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方式。方法选取需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160例,男134例,女26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G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V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 nerve block,ONB)组(O组),每组40例。记录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结果O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7.5%)明显低于C组(32.5%,P=0.005)和V组(40.0%,P=0.001),与G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4)。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与全凭静脉麻醉均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麻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中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48例膀胱侧壁浅表性肿瘤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和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麻醉下闭孔反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气管插管全麻下闭孔反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腰硬联合麻醉,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结论 气管插管全麻在预防闭孔反射、避免严重并发症方面优于腰硬联合麻醉,术者可更精准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加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侧壁及三角区附近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PKR-B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在我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98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其中48例患者单独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50例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加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CSEA+O组)。结果:CSEA+O组的肿瘤切除时间(15.38±7.09)min显著短于CSEA组的(19.45±5.70)min,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及膀胱穿孔率显著少于CSEA组(2%vs.39.6%;0vs.10.4%),血红蛋白下降水平(0.5±0.37)g/dL显著小于CSEA组(0.8±0.43)g/dL,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显著少于CSEA组(24%vs.64.6%),留置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SEA组,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率低于CSEA组(8%vs.22.9%);输血率和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应用于TUPKR-Bt患者中,可以有效减少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使切除更彻底和安全,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组(UONB组,25例)和传统闭孔神经阻滞组(TONB组,25例)。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成功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等。结果 UONB组和TONB组患者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闭孔神经阻滞后分别为52±7mmHg和66±19mmHg,UONB组显著小于TONB组(P=0.001)。UONB组阻滞成功率为97.4%,显著高于TONB组(74.2%)(P=0.01)。结论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对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闭孔神经反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膀胱侧壁浅表性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闭孔神经阻滞分为闭孔神经阻滞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闭孔神经阻滞组术中辅以经闭孔法闭孔神经阻滞,而对照组未行闭孔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术后随访观察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电切时间、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闭孔神经阻滞组闭孔神经反射率及膀胱穿孔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能有效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闭孔神经反射,可降低膀胱穿孔率,其操作要点是选择准确的穿刺点、掌握好穿刺方向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定位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消除闭孔反射的效果。方法:对29例膀胱侧壁浅表性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腰麻+B超定位闭孔神经阻滞组14例,全麻组15例。结果:腰麻+B超定位闭孔神经阻滞组14例中,13例闭孔反射完全消除,1例仍有闭孔反射,改全麻后行TURBT;15例全麻组均未出现明显闭孔神经反射。结论:该方法可有效地消除TURBT的闭孔神经反射,效果与全麻相同,对呼吸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者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从2011年7月始,我院收治的有TURBT指征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21例,术中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与往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会阴闭孔神经阻滞的21例患者,进行闭孔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的比较,术后随访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1年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硬膜外麻醉联合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组的闭孔反射发生率及膀胱穿孔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能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可降低TURBT膀胱穿孔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各种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避免膀胱穿孔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临床资料。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186例,男性115例,女性71例,年龄27~87岁,平均54岁。膀胱左侧或右侧壁单发肿瘤134例,膀胱多发表浅性肿瘤52例,根据患者采用的麻醉方法被分成三组,其中第一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肌松药及面罩给氧56例,第二组应用全身麻醉104例,第三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26例。结果 186例患者中,第一组有6例出现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未造成膀胱穿孔,有5例出现严重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4例,不需要膀胱修补,造成2例严重的膀胱穿孔,1例大出血,需要进行膀胱修补术。第二组出现2例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不需要膀胱修补。第三组造成1例严重的膀胱穿孔,需要进行膀胱修补术。结论硬膜外麻醉是不能抑制闭孔神经反射的,肌松药的应用可以抑制膀胱肌肉的收缩,对大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或多发的表浅性膀胱肿瘤,应用全身麻醉是非常适合的。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联合应用是经济的方法,但闭孔神经阻滞不全,效果不佳是出现闭孔神经反射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径路闭孔神经阻滞(ONB)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引起的内收肌痉挛.方法 膀胱肿瘤患者54例,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TURBT,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新径路ONB(N组)和传统ONB(C组).记录第1、2、3次ONB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N组第1次ONB穿刺成功率为92%,明显高于C组的76%(P<0.01),N组和C组分别有3例和5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N组仅有1例发生术后穿刺部位疼痛,而C组有4例.结论 新径路ONB是一种简单、易学、并发症少的阻滞方法,可在TURBT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器在闭孔神经阻滞麻醉下膀胱肿瘤电切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5例在骶丛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中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时,加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在监测下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结果:14例闭孔神经反射消失,1例仍有轻微的内收肌痉挛。加用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后,肌肉痉挛消失,继续行TURBt,再无一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结论: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闭孔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有效地避免在TURBt中因闭孔神经反射导致的膀胱穿孔和神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简称推切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普通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选择推切术(n=22,推切术组)与TURBT(n=24,TURBT组)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肉眼血尿及二次经尿道电切术发生率。结果:推切术组手术时间短于TURBT组[(36.5±10.0)min vs(40.9±9.5)min,t=-3.015,P=0.003]。TURBT组术中5例(20.83%)出现闭孔神经反射,高于推切术组(0)(P=0.000)。推切术组术后肉眼血尿时间明显少于TURBT组[(2.3±1.1)d vs(3.0±1.4)d,t=-3.759,P=0.000]。TURBT组术中9例(37.5%)需二次行经尿道电切术,高于推切术组4例(18.18%)(P=0.003)。两组均随访12~32个月,中位数均为18个月,推切术组膀胱肿瘤复发率为22.73%(5/22),TURBT组为29.17%(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13,P=0.235)。结论:推切术治疗NMIBC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与TURBT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闭孔神经反射,促进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分别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78例)与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89例)的 NMIBC 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术中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钬激光组手术时间与电切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率、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等方面钬激光组明显少于电切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钬激光在治疗 NMIBTC方面同电切一样疗效确切,但钬激光手术方法易于掌握、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可合理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切镜下电凝+含切法切除侧壁膀胱肿瘤在应对闭孔神经反射的作用. 方法 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4例侧壁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应用常规的TURBT方法切除膀胱肿瘤(56例),B组采用电凝+含切的方法切除肿瘤(58例).对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破裂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半年复发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组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48例(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34例),其中13例出现膀胱穿孔,中转全麻14例,中转开放手术5例;B组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42例(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11例),其中2例出现膀胱穿孔,中转全麻1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A、B组间在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例数、膀胱穿孔例数、中转全麻例数、中转开放手术例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在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半年肿瘤复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尿道电切镜下电凝+含切法切除侧壁膀胱肿瘤可以有效减少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导致的膀胱破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剜除术(TUE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T)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的16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均为T1N0M0,其中TURBT和TUEBT各80例,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联合闭孔神经阻滞,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剜除术。 结果术前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TURBT组和TUEBT组在手术时间、膀胱穿孔率、术后肿瘤病理分级、术后病理T分期、术后随访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失血[(15±7)ml vs(6±2)ml,P<0.05],住院天数[(5.8±2.3)d vs(3.6±1.4)d,P<0.05],二次电切率(70.00%vs 36.25%,P<0.05),二年内肿瘤复发率(47.50%vs 3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URBT与TUEBT均是安全、有效的处理NMIBT的手术方法,但TUEBT大多数标本含有肌层,有利于判断分期,减少了二次电切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 nerve block,ONB)可用于缓解大腿内收肌痉挛及髋关节疼痛、抑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神经阻滞麻醉的再度关注,ONB的应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目的概述及评价ONB适应证及穿刺方法,为临床及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内容阐述ONB的适应证,荟萃分析ONB的不同穿刺入路及方法。趋向随着ONB临床应用的不断普及,更具优势的阻滞方法也会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μm连续波激光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0月NMIBC的临床资料,体内有金属异物或需应用生理盐水作为膀胱灌洗液者选择2μm激光(n=65),其余选择TURBT(n=122)。比较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肉眼血尿及住院时间。根据肿瘤数目、大小、是否原发、病理分期及分级分为亚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2组整体及各亚组的无复发生存率,并对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2μm激光组手术时间短于TURBT组[(36.5±10.0)min vs.(40.9±9.5)min,t=-3.015,P=0.003]。TURBT组术中26例(21.3%)出现闭孔神经反射,高于2μm激光组(0%)(P=0.000)。2μm激光组术后肉眼血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TURBT组[(2.3±1.1)d vs.(3.0±1.4)d,t=-3.759,P=0.000;(4.0±1.5)d vs.(4.5±1.4)d,t=-2.275,P=0.024]。2组均随访12~32个月,中位数均为18个月,2μm激光组膀胱肿瘤复发率21.5%(14/65),TURBT组为29.5%(36/122),差异无显著性(Log-rankχ2=1.413,P=0.235)。但在肿瘤直径≥3.0 cm的患者中,2μm激光组术后复发率为15.8%(3/19),低于TURBT组(42.5%,17/4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2μm激光手术可以改善其无复发生存率(Log-rankχ2=4.482,P=0.03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直径≥3.0 cm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TURBT vs.2μm激光相对危险度=3.810,P=0.039)。结论经尿道2μm连续波激光治疗NMIBC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与TURBT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闭孔神经反射,促进术后患者恢复。对于直径≥3.0 cm肿瘤,2μm激光手术治疗NMIBC的复发率低于TURBT。  相似文献   

17.
经尿道电切术与钬激光消融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钬激光膀胱肿瘤消融术(HLABT)加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对浅表膀胱肿瘤(pTa、pT1)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2004年8月~2008年8月采用TURBT(43例)与HLABT(40例)治疗83例浅表膀胱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及辅助灌注化疗后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6h内即刻灌注盐酸表柔比星50mg,规范持续灌注1年。常规每3个月行膀胱B超及尿细胞学检查,可疑者行尿道膀胱镜检查,6个月一次膀胱镜检查,随访30(12~42)个月。结果:TURBT与HLABT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4.3±16.1)min与(38.5±1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27%(12/43)、12.5%(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18/43(41.9%)、15/40(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3.2%(10/43)和27.5%(1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BT与TURBT术后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相当,在手术时间、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分级仍是浅表膀胱肿瘤预后主要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差异主要来自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