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64例患者进行扫描及CT尿路造影重建,所有病变均通过手术或病理证实,其中泌尿系结石51例、泌尿系统肿瘤9例、泌尿系结核4例。结果所有病例经CT尿路造影均可清晰显示尿路梗阻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从而做出定性诊断。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尿路梗阻性病变定位、定性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肿瘤致肠梗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肿瘤所致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对26例经手术证实肿瘤所致肠梗阻CT表现及三维重建成像(MPR、CPR、MIP、SSD)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对肿瘤所致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6.20%。结论多层螺旋CT及MPR、CPR、MIP、SSD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肿瘤所致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探讨MSCTA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进行三维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MSCTA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2例起自肝左动脉,1例起自肝右动脉。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MS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腹腔干及分支与术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动脉解剖和正确的空间关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术前检查方法,可能为相关血管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张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结合Pro—peller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壶腹周围病变综合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低张MRCP及十二指肠低张后Propeller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始图像进行3DMIP及MPR重建后处理,观察病变的间接及直接征象并与临床随访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4例中31例梗阻性质诊断明确,1例胰头癌漏诊,2例炎症误诊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2%。30例行Propeller LAVA增强扫描,直接征象显示率达93.3%,肿瘤浸润范围诊断符合率为80.8%。26例肿瘤性病变中壶腹部癌5例,胆总管远端癌11例、胰头癌9例、壶腹周围十二指肠腺癌1例,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8.5%(23/26)、84.6%(22/26)、885%(23/26),十二指肠腺癌误诊为乳头癌。另外直观显示了4例病变局限、直径在20cm以内的早期壶腹周围癌。结论:低张MRCP结合Propeller 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全面、直观显示壶腹部病变的间接及直接征象,在明确肿瘤性病变的范围及周围组织、血管浸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壶腹部较小或隐匿病变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 CTA 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 CTA 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结论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在泌尿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临床疑诊泌尿系病变患者行泌尿系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价MSCTU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泌尿系肿瘤14例,输尿管息肉2例,泌尿系结核9例,泌尿系结石13例,良性狭窄并积水13例,邻近器官病变累及输尿管致积水2例,泌尿系外伤性病变2例,肾梗死1例,术后随访复查者4例,未见异常2例。其中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MSCTU诊断泌尿系肿瘤的敏感度100%(14/14),特异度85.71%(12/14),准确率92.86%(26/28)。结论 MSCTU能够直接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病变,可作为临床疑诊泌尿系病变患者、特别是肿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部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肺部疾病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32例肺部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前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32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41次,共发现供血动脉形成57支。结论在肺部疾病介入治疗前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地显示供血血管的数量和起源,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曝光时间,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CT血管造影在诊治骨科软组织肿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成像在骨科软组织肿瘤术前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软组织肿瘤患者手术前行CTA检查,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容积再现等方法三维重建图像。[结果]三维重建清晰地显示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供血血管、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的关系等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14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平均随访10.2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软组织肿瘤术前评估有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减少并发症和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电子束CT诊断的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电子束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层厚1.5-3.0mm,扫描时间100ms。所有病例均行三维重建。20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10例尚行心血管造影检查。14例有手术资料对照。结果 在14例有手术对照的病例中,电子束CT对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13例,部分符合1例;超声心动图仅诊断2例,手术对照,仅部分符合;怀疑8例,心血管造影6例中诊断4例,与手术对照完全符合,怀疑2例。未行手术治疗的6例中,电子束CT均可见肺静脉畸形引流,血管造影4例中仅有2例发现,超声心动图则均未诊断。结论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是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有效、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三维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DSA和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阳性率94.20%),3DDSA诊断阳性病例62例(阳性率为89.86%)。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44例(67.69%)阳性病例和62例(100%)阳性病例病变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清晰满意。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尤其对血管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13年2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系肿瘤外科诊治的8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综合治疗经验。结果8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患者均经胃镜活检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根据CT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进行术前分期,T1a期以下的病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6例(食管癌4例,胃癌2例),行手术切除1例(食管癌);T2期及以上的病灶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等8例(食管癌2例,胃癌6例),行单纯手术切除1例(食管癌)。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76个月,平均41.3个月。1例在术后7个月死亡,1例在术后20个月发现肿瘤转移,余6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应根据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根治性胃食管癌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后化疗等,过度追求手术治疗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相似文献   

13.
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的161例胃黏膜皱襞粗大的临床资料。常规胃镜下活检未能明确诊断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或超声胃镜下深凿活检。结果161例中慢性炎症79例(49.1%),胃癌67例(41.6%),恶性淋巴瘤11例(6.8%),Menetrier病2例(1.2%),急性炎症1例(0.6%),未见明显病变1例(0.6%);幽门螺杆菌阳性率42.2%(68/161),其中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4.3%(23/67)。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15例(9.3%):慢性炎症5例,胃癌5例,恶性淋巴瘤4例,Menetrier病1例。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病变部位分布上,全胃均有病变10例,胃底病变10例,胃体病变86例,胃窦病变5例,胃底和胃体均有病变31例,胃体和胃窦均有病变19例;其中10例全胃均有病变的病理诊断均为胃癌。胃癌与慢性炎症胃镜下均可表现为扩张性差(χ^2=10.093,P=0.001)、蠕动差(χ^2=19.116,P=0.000)、胃腔变窄(χ^2=18.159,P=0.000)、质地硬(χ^2=54.302,P=0.000)、质地脆(χ^2=6.132,P=0.013)、糜烂(χ^2=5.619,P=0.018)和溃疡(χ^2=22.743,P=0.000),但两者以上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发现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诊断上以慢性炎症、胃癌和恶性淋巴瘤为主,偶见Menetrier病和急性炎症。病变部位以胃体居多,当全胃受累时多诊断为胃癌。诊断为恶性病变(胃癌和恶性淋巴瘤)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胃镜下多合并溃疡,扩张性和蠕动性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远端胃癌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可以选择Billroth Ⅰ(BⅠ)式、Billroth Ⅱ(BⅡ)式、Roux-en-Y(RY)吻合、双通路法以及空肠间置重建.BⅠ式是临床最常用的术式,其主要优点是保持了食物正常的十二指肠通路.与RY吻合比较,BⅡ式最主要的缺点是可能发生倾倒综合征.与BⅠ式比较,RY吻合虽然可以显著降低返流性残胃炎、食管炎的发生,但是在保持体重及改善营养状态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双通路法在具备了减少返流性残胃炎、食管炎的优点的同时又保留了食物正常十二指肠通路空肠间置克服了上述吻合的几乎所有缺点,但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溃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少儿胃癌的诊断及治疗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总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于2011年12月17日收治的1例经胃镜确诊的少儿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查阅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发表的关于少儿胃癌的文献.具体检索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网页MEDLINE、EMB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词为“Children/Pediatricgastriccancer/careinoma”:检索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网页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检索词为“少儿胃癌”;对少儿胃癌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儿12岁,女性。肿瘤位于胃体高位大弯侧近胃底部.予以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病理提示:胃体溃疡型印戒细胞癌,pT4N0M0,Ⅱb期。术后4d恢复肛门排气,术后9d出院。复习国内外文献共获取少儿胃癌病例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12.7(2.5~17.8)岁。肿瘤位于贲门部5例.胃体部1例。胃窦或胃角部4例,胃窦及胃体部1例,未描述部位者4例。印戒细胞癌3例.低分化腺癌6例,中一低分化和中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2例,不清2例。手术治疗11例,围手术期化疗8例。随访9例,半年内死亡4例,半年至1年内死亡4例;1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和围手术期化疗的生存时间达102个月。结论少儿胃癌发病率极低,恶性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围手术期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增强cT与含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磁共振(MR)成像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间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41例胃癌患者,术前分别予增强CT和MR检查(包含DWI、T2WI和动态增强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癌灶进行检测和T分期.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与MR的T分期准确率以及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含DWI的MR对胃癌患者总体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7.8%(36/41),明显高于增强cT65.9%(27/41)的诊断准确率(P=0.004)。MR诊断的观察者问一致性(Kappa=O.813)优于增强cT诊断(Kappa=0.603)。结论含DWI的MR成像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增强CT显著提高,有望于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64排CT成像在肾癌诊治中的应用(附3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CT成像在肾癌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术前64排CT成像资料。结果 39例均病理证实为肾癌,肿瘤直径2.8~13.0 cm,平均5.6 cm。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血管成像显示8例存在副肾动脉,17例清晰显示肿瘤供应血管。结论 64排CT成像能清晰显示肾癌的影像学特征,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及预防并发症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作为肾癌术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预后影响因素等。方法分析我院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4年至2006年收治的41例患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6岁;男女比例为1.3:1;症状以上腹不适、上腹隐痛、呕血和/或黑便为主者约占90.2%;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型肿物者约占61.0%,病变部位以胃窦小弯侧多见占78.0%;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82.9%;82.9%的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为51.5%,是否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等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原发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男性稍多,临床症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体征,可疑患者应做胃镜及多处活检,对于中晚期患者如病情及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全胃切除术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对急性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疑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男24例,女11例,年龄23-79岁,均行B超和64层螺旋CT平扫检查,将CT原始资料传送至工作站,用多平面重建(MPR)及C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CT与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的阳性率。结果:3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CT诊断输尿管结石32例(91.4%),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20例(57.1%),CT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率高于B超(r=7.56,P〈0.01);CPR使扩张的肾盂、输尿管全程显示在一幅图像上,便于全面观察结石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的CPR技术方便快捷、诊断准确率高,不需使用对比剂,尤其适用于肾绞痛患者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