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介绍心瓣膜置换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技术要点。方法对74例心瓣膜疾病合并AF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AF,射频能量25~30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m l/h。首先完成右心房主要的切口和消融,在心脏停搏后进行左心房消融,继后处理心瓣膜。心脏复跳后再完成右心房剩余的消融和缝合切口。结果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2±26m in,主动脉阻断时间58±22m in,射频消融时间12±5m in。住院死亡2例,其中死于机械瓣膜故障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1.0~3.5年,随访过程中突然死亡2例。60例患者恢复窦性心律(85.7%,60/70)。结论心瓣膜疾病合并持续AF的患者在行心瓣膜置换术时,同期行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合理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纤颤(AF)是心脏瓣膜疾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之一,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病人中,AF的发生率可达40%~60%,且术后仍为AF的发生率可高达80.09%.心内直视手术病例,药物、冷冻、手术前后介入及附加迷宫手术(MAZE手术)治疗AF疗效差别较大.心内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微波消融治疗A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我们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合并的AF 82例,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122例合并永久性AF的心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其中男31例,女91例;年龄23~65岁(47±10岁)。AF持续时间0.5~32.0年(6.5±5.7年),二尖瓣狭窄5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58例。采用Cardioblate系统(Medtronic公司,单极射频笔、射频能量25~30 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 ml/h),首先完成右心房迷宫手术,阻断升主动脉以冷晶体或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经房间沟或房间隔进入,分别环绕左右肺静脉口做消融线,并从左侧环线向二尖瓣后瓣环及左心耳口做消融线,完成连接左右环线之间的消融。处理左心耳及相应的心瓣膜病变。术后常规使用胺碘酮,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围术期死亡4例,其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机械瓣故障死亡1例,猝死1例。随访115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1.5~7.0年(4.8±2.6年),随访期间死亡4例,其中猝死3例,机械瓣膜故障1例。87例(78.4%,87/111)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22例仍为AF,1例为心房扑动,另1例术后1年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随访期间(术后0.5~7.0年)患者左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4.90±7.50 mm vs.54.30±10.80 mm,t=10.641,P=0.000)。结论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AF是相对安全的,但术后心律不稳定、心动过速及AF复发并非罕见,因此对这些患者AF的手术指征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心瓣膜手术时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系统,在20例心瓣膜病患者手术中用IRFMM治疗AF.射频功率设定为25W,盐水冲洗速度为5ml/min.结果 术后20例中16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22个月,17例维持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2例仍为AF.结论 在行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AF,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在心内直视手术下同期采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AF患者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36岁。术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11例,合并关闭不全5例,左心房血栓3例。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按照迷宫手术线路分别经房间沟路径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术,同期完成相应的心脏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手术时间22~50min,平均30.55min。术后无死亡患者,术后当天有7例(63.64%)转为窦性心律。11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1个月以上,10例(90.91%)转为窦性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AF简单、有效,短期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心瓣膜手术时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白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系统,在20例心瓣膜病患者手术中用IRFMM治疗AF。射频功率设定为25W,盐水冲洗速度为5ml/min。结果术后20例中16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22个月,17例维持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2例仍为AF。结论在行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AF,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快速性室上型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AF病程长,多为持续性AF和慢性AF,是内科治疗容易复发原因之一.目前AF的微创外科治疗较引人注目,射频消融(radiofrquency ablation,RFA)是其中研究热点之一[1].我们在瓣膜置换术中心内直视应用美国Atricure公司产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改良迷宫术射频消融治疗RHD合并AF,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术中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伴心房颤动(AF)的初步结果。方法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有41例患者接受了术中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采用Cardioblate进行消融(射频功率25~30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ml/h),完成右心房部分迷宫手术后,阻断主动脉,以冷晶体或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作房间沟后左心房切口,完成环绕左右肺静脉的消融线,并作左环线至左心耳口及二尖瓣后瓣环的消融线,用消融线连结左右环线,完成心瓣膜置换术及其它所需的手术(施行双瓣膜置换术10例、二尖瓣置换术31例,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1~160min(105±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06min(62±20min),射频消融时间4~22min(11±4min)。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机械瓣膜故障。在出院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35%(14/40)的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随访67%(10/15)的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有较长时间持续AF的患者,在施行心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术中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较为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同期采用AtricurerTM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左心房内径(LAD)>55 mm房颤(AF)病人30例,AF消除率83.3%,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4~57岁,平均(47.3±11.5)岁;AF病史为6~239个月,平均(30.8±10.2)个月.术前诊断为二尖瓣病变22例,双瓣膜病变8例.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21例,Ⅳ级2例.>50岁病人术前常规行心脏双源CT或者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合并脑栓塞2例,左下肢栓塞1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同期采用AtricurerTM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左心房内径(LAD)>55 mm房颤(AF)病人30例,AF消除率83.3%,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4~57岁,平均(47.3±11.5)岁;AF病史为6~239个月,平均(30.8±10.2)个月.术前诊断为二尖瓣病变22例,双瓣膜病变8例.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21例,Ⅳ级2例.>50岁病人术前常规行心脏双源CT或者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合并脑栓塞2例,左下肢栓塞1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同期采用AtricurerTM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左心房内径(LAD)>55 mm房颤(AF)病人30例,AF消除率83.3%,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4~57岁,平均(47.3±11.5)岁;AF病史为6~239个月,平均(30.8±10.2)个月.术前诊断为二尖瓣病变22例,双瓣膜病变8例.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21例,Ⅳ级2例.>50岁病人术前常规行心脏双源CT或者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合并脑栓塞2例,左下肢栓塞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心内直视下射频迷宫术与介入导管消融术治疗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心房颤动临床结果.方法 2004年1月到2006年3月因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时加射频迷宫术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57±11)岁.瓣膜置换术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BTO)指导下进行经皮经导管环肺静脉消融治疗66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平均(55±10)岁.结果 导管消融组随访(14±10)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64%.外科射频迷宫组随访(13±9)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7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史小于1年、左房直径<50mm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组亦有较高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0%、82%).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射频迷宫术对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若未行迷宫术,对于病史小于1年,左房直径小于50mm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后行经皮经导管消融术亦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减少持续性心房颤动(AF)外科治疗的创伤,简化手术,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AF的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14例患者术中采用微波消融,13例术中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后仍为AF。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11个月。1例术后第12天AF复发,1例术后仍为AF,口服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较为确切,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心房颤动(atria 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AF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心房内多个折返环形成有关,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AF,迷宫手术通过在心房壁上的切割和缝合,阻断折返环的形成,是外科治疗AF经典、有效的方法,但操作复杂、费时,创伤大。应用冷冻、射频、微波等各种能源的消融手术,避免了切割和缝合,简化了迷宫手术方法,效果良好,但何种方法更为有效尚无定论。改进各种消融设备和技术以提高消融手术径路的连续性和透壁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提高窦性心律的永久恢复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单极和双极射频消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26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射频消融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极消融组[(209例,其中男129例、女80例,年龄(59.6±9.7)岁]和双极消融组[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58.6±11.2)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房颤消除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极消融组射频消融时间长于双极消融组[(29.7±3.3)min vs.(22.3±7.8)min,P=0.035)],术后1年随访中,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均明显减小,双极消融组术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房颤消除率分别为82.0%和80.0%,明显高于单极消融组的66.3%和59.6%(P=0.037和P=0.008)。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房颤消除率高,射频消融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均有所缩短,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收治50例冠心病(CH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同期使用AtricureTM干式双极射频消融钳行AF射频消融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迷宫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i Z  Sun G  Du R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19-721
作者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20例,其中19例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的患者,同时行瓣膜替换术,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修得。射频消融的路线采用小板井嘉夫的手术径路。术后16例恢复窦性心律,占80%,未恢复窦性心律的4例,2例为房颤,1例为房扑,另1例为结性心律。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20例,其中19例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的患者,同时行瓣膜替换术,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射频消融的路线采用小板井嘉夫的手术径路。术后16例恢复窦性心律,占80%,未恢复窦性心律的4例,2例为房颤,1例为房扑,另1例为结性心律。射频消融迷宫术耗时短,仅增加钳闭主动脉时间平均20.5分钟,无术后出血的潜在危险。但术后7~10天之内,有18例出现过房颤、房扑、房速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可能由于射频消融不均匀,干扰心房的心电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9.
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改良迷宫术(MazeⅢ)治疗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4月,102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AF的患者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同时采用RFA改良迷宫手术,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指标。结果RFA改良迷宫术所需时间(15.2±4.3)min。全组无死亡。与RFA相关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1.0%),心包积液2例(2.0%),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永久起搏器2例(2.0%)。术后12个月时,窦性心律恢复率79.4%(81/102)。其中左心房最大径≤55mm者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左心房最大径〉55mm的患者[98.3%(57/58)vs54.5%(24/44),χ2=29.265,P=0.000];房颤病程短于2年者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病程长于2年者[100.0%(35/35)vs68.7%(46/67),χ2=13.814,P=0.000]。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AF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同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的风险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9月本院167例同期AF改良迷宫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3例,女124例)。其中,102例AF消融过程中不阻断升主动脉(试验组),其余65例常规施术(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070、性别P=0.789)。结果 167例AF消融时间(23.1±5.0)min,两种方式AF消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2.1±42.6)min,体外循环时间(156.6±56.4)min,不阻断升主动脉下AF消融上述时间明显缩短。1例升主动脉阻断下AF消融患者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术后1个月死亡。随访1~77(35.3±3.5)个月,以心电图窦性心律为转复标准,术后1、3、6、12、36和60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5.3%(133/156)、83.4%(126/151)、82.7%(115/139)、77.0%(94/122)、75.9%(41/54)、72.0%(18/25),两种方式AF消融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器质性心脏病同期AF患者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疗效满意,AF消融过程中不阻断升主动脉,可以显著缩短术中心肌缺血时间,对重症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