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冰  董新寨  秦建黎 《光明中医》2010,25(12):2173-2175
本文重点介绍了三晋名医秦建黎教授对风药功效的独特见解,他提出风药不仅具有祛风发汗、通经活络、升阳解表、燥湿醒脾、散火解郁等功效,还创造性提出风药具有活血作用,即"风能活血"的观点,临床擅于运用风药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广泛运用于外感病、内伤杂病、皮肤病、伤科病症、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运用巧妙,配伍精准,是其临床用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陈津生教授从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巧妙运用风药治疗各类疑难杂症。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常用其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陈老  相似文献   

3.
“风药”概念尚无定论,回顾梳理古代文献有关“风药”的论述,可知“风药”非统指治疗内外风邪的药物,而唯指能解表发散,直接治疗外风的药物;也是“石楠”和“泽兰”的别名。  相似文献   

4.
风药是指味薄气轻、药性升散、温燥,这类药物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具有升、散、行、透、窜、动等多种特性,临床用之可解表、祛湿、除风;黄疸是以身、目、小便黄染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病程迁延,久治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黄疸治疗应用的中医药理论机制,阐述风药具有胜湿化痰、透散表邪、疏肝调枢、祛瘀活血四大临床功效,在黄疸病治疗中针对病因病机,在辨证组方中适当加入风药往往效如桴鼓,中医理论和临证运用研究都证实风药是治疗黄疸的有效药物,进而为黄疸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脾胃论》风药应用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解表升散、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散化内外湿邪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提出“辛温发散”乃是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以期对拓展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在淋证治疗中有"淋证忌汗"一说,就基本病因病机来看,淋证忌汗无疑有它的合理性,但随着认识的发展,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和方向也应辨证分析,存在合理性,同时对拟定治疗原则和用药也具有反向启迪意义。首先,要重视"合"病的情况,特别是当淋证合并表证时,仍需要解表,或者表里同治,这就可能用到汗法,甚至得汗而解,此时"淋证可汗"。其次,在没有表证时,"淋证可汗"中其"汗"可以具有更丰富的意思,即取"汗之法"或"汗而开之","汗而散之"而无须见"汗之效"。再者,淋证有膏淋、气淋、劳淋等型,在用药上,不少方药中确实用到具有发汗作用的药或一些祛风解表药,但却并非用其发汗解表的本意,这是基于"风药"理论,取"用风治之"之意。风药味辛、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其具有升浮、发散的特点有"升、散、透、窜、燥、动"等功效。能起到燥湿胜湿、畅气调肝、发散邪热、升阳举陷、活血通络等功效,可用于各型淋证的治疗。列举并分析一些临床上运用风药治疗热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等淋症的案例,治疗上合理恰当运用风药,是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积极倡导脾胃学说,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理论,李氏尊《黄帝内经》之医理,继承其师易水派名医张元素之药学经验,临证组方中尤以擅长运用风药治疗脾胃内伤杂病,并在其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详细论述分析了风药的各种治疗作用。当代众多医家对李东垣运用风药的经验探究及风药的临床使用特点著述颇多,但对风药"升阳"这一显著特性仍有未尽之处。从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特点而言,风药"升阳"的特色包括升阳引经、升阳除湿、升阳解表等几个方面,对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风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古方中的临床功用、配伍应用规律分析,以期为临床科学使用这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借鉴,提高中医药疗效。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运用了风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剂,整理分析具体使用的风药、风药在方剂中的功用,配伍规律。结果:40首治疗过敏性鼻炎方剂中的33首运用了风药,风药在不同病机方剂中发挥了宣散透邪、升举清阳、发散郁热、通阳畅气、开通郁结、顺气导痰、辛散通窍、引经报使、辛散通络、和胃降逆等十种功效。结论:风药通过其祛外邪、升清阳、解肝郁、调气机、散郁火作用使清阳升、浊阴降,气机条畅,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解表药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古今文献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探讨解表药的临床功用,评议《中药学》将其主治定位在表证上的不足,指出解表药不仅走表,而且走里;既治表证,也治里证;外感疾病固当使用,内伤杂病亦不可或缺。进而从玄府理论的新视角对解表药性能予以新的诠释,指出其辛散、开发、走窜、宣通之性,不仅能开发肌表的毛孔(发汗解表),且能开通体内脏腑组织的玄府,在调节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运行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而在各科临床治疗中有十分广阔的运用空间。剖析“解表药=发汗”的认识误区,指出对解表剂发散作用的过分强调是造成人们畏用解表药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将“解表药”改称为“发散药”及“温散药 ”“凉散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眼居高位,结构复杂,脉络深邃,内服药物恐难达病所。风药轻清上行,可助药性直达眼位起到治疗作用,故风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气化"理论为基础,从眼的生理特性、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人体脏腑经络气机的升降出入规律等方面探讨风药在中医眼科疾病治疗中起到的功效,即引经报使、退翳明目、驱邪(发散表邪、发散郁火、发越胜湿)、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解郁,升清阳助运脾,调理肺、心、肾)、调节气血津液。同时临床辨证时当注意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时间、药物配伍等要点,以期风药在中医眼科临床治疗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笔者研读古今医籍,亦发现并印证了风药应用之广,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挖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风药的两种认识分析,认为风药是以辛散祛风解表达邪为主要功效的一类药物,能较好地指导临床;风药能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原因是重症肌无力为虚邪致病,其机理是托邪外出。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2)
眩晕病为临床常见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常因各种原因容易复发,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扰。此病的病因较多,其中风邪为百病之长,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风药是指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一类的药物,并且随着对风药认识的扩展,认为应包括治疗“风邪”和具有“风”性的药物,功效具有燥湿化痰、升阳发散、升清降浊、引药上行、引经报使等,但风药多辛散,走窜力强,不宜久服,用量也不宜过大。此文从眩晕发病与风邪犯于五脏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结合现代药理、临床医家应用及验案举例,认为风药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在眩晕病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临床从风论治眩晕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鹏  张新 《中医杂志》2004,45(6):475-475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部分祛风类药物,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金元补土派大家李东垣倡导脾胃独重的理论体系,以脾胃为中焦运行之枢纽,重视调畅脾胃气机,尤应用辛散升发、轻清上浮之风药治疗内外诸证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东垣喜用风药,是因风药能够升发脾阳、补中提陷,轻清上浮、发散郁火,辛香温燥、醒脾祛湿,同气相求、顺应肝气。通过综合分析其风药运用特点,提出调畅脾胃气机是李东垣运用风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为临床运用风药治疗内伤杂病提供理论依据和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佩青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专家,博士生导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病机复杂,多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注重运用风药治疗该病。风药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等多种作用。张氏于临证中从宣肺解表,治风先行;利湿化浊,振奋阳气;活血化瘀,推陈致新;健运脾胃,升清降浊;生津润燥,祛风止痒;行经活络,通阳利水等方面体现风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陶敏  陈华  矫金玲 《中医杂志》2018,(5):377-380
俞景茂教授认为,小儿过敏性疾病大多与风有关,常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风药疏风升散。考虑到风邪可入血分,患儿病久易风血相搏,多运用养血疏风之法治疗此类疾病,在治疗中常加活血养血药物。选取异位性皮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病案,对养血疏风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运用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风药属木,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风药其性升浮,能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鼓舞阳气,升清举陷,阳升则有利于脾健,所以,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李东垣《脾胃论》载方63首,所用风燥升阳药者达31方,堪称在脾胃病中应用祛风药之典范.笔者根据祛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祛风类药物,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湿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中医学认为心脾两虚、风热湿搏结为特点的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风邪贯穿其病因病机的演变,"治风"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临床善于取其风药之燥湿胜湿、透邪解表、通阳化气、搜风通络、引经报使等功效用于治疗湿疹,常可取得良好疗效。周媛媛魏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痰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中风病的关键在于治痰。前人对风药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至少包含了辛温、辛凉两类解表药物。风药可升阳、行气以胜湿,通过胜湿化痰以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且风药配伍灵活,能协同增效治疗中风。存在问题:尽管众医家对于风药做了诸多总结研究,但其定义尚未形成共识;目前研究多为风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研究,而少有单类风药对中风病作用的研究。因此,尽快明确风药的内涵和外延,完善风药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将是今后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风药多性温平、味苦辛,具有升、散、透、窜等多种特性。久泻乃泄泻之久者多以便次增多、粪质稀薄甚者完谷不化、泻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超过3个月,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久泻治疗应用的理论机制,明确其"解表引经、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疏木扶土"四大功效,在临证时配伍运用往往疗效显著。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临床运用研究均证实风药是治疗久泻的有效药物,进一步为久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