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梗死是众多原因引起的局灶性缺血至最严重程度所形成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 ,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一种痛苦、难治、顽固性多发病。 1 994年 3月至 1 997年 9月我院收治脑梗死1 3 5例 ,现将有关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1 3 5例 ,其中男 82例 ,女53例 ,男女之比为 1∶ 0 .67。年龄 9~ 83岁 ,平均59.2岁 ,其中 44岁以下 8例 ,占 5.9% ;45~ 49岁 1 3例 ,占 9.6% ;50~ 55岁 2 5例 ,占 1 8.5% ;56~ 59岁 2 1例 ,占 1 5.6% ;60~ 65岁 3 7例 ,占27.4% ;66~ 69岁 1 2例 ,占 8.9% ;70岁以上 1 9例 ,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24例男性患者中,同时有糖尿病和高血压14例(58.3%);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8例(33.3%),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有吸烟及酗酒史18例(75.0%)。6例女患者中,1例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同时有血管中度以上狭窄;产褥期血栓形成的1例患者有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所有患者中无前后循环同时受累的,3例男性患者有不同脑区同时受累,大脑半球病变以基底节区病变为多。结论生活方式对三高症状的出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损多较轻,且多为单一病灶,一般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3.
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与分析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96例进展性脑梗死,并以同期住院的11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血糖、血纤维蛋白原、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血糖(P<0.05)、血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史、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蛋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入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评价分析治疗前后临床功能。结论:清蛋白可保护受伤神经元,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蛋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入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评价分析治疗前后临床功能。结论:清蛋白可保护受伤神经元,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是老年人卒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1 995年 3月~ 1 999年 8月收治的 1 68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再发 65例 ,初发1 0 3例 ) ,以探讨老年人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防治提供帮助。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脑梗死患者 1 68例 ,年龄 60岁以上 ,经头颅CT扫描确诊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 。再发脑梗死组 65例 ,男 40例 ,女 2 5岁 ,年龄 65~ 79岁 ,平均 72岁 ;初发组 1 0 3例 ,男 5 8例 ,女 45例 ,年龄 61~ 88岁 ,平均 71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塞临床特点,病因,梗塞部位的关系,选择起病至入院时间在72h以内,有头颅CT材料的51例,对其梗塞部位,起病方式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起病方式大多为进展性,梗塞灶主要位于皮层下。治愈好转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危险因素。方法:对5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年龄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3~1.5cm;93.10%为腔隙性梗死,6.90%为非腔隙性皮质或皮质下梗死型和分水岭梗死;87.93%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5.17%分布在丘脑、脑干。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1.38%,糖尿病、高脂血症34.48%,冠心病、心房颤动为5.17%。无症状性脑梗死确诊依赖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应予以积极治疗,避免症状性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病急、重症之一,因其主要为脑部大动脉急性闭塞,而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对机体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因其致死、致残率高,对患者及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科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60岁以上34例,60岁以下8例,平均67.8岁,42例中有高血压病史37例,占88.01%,糖尿病8例,占19.04%,冠心病32例,占76.19%,房颤28例,占66.67%,风湿性心脏病4例,占9.52%,其中3例伴房颤。既往有卒中史21例,占50%,高脂血症12例,占28.57%。以上病例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面积>20cm2)。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活动中发病28例,占66.67%,安静或睡眠中发病14例,占33.33%,其中未行头颅CT检查前诊断为脑出血26例,占61.9%。发病时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7例(其中根据GCS评分分级),占40.47%,脑疝13例,占30.95%,伴头痛、呕吐18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在诊断中的价值,寻找具有较高阳性预测值的临床症状。方法:对52例急性脑梗死确诊患者进行筛选,剔除临床资料不完全或不符合要求的患者以颅脑平扫(MRI)及核共振加权成像(DWI)为标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院前急救医生初诊结果的联系,探索具有较高阳性预测值的临床症状。结果:初诊结果和影像学结果较为一致,阳性结果较好,具有关联的临床症状有肢体活动障碍、肢体乏力、四肢震颤、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精神异常、反应迟钝等症状,其中肢体活动障碍、四肢震颤、言语不清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在初诊时很好的判断急性脑梗死,具有关联的症状和具有较好良性预测值的临床特征可以作为初诊急性脑梗死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中药组加服化痰通络法中药。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至治疗后90 d,记录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kin指数评分情况。[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2%;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良Rankin指数评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结论]化痰通络法中药疗效肯定,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本研究分别采用依达拉奉和常规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154例,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154例发病在48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76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78例,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d,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维脑路通和阿司匹林等治疗方法,疗程共14d。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增分率来判断、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14d治疗结束后,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ESS增分率分别为(50.39±23.37)和(23.52±22.71);ADL增分率分别为(48.76±21.32)和(26.72±21.73)。依达拉奉的运用显著提高了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益母草注射液组40例,对照组40例,疗程15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益母草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总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2.5%vs72.5%,P<0.01,62.5%vs37.5%,P<0.05),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测试,益母草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益母草组用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益母草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患者首发症状性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合并SCI,纳入SCI组,其余136例未合SCI,纳入非SCI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缺血性心脏病是SCI发病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心脏病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疾病进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SS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给予复方丹参、胞二磷胆碱等治疗,治疗组120例在同对照组用药一致的基础上,每天缓慢静滴PSS注射液50~100mg,14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脂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PSS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促进缺血半暗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方法:1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5~8 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用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行动脉接触性或静脉溶栓.第3周末判定疗效.结果: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4例,无变化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发病7d内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530例,选取可能影响病情进展的因素,对其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和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结果影响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就诊延误、入院时血糖升高。结论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病情进展的危险性不同,正确处理脑梗死急性期高血糖,普及大众健康知识,对预防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常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及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治疗前和治疗14、28天分别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定脑损伤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d和28天时GCS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2±1.4、12.8±1.5与9.7±1.2、10.9±1.4,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1.6%、52.6%与50%、23.7%,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曲美他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9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 例,治疗组在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血栓通及奥拉西坦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 口服,3 次/d。对照组:只用上述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 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检测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监测血C 反应蛋白(CRP)浓度。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 周抽静脉血查血栓弹力图(TEG)各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 评分、ADL 评分、CRP 浓度、血栓最大幅度、综合凝血指数及PAGT 均逐渐下降,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及最大凝固时间均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进展型脑梗死较对照组减少,且不增加药物副作用。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仅具有抗栓作用,而且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进展型脑梗死发生率,并且不增加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r-PA)在急诊室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2011~2014年收治的ACI患者66例分成A、B两组,A组给予r-PA 18 mg静脉注射,30 min后重复.B组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30 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24 h、7d采用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并观察其颅内出血发生率、28 d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日.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ADL评分均有所改善,A组治疗后12h、24 h、7 d NIHSSP评分分别为(11.22±3.12)、(9.75士3.43)、(5.25±1.42)分,B组为(14.53±4.24)、(13.78±3.98)、(12.17士2.33)分;A组治疗后12h、24 h、7 d ADL评分分别为(40.11士7.78)、(42.56±8.28)、(74.46士8.57)分,B组为(49.67±10.34)、(53.24±9.55)、(60.15±9.3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分别为2.94%、6.82d、2.94%.B组为9.38%、22.56 d、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治疗ACI后NIHSSP和BI评分改善优于尿激酶治疗,r-PA治疗ACI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