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7例,其中中央型血栓71例,混合型血栓4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对患者行经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行支架成形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患肢肿胀、疼痛于术后当日即明显减轻,无肺栓塞发生。11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97.27%(103/110)。结论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5例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5例(175侧)下肢DVT患者进行总结。其中6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101例采用药物溶栓治疗。结果:全组9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58.2%,随访时间7--218个月,平均71个月。44例为手术取栓,52例为药物溶栓。随访发现症状完全消失取栓组占20.5%(9/44),高于溶栓组13.5%(7/52),溶栓组肢体发生浅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占50.5%,取栓组为31.8%。结论:手术取栓可以保护部分患者下肢的主干深静脉瓣膜,可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导管溶栓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价值。方法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经股静脉(40例)、右颈静脉(8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位于双。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之髂股静脉进行溶栓。药物:尿激酶80-100万u,肝素1mg/kg。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术中导管溶栓32例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余16例术后溶栓成功。结论经导管术中溶栓成功率高,效果好,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栓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2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性97例,女性104例;年龄24~83岁,平均60.4岁.其中血栓发生于左侧肢体174例,右侧24例,双侧3例.所有患者发病≤7 d,入院时无肺栓塞,且均获得随访.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独溶栓抗凝组,手术取栓后溶栓抗凝组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溶栓抗凝组.分别计算各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3组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单独溶栓抗凝组住院期间有症状肺栓塞发生率为2.8%(3/107),下腔静脉滤器组、手术组无肺栓塞发生,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出院后随访6~72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单独溶栓抗凝治疗组及手术取栓组无肺栓塞发生,下腔静脉滤器组肺栓塞发生率为2.4%(1/42)且死于肺栓塞,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结论 三种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有症状肺栓塞的影响并无差异,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皮下肢深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15例,对照组27例。介入治疗组的15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溶栓导管泵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患者经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结果介入治疗组血栓完全消失8例(53.33%),部分消失7例(46.67%),无明显好转0例(0%),治疗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对照组血栓完全消失2例(7%),部分消失25例(83.33%),无明显好转3例(10%)。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深静脉置管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术后抗凝及溶栓等方法 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青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近10余年9例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中8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术后抗凝及溶栓,8例中有7例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发现合并不同程度的Cockett综合征,其中2例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9例中1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溶栓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经手术的8例患者除1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出现湿性坏疽,被迫截肢外,其余7例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挽救了患肢.1例行下肢静脉溶栓的患者死亡.1个月后复查彩超,没有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的5例中有2例左下肢血栓患者复发血栓,但均未再次发展为股青肿.7例随访1.5~10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手术取栓、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术后抗凝及溶栓等方法 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青肿)的有效方法 ,Cockett综合征是左下肢DVT取栓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多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72 h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均采取急诊行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患肢股静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给予抗凝、溶栓、袪聚等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中取出髂股静脉血栓,术后经抗凝、溶栓治疗,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
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可有效预防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肺栓塞,并可提高临床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其他治疗前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其中20例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气压梯度治疗,另26例实施手术治疗,并同时采取抗凝、溶栓及气压梯度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有无出现肺栓塞的症状及体症,定期透视滤器的形态与位置。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其中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38例,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8例。经治疗46例患者中44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无肺栓塞发生。对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者中的36例进行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方法简单、安全,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可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治疗的211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179例,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29例(临时性滤器5例,永久性滤器24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手术(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髂静脉成型)32例,其中植入临时性滤器6例,永久性滤器26例。结果: 146例(68.7%)随访3~108个月,平均54个月。61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有1例临时滤器移位至下腔静脉近心端,其他无移位。临时滤器体内置放2~4周取出。1例永久性滤器植入14个月后滤器中血栓形成。溶栓组显效87例,有效86例,无效6例。手术组显效2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手术组显效率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但总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下肢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7~2011年间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50例,预防组给予基本预防措施、机械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采取预防措施;对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导管溶栓、药物抗凝治疗。结果:手术结束后预防组患者发生DVT者8例发生率为16%,对照组发生DVT26例占52.0%,34例患者经彩超或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小腿静脉血栓(周围型)12例,下肢髂股静脉血栓(中央型)10例,混合型血栓12例,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过滤器+手术取栓10例,有效9例,有效率90.0%。导管内溶栓者12例,有效11例,有效率91.7%。单纯药物抗凝治疗者12例有效9例,有效率75.0%。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和药物抗凝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手术后采取预防措施是避免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对于已经形成的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及导管溶栓都可取的较好的疗效,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滤器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护理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其中观察组30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行抗凝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下肢周径差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下肢症状快速缓解,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对照组28例患者肢体肿胀缓解较差,2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观察组患者术1、2周的下肢周径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对减少致死性肺栓塞、快速缓解下肢水肿及减少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有显著效果。临床护理是治疗安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与药物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03月-2008年01月间治疗的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本组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23例,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溶栓抗凝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治疗90例,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肢病程及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双下肢的周径差,手术组由(4.3±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由(4.0±1.9)cm下降为(1.8±1.3)cm。手术组治愈率71.8%,溶栓组治愈率38.9%,(χ2=5.362,P=0.021)。平均随访(28.5±11.3)个月.随访率70.9%。双下肢周径手术组下降为(0.5±0.2)cm,溶栓组下降为(1.2±0.5)cm。手术组治愈率75.8%,溶栓组治愈率45.9%,(χ2=11.556,P=0.001)。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ay导管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胫后静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胫后静脉途径置入溶栓导管,持续溶栓、抗凝治疗.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溶栓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本组46例患者中,39例患者经置管溶栓患肢肿胀缓解,7例患者肿胀缓解欠佳,4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后肿胀缓解,3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肿胀缓解.治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穿刺处渗血给予加压包扎,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置管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低,通常率高,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后下肢消肿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提高早期静脉通畅率,缩短肿胀缓解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中长期疗效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0月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45例,年龄50 ~ 94岁,平均年龄71.8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左下肢51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10例,合并肺栓塞6例.滤器置入后,无溶栓禁忌者行导管溶栓,必要时行髂股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除抗凝禁忌者外,均采用抗凝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放置滤器成功.置入贝朗Vena Tech LP滤器76例,强生TrapEase滤器10例.单纯滤器置入65例,滤器置入+导管溶栓7例,滤器置入+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14例.随访12~81个月,平均51个月,死亡27例,均非滤器相关性,其中恶性肿瘤17例,其他死因10例.深静脉血栓复发3例,支架狭窄伴血栓形成2例.滤器倾斜6例,倾斜角度<15°,滤器下方血栓形成3例,滤器明显移位2例,无滤器断裂、下腔静脉穿孔及出血等发生,无症状性肺栓塞新发或者复发.结论 永久性滤器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但长期留置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对于高龄或者合并晚期肿瘤等、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永久性滤器仍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下肢DVT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n=35)和对照组(n=20)。治疗前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DVT情况。置管溶栓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肢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向导管内给予尿激酶和肝素;对照组经静脉注射溶栓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全身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复查超声,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置管溶栓组所有患者置管成功,其中26例治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5例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00%(13/2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特异性高、见效快、疗程短,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OptEase和Tulip两种可回收滤器置入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评价两种滤器在预防肺栓塞(PE)的效率、可回收性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123例诊断明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按照置入滤器的种类分为OptEase滤器组及Tulip滤器组,随访13~46个月。滤器置入术后3、7天摄腹平片及静脉造影观察滤器形态、位置及附着血栓情况。术后1、3、6、12、24、36个月摄腹平片,进行下腔静脉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有条件者加行静脉造影。如随访期间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可疑PE症状,则立即行3DCT检查,明确是否发生PE。对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滤器放置成功率100%,无术中和近期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新发PE,未出现滤器断裂、穿透血管壁的病例。OptEase滤器组回收成功率90.00%。Tulip滤器组回收成功率100%。未进行回收患者中,OptEase滤器组41例,3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41,7.32%),1例发生下腔静脉血栓(1/41,2.44%)。Tulip滤器组43例,2例发生滤器倾斜(2/43,4.65%),3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43,6.98%),1例下腔静脉血栓(1/43,2.33%)。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两种下腔静脉滤器在放置或回收成功、能预防PE的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