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神药在组方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神药是中医治疗神志不安疾病常用的药物,笔者总结,该类药物除治疗失眠等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出血、疼痛、阴虚等疾病的方药之中.  相似文献   

2.
象思维作为中医理论及临床中的核心思维方法之一,由于其具有直观、快捷、灵活、创新等优点,尤其是在一些疑难杂症治疗中具有的独特临床疗效受到历代医学大家的重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抽象性限制了医者对其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运用,直接影响了临床效果。因而探寻象思维在中医临床用药组方中的基本用法显的尤为重要。通过对历代医学典型医案的梳理和研究,借鉴历代名医的临床经验,着重从取物象和取意象两个角度,讨论其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常见用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对象思维的认识,并为象思维在中医临床用药提供正确的思路。这不但对中医临床工作大有裨益,而且可以为象思维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志焕 《光明中医》2009,24(4):764-765
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挥其优势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方剂的组方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而总结创造的一种制方方法.许多著名方剂在其组成结构上贯穿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从表面上看,方剂组方中药与药之间,因药性相反,似乎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但实质上虽然药物的性能、效用和作用趋势的相反,但是却能起到互为补充和互相促进作用.学习研究方剂组方及其配伍方法,对临证立法处方用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方剂组方配伍中的对立统一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防风性味辛温,归膀胱、肺、脾、肝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等功效,主治外感表证、风湿痹痛、破伤风、风疹瘙痒及脾虚湿盛等病证。历代医家依据其性味、归经及质轻上浮、发散、祛风、善行善走的特性,结合中医辨证,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笔者选取荆防败毒散、玉屏风散、泻黄散、消风散及痛泻药方等临床常用方剂,简述其防风的配伍用意,以了解此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阿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驴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其性味甘、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谓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炙甘草汤及《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黄土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温经汤、大黄甘遂汤方等,均用到阿胶,本文就仲景方中配伍应用阿胶的规律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辨证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洪海  谢鸣 《中医杂志》2007,48(4):297-298
潜在病机常隐含有疾病发展演变的某些信息,临床处方时对潜在病机的恰当处理,既体现了方剂组方配伍的严谨性,又能更好地做到病证的全面辨治,这既有利于完善方剂组方配伍的规律,也会推进临床对病证病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象思维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核心思想。文章通过对河图洛书的形成与特点分析,探讨中医学象思维的特点,指出其存在整体性、关联性、时空性、可知性等特点,在阐述生命规律、指导临床诊疗、说明药物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集对分析五元联系数对260首中医内服方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组方规律作二次分析。方法针对徐张杰与覃永健统计260首中医内服方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组方资料,按照用药频次分为"高频次(f100),偏高频次(75f≤100),中频次(50f≤75),偏低频次(25f≤75),低频次(1f≤25)"五个层次,将其中"高频次"用药看作是"常规用药",用A表示常规用药的种数;把"偏高频次"用药看作是"偏常规用药",用B表示偏常规用药的种数;把"中频次"用药看作是"处在常规和反常规之间的中间状态用药",用C表示中间状态用药的种数;把"偏低频次"用药看作是"偏反常规用药",用D表示偏反常规用药的种数;把"低频次"用药看作是"反常规用药",用E表示反常规用药的种数;构建五元联系数μ=a+bi+cj+dk+el并分析其态势。结果偏低频次和低频次的共用药169种,是前三类药共14种的12倍。u=0.0385+0.0055i+0.0330j+0.1099k+0.8132l,其属于反势19级(总态势153级),提示组方趋势向偏反常规用药或反常规用药方向发展。结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治疗用药种类数的把握有较大难度,可能善于"反常规加减用药"得当,才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一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功擅清热燥湿。二妙散中苍术、黄柏配伍构成治疗下焦湿热类方剂核心药组。方剂配伍理论、文献资料、药效分析、临床应用等方面都能体现二妙散中苍术、黄柏作为核心药组的配伍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系统分析历代不寐方发展演变及组方选药的特点。汉唐时期组方以清热泻火药和滋阴养血药为主,宋金元时期以清心安神、补气养心、养血安神药为主,又出现气血双补、交通心肾、滋阴潜阳、补益肝肾类方剂,在治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清时期以养血安神方、重镇安神方、祛痰化饮方、交通心肾方为主,和胃消食方、理气解郁方、活血化瘀方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不寐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祁宏 《中医药通报》2008,7(5):38-39
正源颗粒是在已故名老中医祁中慈治疗反流性胃炎经验方基础上加减,并由传统煎煮剂改制成颗粒剂。为我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成药制剂。主要由代赭石、柴胡、黄连、吴茱萸、枳壳、制半夏、延胡索等组成。药简力著。其组方配伍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多数中药复方配伍都是关于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中医药理论对配伍规律具有指导作用,其中理论研究占据绝大部分,而关于复方配伍的研究,在药理学、药物效应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增长,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的文献报道开始增多。现今,实验大部分是对药物配伍、以及不同剂量配伍的研究,查找药效增强或减弱,以确定最适宜的药物配伍和剂量配伍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味剂量的变化可能不会导致药效的改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同的剂量配伍将会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复方功效强弱、性质方面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新的化学成分。研究者从中医药理论、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化学成分与药代动力学和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中药组方配伍的认识与思考,其中有效组分配伍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特点,并论述了从拆方方法、指纹图谱法和现代仪器运用等多种途径揭示中药组方配伍研究中的配伍原则、配伍规律和相关进展。2000年后,实验研究分别在饮片和有效成分,以及体内体外不同方面,多角度、多学科融合进行了研究,随现代科学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桂枝-甘草是经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两者配伍,辛甘化阳,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著名的经方药对.文章对桂枝与甘草配伍的意义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药的配伍原则,也就是组方的规律性。古代文献称之为“君、臣、佐、使”。由于君臣二字带有封建色彩,近年来一般多改称“主、辅、佐、使”。金元医学家李东恒说:“主药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具体地说:主药是针对病因、病机与体质的,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辅药的作用是协助与加强主药的功效;佐药是协同主药发挥对主症的治疗作用,监制主药的毒性或烈性;使药即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按照“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将药物配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应用桂枝的方剂较多,纵观全书桂枝在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可为解肌发表、调和阴阳、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等功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消食药的组方配伍应用作了的探讨。认为消食药虽不是临证最常用药,对一些病证的治疗虽非主流药物,但经配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在儿科中应用较多,在老年病、妇科病及其他外感、内伤杂病中均可应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7.
六味地黄丸脱胎于汉·张仲景金匮肾气丸,见于宋·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诀>.因小儿纯阳,无须益火,故于肾气丸中去桂附之温燥而存六味之滋润,变温补肾阳之剂而为滋补肾阴之方.钱氏此方,可谓开后世滋阴派之先河.本文从六味地黄丸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四逆汤组方中所含的有毒中药附子,从毒理学角度研究四逆汤组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平行比较附子、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四逆汤全方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大鼠心脏毒性和毒性成分,测定小鼠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心脏毒性半数中毒剂量(TD50)和水煎液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从急性毒性、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成分3个方面研究四逆汤组方中不同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结果四逆汤组方中附子配伍甘草急性毒性的 LD50和心脏毒性的 TD50高于单用附子与四逆汤全方。而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的急性毒性的 LD50和心脏毒性的 TD50影响不明显。附子配伍甘草水煎液中主要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于附子配伍干姜。结论四逆汤组方配伍药物中甘草对附子毒性具有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研究阳和汤的组方原理,探讨其对后世临床组方用药的启示,本文就其方义、功效以及所针对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该方组方配伍科学,用量配伍精确独到,在治疗病机、主治功效、组方原理上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樊永平 《山西中医》2000,16(4):53-54
自明清以来 ,中风立“真中”、“类中”,倡导“非风”之说 ,主张大凡中风多系“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提倡滋阴补肾平肝 ,切忌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等祛风药辛烈耗散 ,复伤精血。从此 ,极大地限制了祛风类中药的临床使用范围。笔者认为 ,重新认识和研究祛风药 ,一来还祛风药本来面目 ,二来通过合理配伍应用 ,以提高临床疗效。笔者以防风为例 ,探讨防风的多种临床配伍应用 ,以冀抛砖引玉。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经、肝脾经 ,作用特点向上向外、能散能通。防风是祛风药的代表 ,有风中润剂之美誉。临床上防风不局限于祛风解表 ,配伍灵活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