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通过调节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 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和人参皂苷Rb1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诱导第3代神经干细胞分化1周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Tau[pS396] 、Tau[pS262] 及GSK-3β[pTyr279,216]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正常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Tau[pS396] 和Tau[pS262]的表达,β-淀粉样蛋白25~35可以使Tau[pS396]、Tau[pS262]和GSK-3β[pT279/216]表达上调,而人参皂苷Rb1可以逆转β-淀粉样蛋白25~35的作用。提示β-淀粉样蛋白25~35和人参皂苷Rb1通过调节GSK-3β的活性对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产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细胞外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以及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缺失。老年斑主要由含有40~42个氨基酸残基的β-淀粉样蛋白(A13)多肽构成,是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的蛋白水解产物,而神经原纤维缠结则由神经元内高度磷酸化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tau蛋白聚集形成。  相似文献   

3.
端粒是真核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人端粒由6个碱基重复序列(TTAGGG)和结合蛋白组成 [1].端粒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能够稳定染色体,防止其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调节正常细胞生长[2].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脑中每mol tau蛋白含磷量为2~3mol,而AD患者脑中每mol tau蛋白含磷量为5~9mol,比对照组高2~3倍.AD易溶型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中的tau蛋白均被外源凝集素GNA标记,并以强度递降的顺序被MAA,PNA和DSA标记,但不被SNA标记,而正常人脑tau蛋白不与上述任一凝集素反应.结果提示,Alzheimer患者脑中tau蛋白除被异常过度磷酸化修饰外,不同程度地还被甘露糖,末端α-(2-3)连接的半乳糖,末端半乳糖-β-(1-3)-N-乙酰半乳糖胺及半乳糖β-(1-4)-N-乙酰半乳糖胺糖基化修饰.  相似文献   

5.
<正>一、分子基因学CADASIL致病突变Notch3的33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含2321个氨基酸的单次跨膜异二聚体受体蛋白Notch3~([2-4]),其由一个细胞外位点(Notch3ECD)与细胞内位点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5])。Notch3ECD包含34个内皮生长因子重复序列(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peats,EGFr)位点,每一个EGFr包含6个半胱氨酸残基,从而形成了3个二硫键,当  相似文献   

6.
背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的各异构体因C末端结构域序列不同而不同,但各异构体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异构体在基因转录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其核体形成等方面的功能特点。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2/2010 PubMed数据库和FMJS数据库有关野生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结构、功能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异构体的结构、命名、功能和3者之间联系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是通过多种不同的mRNA剪接本来表达的,其中每一个剪接本都编码不同的蛋白即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异构体。由于各种蛋白异构体都拥有共同的N末端结构区域,从而决定其具有某些功能上的共性如细胞凋亡。而不同的C末端结构区域又决定它们具有各自功能上的特性如抗病毒、细胞生长分化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异构体功能作用的具体生物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膜联蛋白1(annexin A1,ANXA1)作为膜联蛋白家族中发现最早,研究最深的成员,是一类钙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广泛地存在于除细菌以外的生命体~[1-2]。经提取的猪大脑皮层蛋白通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发现其分子量大约37000,此外经检测分析大鼠的脑神经突触发现双聚体的ANXA1,其分子量为72000~[3]。ANXA蛋白家族结构保守,由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重复序列构成"中心结构域",在  相似文献   

8.
亨廷顿病(HD)为遗传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以异常的自主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为临床特征,中老年发病,发病后10~15年死亡。已知致病基因为IT15基因,其1号外显子含有一段多态性三核苷酸[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序列,当CAG重复拷贝数大于36次即引起发病。I715基因编码氨基末端(N末端)含有多聚谷氨酰胺(PolyQ)的大分子蛋白质亨廷顿蛋白(Htt),目前对  相似文献   

9.
正模型之一。3xTg-AD小鼠同时表达3种罕见的家族突变基因:人PS1M146V、人APPswe和人tau P301L,在评估共同进化的淀粉样蛋白和tau病理学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6]。本实验主要探究2~15月龄雄性3xTg-AD小鼠每两个月脑组织AD相关性病理形态学变化。1材料与方法1. 1实验动物我们采用3xTg-AD小鼠共21只,C5B7L/6J(野生型,WT)共21只,均为雄性,体重25~30 g,SPF级; 3xTg-AD小鼠及C57BL/6J小鼠均由美国Jackson Laboratory公司提供。该实验经中国  相似文献   

10.
Tau蛋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au蛋白是脑内神经元细胞支架蛋白之一 ,它在稳定微管和维持神经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发现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一些疾病引起 Tau蛋白的释放或崩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综述。1  Tau蛋白种类和结构特点Tau蛋白是脑内神经元细胞支架蛋白之一 ,其在脑内的异构体种类已基本清楚。 1996年 ,德国学者 [1 ]将生前健康人的脑额叶皮质分离纯化出 Tau蛋白后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再次纯化 ,接着用免疫印迹术和放射自显影术获得了众多条带。但如果在上述分离纯化之前 ,先用碱性磷酸酶处理标本 ,那么放射自显影图上条带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正>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α2-glycoprotein 1,LRG1),1977年,从人血清中分离出,其氨基酸序列在1985年被确定,是富亮氨酸重复家族中的一员,它包括八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LRG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编码34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8kD,LRG1的成熟形式是一种分泌蛋白,含有312个氨基酸,实验确定分子量为45kD。已经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在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2.
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中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观察脑脊液中这3种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所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脑脊液Aβ1~4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0),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和血管性痴呆组(P=0.030),磷酸化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4)。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敏感度为60.00%~96.70%,特异度可达70.00%~90.00%。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度可达86.57%,特异度为90.00%。结论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不仅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亦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脑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脑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影响。方法用蛋白磷酸酯酶抑制剂冈田酸(OA)在大鼠侧脑室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8周。用Morris水迷宫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OA组大鼠行为学改变、神经原纤维缠结及淀粉样蛋白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A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潜伏期显著延长,学习获取能力较差,空间记忆能力衰退。OA组大鼠的海马CA1区、CA3区、CA4区、齿状回、大脑皮质出现tau蛋白磷酸化,神经原纤维缠结;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等部位出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结论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以增加脑部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冈田酸(OA)处理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系(SH-SY5Y)细胞中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MTT观察OA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制备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OA及VPA对Thr231位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当OA浓度大于40 nmol/L时,细胞活力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于此浓度的O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不明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H-SY5Y细胞经OA(40 nmol/L,12 h)处理后,Tau蛋白磷酸化的水平明显增加,给予VPA(10 mmol/L)作用12 h后,Tau蛋白磷酸化的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VPA可以抑制OA处理的SH-SY5Y细胞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后血清Tau蛋白的变化及其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急性TBI229例,入院时GCS评分3~8分31例(重型组),9~12分23例(中型组),13~15分175例(轻型组)。另取来本院同期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伤后1、3、5、7、14 d检测血清Tau含量。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TBI后血清Tau蛋白含量先进行性升高,伤后5 d达峰值,伤后7 d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au蛋白含量随TBI损伤程度加重显著增高(P0.05),伤后1、3、5 d,血清Tau蛋白含量与入院时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7348、0.5232、0.4402;P0.05)。预后不良组伤后1、3、5、7 d血清Tau蛋白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伤后1、3、5、7 d,血清Tau蛋白含量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4388、0.4868、0.3702、0.3517;P0.05)。结论 TBI后早期血清Tau含量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TBI严重程度及预测TBI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痴呆症状严重程度与脑组织中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数量呈正相关,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蛋白成分为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tau蛋白的病理改变出现在痴呆症状之前并独立于-淀粉样多肽的异常。 目的:构建tau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建立稳定表达tau的稳转细胞株。 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反转录反应合成的人成神经瘤细胞(SH-SY5Y)的总cDNA中,扩增出约1.0 kb的tau cDNA片段,用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中,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用脂质体介导法将质粒转染入培养的人胚肾细胞,并利用G418进行稳定表达tau的稳转细胞株的筛选,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au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人tau cDNA已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中;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人tau基因在人胚肾细胞中获得表达,tau蛋白表达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胞质,说明成功构建了pcDNA3.1-tau的真核表达质粒,建立了稳定表达tau的稳转细胞株。  相似文献   

17.
FTDP - 17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其致病基因定位于第 17号染色体上 ,是由于编码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突变 ,从而引起tau的结合或tau异构体的构成发生改变 ,进而产生以进行性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特性疾病。本文将对其临床特点、分子遗传学特点以及神经病理学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平衡障碍等;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坏死,残存神经元中Lewy小体形成。5-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虽然,大部分帕金森病病例为散发型,但阐明家族性帕金森病的分子机理对于整个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就目前已经明确的帕金森病相关蛋白的作用机理作一综述。一、α-synucleinSCNA(PAPK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其编码蛋白α-synuclein。α-synuelein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高度耐热,为小分子酸性蛋白质,含有140个氨基酸。α-synuclein的序列可以分为三个结构域高度保守的氨基端包含11个氨基酸不完全的6拷贝重复,中间部分是被称为非口-淀粉样蛋白(NAC)的疏水结构域,羧基端没有固定的结构原件。α-synuclein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别是突触前膜)丰富表达,定位于核周。它是一种可溶的,天然伸展的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亨廷顿舞蹈病的致病基因IT15基因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SH-SY5Y细胞内的表达分布情况.方法 以PCR方法扩增出健康人和亨廷顿舞蹈病患者的IT15基因1号外显子片段,应用基因重组技术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融合构建以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GFP-Htt-19Q与GFP-mHtt-70Q,并经酶切分析和测序证实.利用脂质体瞬时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Western blot证实亨廷顿蛋白氨基末端片段在SH-SY5Y细胞内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正常与变异亨廷顿蛋白氨基末端片段在细胞内的表达定位情况.结果 健康人和亨廷顿舞蹈病患者的IT15基因1号外显子的PCR产物分别为170、310 bp的特异性片段;重组体GFP-Htt-199与GFP-mHtt-70Q经测序分析读码框正确,转染SH-SY5Y细胞后发现正常亨廷顿蛋白氨基末端片段弥散分布于胞质内,胞核内少见,而变异亨廷顿蛋白氨基末端片段在核周及核内形成聚集物.结论 构建IT15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是研究亨廷顿舞蹈病的发病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变异亨廷顿蛋白氨基末端片段在核周及核内形成聚集物可能是亨廷顿舞蹈病致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克隆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相关基因,从分子水平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运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与脊髓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结果 随机选取l10个克隆进行研究,排除假阳性克隆和重复序列后,筛选到47个差异表达序列,其中39个已知序列,8个未知序列。39个已知序列中,包括synuclein、clusterin等与神经系统发育及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序列;8个未知序列中,69号末端含有Leu拉链结构,包含该序列的基因可能编码DNA结合蛋白。结论 运用基于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成功克隆到损伤脊髓上调表达的基因序列,为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