界定;6气与阴阳、五行概念的论域应一致。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角度切入,通过与传世古医籍相互印证,探讨导引的内涵和外延;系统地总结了导引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指出早在先秦时期导引已纳入医学治病范畴,《诸病源候论》开创辨证导引的先河,将导引法纳入中医学范畴。同时梳理中医导引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以及代表性文物和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