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金匮·血痹虚劳病》篇第四条云:“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历来注家多认为本条所论,为指阴血虚少的脉证。高校教材亦宗其说。前贤注释中持阴血虚之论较有代表性者当推李(?)。其认为:“此节以亡血为主,《内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其充在血 相似文献
2.
血痹与虚劳作为中医内科两个独立病证,后世医家多将其分而述之,各成体系。然张仲景将其合篇论述,实有深意所在。本文通过对古籍文献中血痹虚劳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归纳,认为维系血痹、虚劳之要者,莫如营卫,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血痹虚劳之营卫观”,实乃参悟本篇诸方之钥窍,并进一步提出“血痹于外,为虚劳发病之始肇;血干于内,发为虚劳之终端”的观点,认为是血痹虚劳合篇论述之实质,借此管窥仲师血痹虚劳经旨心法所在,以期更好地指导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仲景对虚劳病的诊断尤重脉象,把脉诊用于分析病机、辨别证型、确定治则、判断预后等多方面,为后世临床重视脉诊合参树立了典范。本篇首条条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相似文献
4.
<正> 虚劳和虚证不同,虚证不局限于一种病,因为所有的病证均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范畴。虚劳是杂病中久病而正气虚损的一种病,是由各种先后天致病因素,使人体脏腑阴精、阳气亏损而引起。由于阴阳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故一方偏衰,可致另一方相对偏盛,而阴虚或阳虚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另一方也不足,阴阳的偏衰偏盛,容易使脏腑受损伤,脏腑损伤又使阴阳受病而导致久虚不复,所以虚劳病病机证候特点表现为: 病来渐慢病程长:由于虚劳往往由初病时气血阴阳中某一方面不足开始,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由轻转重,到了阴阳气血虚耗难复时,即成虚劳。所以虚劳病的发生一般是缓慢的,或不知不觉的,正如《医学心悟,论 相似文献
5.
<正> 《内经》《难经》虽然有关于“虚”“损”“劳”的记载,但尚未提出“虚劳”这一病名。汉代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并结合临床实践,将“虚劳”作为具有特定涵义的病名作了专篇论述,为后世辨治虚劳病奠定了基础。自仲景以后,历代医家论虚劳者颇有其人,但后世所言之虚劳与《金匮》之虚劳并不完全相同。重温《金匮》虚劳病篇,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阴阳俱虚是虚劳病之主要病机从脉象看虚劳病的病机以脉象阐述病机是《金匮》的特点之一。仲景在虚劳病篇首先提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作为虚劳脉的总纲,实际上也点出了虚劳病的主要病机。这里脉大不是气盛,而是阴精亏虚不 相似文献
6.
虚劳病乃因劳致损,积损成虚,久虚不复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疾患的总称,它概括了临床所常见的多种虚损病证。病至虚劳,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表现某方面或多方面的严重亏损,所以在治疗中更应突出强调扶正固本治则。仲景的《虚劳病》篇所述治法,正是这一法则的综合应用及集中体现,颇为后世医家推崇和效法,试从以下两方面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也呈升高趋势,并成为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已刻不容缓。《金匮要略》是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经典,通过学习《血痹虚劳病》,发现无论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还是治疗方法,血痹虚劳与临床实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着诸多联系和相似之处。将血痹虚劳篇中诸方分别应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9.
本篇所论血痹与虚劳二病,同属虚证,慢性病,且二病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常可互相转化。故合篇论述之。一、血痹病 1.释名:从病理上解释,痹者,闭也,不通也。因本病系由血脉痹塞不通所致,故名;从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将血痹病和虚劳病合篇进行论述,其合篇意义现行教材多从两病病机与治法相似的角度进行介绍,较为简略,也未能反映两病合篇所体现出的辨证论治思想,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过程可采用对比分析法、联系前文法等方法,从虚证与虚劳的不同点入手,结合体质、病程、治法等角度多维分析,采用动态分析法,从两病动态发展及转变的角度阐明两病的内在联系,将两病有机结合,以阐释两病合篇的深刻意义,启发学生临床辨证论治思维。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总论了血痹、虚劳的病因、病机、脉证、治疗.血痹的病因、病机是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症状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重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虚劳的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证型可有气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治法强调甘温扶阳,重视调补脾肾.现将虚劳的具体证型及治法方药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金匮》辨治虚劳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从察病因,劳由七伤;抓主证,治调阴阳;重正气,而补脾肾;瘀当攻,宜“缓中补虚”四个方面探析了《金匮》辨治虚劳病的方法、特点。明确指出七伤是病因,五脏阴阳虚损是病机,调补阴阳为治法,补脾肾是特点,虚劳有瘀血不峻攻,宜“缓中补虚”。 相似文献
13.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14.
仲景总结汉以前的医学成果,提出了虚劳病的证治大法,为后世论治虚劳奠定了基础。历代医家或师事其说,或略作诠注,或稍有发挥,或据以创新,由此而导致了学术争鸣,流派繁衍,涌现出一批理虚能手,疗损新方。虚劳篇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可谓大矣。笔者体会,深入研究这种影响,对于评价先贤的学术思想,继承其临床经验,做好虚劳病防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故愿意从三个方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对《金匮.虚劳篇》治疗大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匮·虚劳篇》治疗大法的探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韩奕虚劳乃“积虚成损,积损成劳”所致,较一般虚证更为严重和复杂,临床常表现为多脏腑亏损,气血阴阳数方面不足,治疗稍有不妥,则极易顾此失彼,使医者有无可适从之难。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虚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金匮·虚劳病》篇“大、极虚”脉象分析,揭示虚劳病的病机变化,阴阳气血不足与脾肾有关,从而探求仲景对虚劳病的诊断及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所述脉象进行分析,指出脉象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盛衰的重要标志,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从脉象上得到反映,所以仲景着重通过诊蔡脉象的变化来审测病因,分析病机,判定病位,寻求疾病本质,预示病势的进退与转归。 相似文献
18.
风湿痹内因为正气不足、机体营卫失调,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外湿侵袭肌表,正气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汗出当风,外邪入体,流窜全身、流注关节,发为风湿痹病,治应调和营卫。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邪伤人肌表,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营阴不守之证,切中风湿痹病病机。风重于湿,痹着肌表,阻滞营卫,气血不利,选桂枝附子汤;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者,选桂枝加葛根汤;风湿侵袭入体,在体郁遏日久,化热伤阴者,选桂枝芍药知母汤;营卫气血俱不足之血痹重证,选黄芪桂枝五物汤。 相似文献
19.
祛风止痛,解肌去邪《金匮》首篇指出:“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说明外来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所谓“客气邪风”,包括六淫邪气在内。桂枝汤类方,不但可祛风,且能祛寒、祛湿。如桂枝附子汤通阳散寒湿,黄芪桂枝五物汤祛风行血痹,栝蒌桂枝汤生津且疏风,桂枝加黄芪汤、芪芍桂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