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选取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抽取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将血常规检验结果与患者病历进行比较,分析血常规检验中误差的原因。结果本组400例新鲜血液标本中出现较大误差者9例,占2.25%。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加强质量管理。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患者血液生化常规检验中经复检后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的220例标本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提出预防及解决措施。结果造成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23例,标本采集因素68例,溶血因素62例,标本处理因素16例,检验设备及试剂因素36例,检验人员因素15例,标本采集和溶血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住院患者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可以出现在临床与检验室的各个环节中,检验操作人员应积极和临床医生沟通,控制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相关因素,避免检验结果产生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医疗科技的进步,在这种大背景下,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检测仪器逐渐取代检验人员将大部分检验工作取代。而且随着检验仪器的微量化发展,检验仪器的自动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对人的依赖,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错误发生率,提高了血常规检验的效率以及检验质量。血常规检验是通过采用计数检测的方法来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检验数据,也有人将它叫做血细胞检验,检验分析的成分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血红蛋白,二是血小板,三是红细胞,四是白细胞。通过血常规检验,不仅能够检验出各种血液疾病,也能够在进行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检验中提供相关鉴别以及诊断依据。因此,血常规检验在临床检验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临床检验环节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血常规检验质量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1、试剂方面:血常规检验要求试剂不能被污染,引起血液内各细胞的数量及质量有所下降;2、仪器方面:仪器对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仪器的分析方面,好的仪器能够很好的分析试剂中各细胞的数量和大小等情况,减少杂质的影响;3、生理方面:指试剂的本质;4、人为因素:人对试剂的管控以及数据结果的分析方面有很大差异,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血常规的检验质量至关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对血常规检验的注意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控制检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4月我院接受的300例实施临床生化检验的患者作为案例,对所有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总结对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比所有的检查结果,主要因素包括:检验仪器问题、溶血因素问题、检验标本、患者自身因素等,比例分别是15.0%、23.3%、26.7%和35.0%,对比得知,影响因素多。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导致生化检验结果不准确的因素比较多,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对应的原因分析,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检验工作落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制订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61份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关的防控对策,以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结果61份血液检验标本出现的误差原因,分别为患者自身因素(29.5%),标本采集因素(42.6%),送检因素(11.5%),检验因素(16.4%)。结论影响血液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检验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各项检验工作流程,加强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沟通,以确保血液检验标本在分析前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检验工作中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在我院于2019年1月-12月期间实施免疫检验标本中筛选出500例研究对象,对样本检验过程、报告结果等不同检验阶段的具体数据展开误差分析,并对影响免疫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展开统计学研究,总结出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在此次研究对象中,有68例免疫检验结果存在偏差,其偏差率13.60%。经研究发现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因素26.47%(18/68)、检验人员熟练度因素29.41%(20/68)、试剂因素23.53%(16/68)和操作工艺因素20.59%(14/68)。在免疫检验过程中所应用的有效质量控制方式有四种,即:规范化应用检验试剂、流程化应用仪器设备、合理化采集标本、高标准要求检验人才掌握娴熟的操作工艺等。结论在免疫检验时,若要确保检验结果避免出现偏差,则需要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认真遵循检验程序,由此能够大大地降低检验数据的误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60例患者,分析血液各指标检测结果所受影响因素,并依照影响因素制定对应预防措施.结果 不同采血时间,不同储存温度及不同储存时间患者血液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储存温度、储存时间以及采血时间等因素影响.结论 储存温度、储存时间以及采血时间是临床常规检测各指标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需引起检验科人员重点关注,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本血站发生误差的4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该40例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流程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导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包括献血者自身因素,占比12.5%(5例);标本采集因素,占比42.5%(17例);标本送检因素,占比17.5%(7例),标本检验因素,占比27.5%(11例),因此,在进行血液采集时,必须严格询问患者的身体状态是否适合献血,并对血液的采集流程、送检流程以及检验流程进行严格标准的控制,以有效减少误差。结论:导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非常多样化,在献血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工作流程,严格标本采集、送检和检验,确保血液采集的合理性,以有效减少血液浪费,提高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实施微生物检验的408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通过K-B法完成药敏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生理因素、检验人员素质水平因素、试剂因素、检验仪器因素以及标本留取时间因素。此次研究分离的病原菌共计512株,革兰阴性菌共262株,占比51.17%;革兰阳性菌共208株,占比40.63%;真菌共42株,占比8.20%,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比较高;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耐药性比较高。结论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实际检验工作之中,应该严格依照相关操作规范及标准完成检验,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从而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行血常规检查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检验,观察组则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实施对应的解决措施的状态下实施检查,对比检验误差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检验准确率94.12%、检验质量评分(88.36±7.05)分、血小板检验误差3.92%、白细胞检验误差1.96%、红细胞检验误差3.92%、操作不当误差3.92%、仪器使用检验误差发生率5.88%均优于对照组78.43%、(75.24±6.77)分、11.76%、11.76%、13.73%、13.73%、15.69%,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以检查人员操作技术、患者本身原因等为主要误差原因,针对原因而采取对应措施可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提升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误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引起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误差因素。方法:筛选近5 a来血常规报告参数有明显偏差、图形异常及临床有抱怨的结果,重新采集标本后用仪器与手工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寻找引起误差的原因。结果:从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到检验结果审核签发的全程检验中均存在各种误差因素。结论:只有了解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误差因素,才能确保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析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7年1月-2019年7月间来院接受血液生化检验的50000例患者。计算其检验结果准确性,并分析影响准确性的具体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标本检验结果偏差共249例,检验准确性为99.50%。影响因素主要为标本保存,其次为患者因素,再次为血液采集因素,最后为抗凝剂因素,以上因素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易出现检验结果偏差等情况,影响检验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是标本保存不当、患者个人因素和抗凝剂等,需要加用对应措施,以提高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常见误差来源,确保检验结果准确,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XS~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我院住院患者300例的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对血常规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仪器,试剂,操作方法,标本采集等。结果针对产生结果误差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每份标本在质量控制范围内,减少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论对血常规检验过程的分析,其出现的误差是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生化检验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预防解决对策。方法利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某一个时期内做生化检查时出现的问题做记录,待观察结束后对所有问题汇总分析原因。结果在该研究中一共观察收集标本数234例,其中发生各类失误或偏差17例,患者因素6例,溶血7例,仪器问题4例。结论生化检验是临床上了解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其电解质等的基本检查手段,在收集标本做检验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所有工作人员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引起库尔特血球仪血细胞错误计数的原因.方法 筛选近6 a来血常规报告参数有明显偏差、图形异常及仪器有报警的结果,重新采集标本后用仪器与手工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分析引起血细胞错误计数的原因.结果 库尔特血球仪全程检验中均存在各种引起血细胞计数误差因素.结论 全面了解库尔特血球仪对血细胞计数的各种因素,有助于保证检仪器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存在误差的血液标本98例,对误差类型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所有误差的血液标本中,凝血标本发生率最高,溶血、血液标本量不准者次之;而标本检验误差原因中送检因素占43.9%,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因素次之,占34.7%;送检因素造成的误差中,由于送检时间过长引起的误差发生率最高。结论临床血液标本出现误差较为常见,且引起误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因此需在各个环节加以重视,提高操作者临床技能及责任心的同时,加强送检工作,同时严格规范标本检验操作,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选取我院血液检验科出现产生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对其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50份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因素21例(42%)、患者自身因素16例(32%)、标本送检因素7例(14%)、标本检验因素6例(12%)。血液检验标本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或避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出现,应严格规范血液检验工作,加强送检工作,从而提高临床血液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临床送检不合格血液标本1063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成临床送检血液标本不合格类型及原因,以提高检验质量。方法收集1063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资料,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063份不合格血液标本中凝血实验标本765份(72.0%),其中抗凝标本凝固227份(29.6%)、溶血252份(32.9%),脂血159份(20.8%)、标本量不准116份(15.2%),标本错误11份(1.4%)。血常规标本119份(18.7%),其中抗凝标本凝固98份(49.2%)、标本量不准97份(48.7%)、标本错误4份(2.0%);红细胞沉降率标本99份(9.3%),其中抗凝标本凝固52份(52.5%),标本量不准47份(47.5%)。结论医护人员了解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熟练掌握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检查资料、结果来分析影响检查结果的各项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静脉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P<0.05)。采血标本立即完成检查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采血标本6 h内、6 h后的检查结果(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部位、检测时间等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在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也需加强采样标本的质量控制,对降低检验误差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检验准确度,可谓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浅析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900例患者及其检验报告,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率为82%。在相关因素中,标本因素占比33.95%、人员因素占比32.72%、操作因素占比20.37%、其他因素占比19.96%。结论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有人员因素、标本因素、操作因素、其他因素,要从这几方面加强管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