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多因患者出现头痛或头晕等不适而行头颅影像检查时发现。UIA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但UIA的相关机制及破裂风险尚不统一,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了解UIA破裂的影响因素、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干预效果很重要。本文就UIA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监测作用以及UIA的筛查、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突发性破裂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在破裂之后,其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动脉瘤再破裂以及脑血管痉挛[2].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手术夹闭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总结治疗该疾病的手术经验,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研究。方法 对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兰溪市人民医院救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32例,延期组30例,对两组术后疗效、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组术后总有效率为93.75%较延期组73.33%高(P<0.05);早期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为(8.82±1.73) ng/L、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为(26.14±5.15) n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0.58±0.18)μg/L,指标水平均较延期组IL-6(12.04±2.06) ng/L、MCP-1(35.15±7.86) ng/L、TNF-α(1.08±0.22)μg/L低(P<0.05);早期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8.73±2.84)较延期组(12.42±3.08)低,早期组肢体功能(33.24±9.52)、生活能力评分(64.26±10.06)较延期组肢体功能(27.53±8.35)、生活能力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36例接受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5例,经侧脑室置管引流1周后拔除引流管痊愈。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经口服甲状腺素片,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其余28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6~16个月,全部患者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未发生再次出血,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结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微创、治愈率高。护理人员应熟悉其临床特征、了解手术的方法及意义,做好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以改善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具有发病突然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1]。2010-01—2013-01,我科对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此类患者22例实施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男8例,女性14例,年龄36~65岁,平均48.2岁,临床主要表现:突发头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致死致残的常见脑血管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夹闭和神经介入栓塞两种。本研究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22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7-01间收治的35例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破裂组,选择同期收治的3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未破裂组。2组均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比较2组疗效、致残率与病死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未破裂组预后良好率高于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致残率、病死率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要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8.
周雨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128-131
目的 观察对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围手术期压疮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 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 对照组基础上行围手术期压疮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压疮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 组压疮发生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生理职 能、精神健康和活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高 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围 手术期压疮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可降低压疮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发病后72 h以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应急总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79例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在发病后72 h以内(含72 h)接受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在发病72 h后接受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延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理的技巧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0年8月55例患者开颅行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8例的处理,其中后交通2例,脉络膜前2例,大脑中分叉1例,前交通3例.结果 8例术中破裂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其中1例死亡,2例中残,1例重残,余恢复良好.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破裂难以避免,显微手术技巧及综合处理措施能预防或减少术中破裂,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比较显微外科与血管内治疗对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方法 回顾分析20例MIA(共46个动脉瘤),根据MIA所在部位的区域分级标准,Ⅰ级8例(占40%),Ⅱ级10例(占50%),Ⅲ级2(占10%)。级别越高者,多倾向于选择血管内治疗。结果 显微外科手术组8例,共19个动脉瘤,18个镜下全部夹闭、1个没发现未夹闭。血管内治疗组8例,共17个动脉瘤,14个100%闭塞、1个90%以上闭塞、2个因动脉瘤小导管不能到位未治。颅内外血管搭桥加颈内动脉闭塞2例。未治2例。结论 MIA所在部位的区域分级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对MIA多倾于血管内治疗,必要时可2种方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颅内巨型动脉瘤的血这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Y  Ling F  Zhang H  Li M  Wang D  Song Q  Li X  Hao M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395-397
目的 对近7年来治疗的28例巨型动脉瘤病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对球衰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将近年来治疗的巨型动脉瘤病例进行分组,比较其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血管内治疗主要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结果 16例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病例中1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中4例动脉瘤完全消失。除死亡2例外无病情加重。结论 血管内治疗可以使直接手术难于治愈的颅内巨型动脉瘤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4.
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8年1月~2006年12月共实施破裂动脉瘤夹闭术90例,现将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显微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15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系统总结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155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情况,以GOS计分评价患者出院时转归,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55例中发现162个动脉瘤,单纯夹闭149个,夹闭加包裹4个,包裹6个.手术时间在发病72 h之内(包括72 h)79例,3~14 d(包括14 d)65例,14 d以上11例.术后恢复良好140例(90.3%),一般11例(7.1%),植物生存3例(1.94%),死亡1例(0.65%).不同手术时期患者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MRI评估单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高分辨MRI(HR-MRI)评估单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A)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单发未破裂IA患者,其中稳定组32例及不稳定组31例,均接受平扫及增强HR-MR检查。对比2组一般资料及MRI所示动脉瘤位置、形态、强化形式和强化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参数鉴别不稳定与稳定IA的效能。结果稳定组与不稳定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IA形态、是否为分叉动脉瘤及强化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位置、瘤颈宽度、瘤体深度和宽度、强化形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强化指数鉴别稳定与不稳定I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敏感度81.7%,特异度71.9%。结论 HR-MRI可用于评估未破裂IA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46例患者实施术前心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预防血管痉挛等整体护理措施。结果 46例患者均预后良好,未发生与护理不当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实施整体护理可提高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手术配合的流程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爱莲 《护理学杂志》2009,24(12):60-61
目的 缩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术前准备时间,赢得抢救时机.方法 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疗过程以"鱼骨图"形式印成工作流程图,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合理安排人员,器械定位放置,并加强手术间管理.结果 流程管理后手术准备时间较流程管理前显著缩短(P<0.05),医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构建自然、流畅的手术管理流程,可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医生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直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型组(动脉瘤直径≤5 mm)和对照组(动脉瘤直径﹥5 mm),每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特征、治疗情况、术中脑动脉痉挛发生情况、术中再出血情况、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及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介入时间、动脉瘤部位及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型组患者术中脑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再出血率、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小型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RaymondⅠ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