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07例高龄结直肠癌患者(75岁以上)的临床资料。应用POSSUM、E.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用ROC曲线及实际例数/预测例数(O/E)比值评估其效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E.POSSUM和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9%。86.6%(平均32.7%)和19.1%~99.1%(平均55.5%),E—POSSUM评分系统优于POSSUM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AUC值):0.862比0.576];O/E:0.771比0.454,更加接近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25.2%,27/107)。术前合并糖尿病(P=0.019)和发病部位为直肠(P=0.005)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吻合口瘘为最常见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P=0.026)、术前ASA分级(P_0.025)、术前肠梗阻(P=0.037)及术前肠穿孔(P=0.001)是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术前应用E—POSSUM评分系统可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对于并发症发生高危患者术前应积极干预高危因素.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切除患者术后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严重并发症即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Ⅴ级的关系。方法 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肝切除的HCC患者。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来评估术后PNI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能力并确定其最佳临界值,再根据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术后PNI和高术后PNI;同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HCC患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以及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HCC根治性切除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779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38例(30.6%),其中严重并发症68例(8.7%)。779例患者的术后PNI为35.8±4.9。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术后PNI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35,其最佳临界值为35.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0.518。低术后PNI(≤35.7)患者397例、高术后PN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早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10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MELD评分,根据并发症、死亡检验ROC曲线中最佳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进行分组,并对各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6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9.25%,住院28d和术后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57%和89.62%;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以及生存组、死亡组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2.00、21.19和13.28、28.27,其MELD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价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24±0.05(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06(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分别为18.42和27.15;与MELD≤18.42组相比,18.42—27.15组和≥27.15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MELD分值对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预测效果较差,但对死亡的预测效果较好:高分值MELD(≥27.15)是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肝储备功能的综合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不全(C)三组,对照病人的术前常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GTT曲线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常规肝功能ALT、AST、ALB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病人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预测准确率为57.6%。OGTT P1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准确率为80%;OGTTP2型预测的肝功能代偿不良或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76.3%;OGTTL型预测肝功能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60.9%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hild-pugh分级、TBIL和OGTT能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1月至2006年8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13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其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期间病人病死率为13.0%(18/138),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1.3%(57/1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并发症危险因素依次是术前总胆红素升高、低蛋白血症、高血压、年龄和术中出血量多。结论低蛋白血症和术前总胆红素升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手术者掌握好手术适应证、积极纠正或削弱危险因素,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输血对大肝癌切除术后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输血对大肝癌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大肝癌切除术病例,结合随访分析输血对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本组大肝癌围手术期输血率为74.6%。近5年输血量及输血率较5年前显著减少(P〈0.01)。不输血组并发症率低于输血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是决定术后并发症的4个独立的预测指标。本组大肝癌1、3、5年总存活率为67%、44%和34%,1、3、5年无瘤存活率为51%、31%和31%。不输血组和输血组的总存活率以及无瘤存活率无显著差别。结论输血是决定大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但输血对大肝癌切除术后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肝脏外科医生应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尽可能避免大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的输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临床特点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335例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并发症发生的严重程度分为两组:低Clavien-Dindo分级组(LCD)及高Clavien-Dindo分级组(HC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5例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LCD组219例,HCD组116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Bismuth Ⅲa/Ⅳ型、右半肝/扩大右半肝/右三叶切除是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术前减黄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4.18%(67/196),与未减黄组的35.25%(49/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6)。剂量反应曲线及Logistic回归提示,胆红素<140 μmol/L病人与胆红素≥140 μmol/L病人术后并发症风险存在统计学差异(OR=1.917,95%CI 1.147~3.203,P=0.0130)。进行统计学校正后,统计学关联仍然存在,其中胆红素<140 μmol/L组,减黄率59.2%(151/255),胆红素≥140 μmol/L组,减黄率56.3%(45/80)例。结论 在联合大范围肝切除的HCCA病人中,对于TB≥140 μmol/L的病人,术前应常规行减黄治疗。特别是对于右半肝切除、术前高INR的病人,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减黄方式对术后总体并发症情况无显著影响,可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减黄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D: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自2004年6月至2011年5月连续收治局部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的患者483例,其中腹腔镜手术132例(27.3%),开腹手术351例(72.7%),术后并发症按照Clavien.Dindo外科并发症分级系统定义为总体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模型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83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2.4%(60/483)、2.5%(12/483)和0.2%(1/483)。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3.6%(18/132)和12.O%(42/351),P=0.620]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3.0%(4/132)和2.3%(8/351),P=0.743]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有术前合并症和术中失血量大于300ml是导致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O.05);其中,术中失血量大于300ml是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D2根治术在技术上可行、安全。对于有术前合并症、术中失血超过300ml和老年患者要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中失血量,可能会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手术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8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63例行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病人的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其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1.7%(19/163),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3.9%(39/1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并发症危险因素依次是低蛋白血症、胆肠吻合口过多、病人有心肺合并症或糖尿病和恶性病变,而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是恶性病变、低蛋白血症和心肺合并症或糖尿病。结论术前肝功能不良是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并发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手术医生正确掌握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技能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持续低蛋白血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8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同归模型对肝切除术后持续低蛋白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ROC曲线评估术后持续低蛋白血症发生的风险,并作风险等级划分.结果 共有17例患者术后持续低蛋白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积液、Child分级、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前ALP及Hb、术前WBC≥10×109/L、术前AST等于或高于正常值2倍以及肝门阻断等与术后持续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相关( OR=2.592,5.154,6.848,2.249,3.336,5.296,0.285,15.000,3.281,1.71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术前Hb、肝门阻断是影响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持续低蛋白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9.326,6.151,4.253,P<0.05).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术后持续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07,P<0.05).结论 术前纠正贫血、术中尽量采用半肝阻断能减少术后持续低蛋白血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9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术(对照组),60例进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虽然手术时间较长[(262.2±54.2)min vs (174.8±54.8)min,t=30.727,P〈0.01],但术中出血量少[(438.5±89.6)ml vs (680.6±74.7)ml(t=-86.465,P〈0.01)],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时ALT为(50.1±7.4)U/L vs(320.7±11.8)U/L,(t=-96.470,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11.7%vs 40.6%,χ2=10.227,P〈0.01),结石清除率高(100.0%vs 75.0%,χ2=16.429,P〈0.01)及住院时间短[(15.9±5.4)d vs (23.4±4.3)d,t=-50.103,P〈0.01]。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2.
Balzan S  Belghiti J  Farges O  Ogata S  Sauvanet A  Delefosse D  Durand F 《Annals of surgery》2005,242(6):824-8, discussion 828-9
OBJECTIVE: To standardize the definition of postoperative liver failure (PLF) for prediction of early mortality after hepatectomy. SUMMARY BACKGROUND DATA: The definition of PLF is not standardized, making the comparison of innovations in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timely use of specific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complex. METHODS: Between 1998 and 2002, 775 elective liver resections, including 69% for malignancies and 60% major resections, were included in a prospective database. The nontumorous liver was abnormal in 43% with steatosis >30% in 14%, noncirrhotic fibrosis in 43%, and cirrhosis in 12%. The impact of prothrombin time (PT) <50% and serum bilirubin (SB) >50 micromol/L on postoperative days (POD) 1, 3, 5, and 7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lowest PT level was observed on postoperative day (POD) 1, while the peak of SB was observed on POD 3. These 2 variables tended to return to preoperative values by POD 5.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hepatectomy and postoperative death was 15 days (range, 5-39 days).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PT <50% and SB >50 microml/L. The conjunction of PT <50% and SB >50 micromol/L on POD 5 was a strong predictive facto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this "50-50 criteria" was met 3 to 8 days before clinical evidence of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The association of PT <50% and SB >50 microml/L on POD 5 (the 50-50 criteria) was a simple, early, and accurate predictor of more than 50% mortality rate after hepatectomy. This criteria could be identified early enough, before clinical evidence of complications, for specific interventions to be applied in due tim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5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精准肝切除42例(精准组),非规则性肝切除33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术后和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常规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12±435)ml和(1325±55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25±157)ml和(856±37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术后第3天:ALT分别为(385±296)U/L和(442±403)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2,P0.05),AST分别为(132±115)U/L和(306±352)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TBil分别为(28±12)mmol/L和(32±1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P0.05);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9.3±3.5)d和(14.2±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7.1%(3/42)和21.2%(7/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4/42)和27.3%(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8.6%(12/42)和42.4%(14/33),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8.1%(37/42)和78.8%(26/33),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间断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肝切除术后残余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肝部分切除组(PH组)和间断低氧预适应组(IHP组)。PH组切除大鼠的左叶和中叶肝脏,约占70%。IHP组大鼠每日在低氧环境下暴露1h,连续进行1周后行肝切除术。于术后第1、3、5天每组随机选取6只SD大鼠处死进行检测。称取肝脏重量,计算肝脏再生度和再生指数。取下腔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残余肝组织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率。结果 IHP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残余肝脏的再生度和再生指数明显高于PH组(P<0.05),而术后第5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IHP组和PH组大鼠术后血清ALT和AST水平开始下降,但二者均明显高于SO组,且术后第1天IHP组明显低于PH组(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IHP组残余肝脏的PCNA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O组和PH组(P<0.05)。结论 间断低氧预适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肝切除术后残余肝组织中肝细胞破坏,并且能促进肝脏的早期再生。但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近6年来行肝切除术的217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引起感染并发症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7例肝癌肝切除病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并发症分为感染组(n=33)与非感染组(n=184).33例中,手术部位感染15例(占45.45%)、肝脏周围感染4例(占12.12%)、远处部位感染14例(占42.42%);术后死亡3例(占1.38%).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6,0R=2.564)、糖尿病史(P=0.02,OR=1.996)、手术时间(F=0.005,0R=2.237)及胆漏发生率(P<0.001,0R=7.325)是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及胆漏发生率是影响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MV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快速康复外科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9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缘宽度分组为宽切缘组(切缘≥10 mm,n=39例)和窄切缘组(切缘<10 mm,n=57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分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情况;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 结果宽切缘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窄切缘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9.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33.3%,累积OS为41.0%;窄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24.6%,累积OS为36.8%。宽切缘组累积RFS高于窄切缘组(Log-Rank χ2=4.029,P=0.045),两组累积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837,P=0.402)。肿瘤直径、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包膜完整性及切缘<10 mm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5 cm、肿瘤多发灶、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辅助治疗是保护因素。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下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宽切缘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没有影响,增加切缘宽度能够提高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但不改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供体和肝病患者行右半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是否相似。方法纳入笔者所在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9~2010年期间的连续病例,包括40例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供体(活体肝移植供体组,简称LDLT-D组)及80例因肝病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40例为无肝硬变的肝病患者(无肝硬变肝病组,简称LD-NC组)及40例伴肝硬变的肝病患者(肝硬变肝病组,简称LD-WC组)。分析3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和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特征相似。LDLT-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LD-NC组多〔(765±411)mL比(584±242)mL,P=0.008〕,与LD-WC组〔(666±224)mL〕接近(P=0.136),但3组患者术中平均输血量相近(P=0.108)。术后第1天和第3天,LDLT-D组患者的TB和INR水平高于LD-NC组和LD-WC组(P〈0.05),LD-WC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均高于LDLT-D组和LD-NC组(P〈0.05)。LDLT-D组、LD-NC组及LD-WC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30.0%(12/40)、27.5%(11/40)和37.5%(15/40),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6),但LD-WC组的ClavienⅢ级并发症发生率〔27.5%(11/40)〕高于LDLT-D组〔7.5%(3/40)〕及LD-NC组〔10.0%(4/40)〕,P=0.024。结论在右半肝切除术后早期阶段,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功能损害更重;活体肝移植供体、无肝硬变的肝病患者和伴肝硬变的肝病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近,但伴肝硬变肝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活体肝移植供体及无肝硬变肝病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微创术后不进行胃肠减压并早期进食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且术后不放胃管不禁食(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的156例的食管癌患者(早期进食组)。并选取2012年1-12月间行微创手术治疗但接受传统围手术期处理(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营养管,术后第7天开始经口进食)的1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晚期进食组)。结果早期进食组中有6例(3.8%)患者由于术后并发症未能按计划进行早期进食。早期进食组患者较晚期进食组术后排气时间[(2.1±0.9) d比(3.3±1.1) d,P<0.01]、术后排粪时间[(4.4±1.3) d比(6.6±1.0) d,P<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3±3.2) d比(10.4±3.6) d,P<0.01]均显著缩短,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2%(30/156)比25.0%(40/16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经口进食是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但并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微创手术后不放置胃肠减压管以及早期进食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加快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术后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对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 ,将自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08例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1)羟乙基淀粉治疗组:54例.术后3 d内使用羟乙基淀粉(1 30/0.4)500 mL/d;(2)白蛋白治疗组:54例.术后3 d内使用人血白蛋白者10 g/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7 d的ALT,AST,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结果 术前两组临床资料、肝切除类型、范围及术中出血量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与白蛋白治疗组比较,羟乙基淀粉治疗组患者在术后2,4,7 d的ALT,AST,自蛋白水平,术后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羟乙基淀粉治疗组术后2 d的CRP较白蛋白治疗组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1,P=0.000);术后4,7d的CPR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腹腔出血、胆汁漏及腹腔感染.羟乙基淀粉组共有28例发生一种或两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为51.9%(28/54),白蛋白组共有39例发生一种或两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为72.2%(39/5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757,P=0.047).结论 羟乙基淀粉在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节约白蛋白的用量,控制术后的炎症反应,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应用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ERAS)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597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被前瞻性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299例)和对照组(298例)。ERAS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ERAS方案,包括一系列被证明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传统方案。记录两组患者的营养代谢指标、应激指标及临床恢复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患者术后营养代谢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ERAS组患者术后第1天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患者(3.31±2.92比6.58±3.86,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5天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ERAS组患者直至术后第5天才较术前升高(P〈0.01)。ERAS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5.7±1.6)d比(6.6±2.4)d,P〈0.01]和住院费用[(15998±2655)元比(17763±3059)元,P〈0.01]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29/299)比9.4%(28/298),P〉0.05]。结论ERAS方案可减轻手术应激,加快术后恢复。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