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外周静脉因和肝静脉血AFPmRNA表达检测的比较,旨在寻找一种比较好的监测肝癌细胞转移的方法,并了解肝癌细胞在体内的转移机制。方法:抽取肝癌患者外周及肝静脉血,采用RT-PCR方法检测AFPmRNA,比较二者的阳性率。结果:在肿瘤直径>5cm的肝癌患者,其外周血,肝静脉血AFP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618),而在直径<5cm的肝癌患者,其二处血AFP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28)。结论:肝癌直径<5cm的患者,直接检测肝静脉血能更准确地反映肝癌细胞肝内播散的情况。肝癌直径>5cm的患者中,外周血,肝静脉血AFP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这部分患者的外周血AFPmRNA可代表其肝静脉血中AFPmRNA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寻求一种高灵敏的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部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nested RT-PCR法检测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能从2ml人外周静脉血中检测到10个左右肝癌细胞表达的人甲胎蛋白mRNA。。此方法特异性强,灵敏高,可作为一种理想的临床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mRNA。【方法】巢式RT 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AFPmRNA。【结果】 49例肝癌中 17例检出AFPmRNA ,阳性率 35 % ,其中 9例证实有转移的 6例阳性 (6 7% )。 19例肝硬化、6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5例肝良性肿瘤、6例肝内胆管癌、11例肝转移癌、13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FPmRNA的存在与肝内肿癌灶的数目、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远处器官转移与肿瘤的TMN分期密切相关 ,与血清AFP浓度无关。【结论】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 ,可帮助早期发现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 RNA。方法 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AFP mRNA。结果 49例肝癌中17例检出AFPmRNA,阳性率35%,其中9例证实有转移的6例阳性。19例肝硬化,6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5例肝良性肿瘤,6例肝内胆管癌,11例肝转移癌,13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过合理的PCR引物设计,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了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晨外周静脉血液中游离肿瘤细胞CD44vmRNA表达情况(此15例患者的新鲜肝癌切除标本CD44vmRNA表达均为阳性),并检查了与侵袭转移相关的病理指标(肿瘤包膜穿破、缺乏;门静脉癌栓;瘤周卫星灶),同时结合近2年(20~22个月)随访的13例病例情况,研究了检测外周血CD44v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发现13例随访回报的病例中阳性表达9例,阴性表达4例,前者侵袭转移病理指标重于后者;复发率前者(100%)高于后者(25%,P<0.005);生存率前者(11.11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白蛋白mRNA在血行播散中的意义。方法:抽取30例肝癌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应用RT-PCR技术对血中白蛋白mRNA进行扩增检测。结果:敏感性实验中,健康人血中存在102以上个肝癌细胞时可测出。30例HCC患者中,白蛋白mRNA的阳性率为60%(18/30);白蛋白mRNA的检出率与肝癌的TNM分期、肿瘤大小、有无门脉癌栓及有无肝外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与血清AFP值无关(P>0.75)。结论:白蛋白mRNA是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过合理的PCR引物设计,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了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晨外周静脉血液中游离肿瘤细胞CD44vmRNA表达情况(此15例患者的新鲜肝癌切除标本CD44vmRNA表达均为阳性),并检查了与侵袭转移相关的病理指标(肿瘤包膜穿破、缺乏;门静脉癌栓;瘤周卫星灶),同时结合近2年(20~22个月)随访的13例病例情况,研究了检测外周血CD44v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发现13例随访回报的病例中阳性表达9例,阴性表达4例,前者侵袭转移病理指标重于后者;复发率前者(100%)高于后者(25%,P<0.005);生存率前者(11.11叭)…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外科手术对HBsAg阳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以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20例HBV血清学标志阳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应用荧光能量转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肝癌手术切除前后病人血清中HBVDNA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部分肝癌病人(40%)血清中可以检测到HBVDNA;外科手术后较手术前病人血清HBVDNA拷贝数增高(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仍然在大部分肝癌病人体内进行着活跃的复制;外科干预在部分病人中引起病毒复制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转移及黄疸的关系。方法应用5-125I-2′-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释放法分别对51例肝癌患者和48例正常人进行NK活性测定。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NK活性明显低下(38.30%±17.03%,P<0.001),与血清中HBsAg无关,而与血清中AFP呈负相关关系(r=-0.456,P<0.01),且随着患者肿瘤的增大和转移及出现黄疸NK活性进一步下降。结论NK活性可作为一种免疫监视指标,对判断肝癌的疗效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别建立免疫磁珠分离和RT—PcR技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的情况,讨论两种检测方法的意义和差别以及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首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出胃癌和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其中的癌细胞。并行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对于获得的细胞进行检测分析。结果60例胃癌患者有24例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离到微转移的癌细胞,而RT—PCR法阳性者为3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微转移的检出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胃癌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着微转移的癌细胞,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和RT—PCR的方法均可检测到微转移的癌细胞。RT—PCR法的敏感性高于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更适合于临床应用。高分化的胃癌更易发生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s,PBMC)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的存在及存在形式。方法: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1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及PBMC中的HCV。结果:在70例抗HCV及血浆HCVRNA阳性的患者中有21例(30%)的患者其PBMC内存在HCVRNA正链,仅1例存在HCVRNA负链。在54例抗HCV阳性、血浆HCVRNA阴性的患者中,仅有2例(3.7%)检出HCVRNA正链,未检出HCVRNA负链,这2例患者均为干扰素治疗3~6个月的病人。结论:PBMC可作为肝外病毒复制场所。对慢性HCV感染者来说,3~6个月的干扰素治疗时间可能是不够的,HCV在PBMC内的存在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的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血清HBVDNA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20例健康人进行了PBMC及血清中HBVDNA检测。③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PBMC中HBV DNA的感染率为64.2%,和血清HBVDNA的感染率具有一致性倾向(X^2-0.63,P〉0.05),慢性肝病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IL-2及IL-6在急性GVHD中的表达状态。方法:采用细胞原位杂交方法,对骨髓移植后发生急性GVH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其IL-2和IL-6的表达水平,测定积分光密度值。结果:IL-2表达在急性期与缓解后比较,t=5.99,P<0.001,差异非常显著;IL-6表达在急性期与缓解后比较,t=3.59,P<0.01,差异显著。结论:IL-2和IL-6在急性GVHD时表达升高,在缓解后降低,其表达状态有助于探讨GVHD的免疫病理损害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69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3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重症乙肝17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存在状态。结果显示,PBMC中HBV-DNA总阳性率为46%,而各型乙肝间PBMC中HBV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BV对PBMC的感染,似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流感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数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受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方法:采用May-Grünwald-Giemsa染色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流感患者的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数量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流感患者外周血LGL百分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受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LGL数目增高,有助于病毒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PCR检测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对肺结核诊断的价值,采用PCR检测了190例可疑肺结核病人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并用涂片镜检和培养法检测了这些病人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结果肺结核病人外周血PCR阳性率(44%)明显低于培养法(80.0%),与涂片法相当(46.8%);非肺结核病人外周血PCR阳性率为16.2%(5/3)。PCR检测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DNA诊断肺结核的应用价值有限,对急性  相似文献   

17.
痰简易处理法结合巢式PCR在检测结核杆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106例结核性痰标本采用简易处理法(TET煮沸法)后,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阳性率(44.3%)与酚/氯仿抽提法(46.2%)相近(X2=0.076,P>0.05),巢式PCR(nested-PCR)阳性率(72.6%)则显著高于PCR(X2=17.485,P<0.01),这种差异在涂片和培养均阴性的标本中尤为明显。巢式PCR扩增人结核菌DNA,其敏感性(50fg)为PCR的100倍,但不影响其特异性。21例非结核性痰标本经PCR和巢式PCR检测均为阴性。因而我们认为,TET煮沸法作为痰PCR前处理简易有效,对含菌量较小的标本有必要结合巢式PCR,以提高结核杆菌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因诊断在确定MF/SS受累淋巴结病变性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CR-PAGE技术,研究了20例MF/SS受累淋巴结病变和10例良性皮病性淋巴结病变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特点。结果:检测出有TCR-β和/或TCR-γ基因克隆重排的:11/12例(91.7%)典型MF/SS淋巴结病变,5/8例(62.5%)临床病理可疑MF/SS或反应性淋巴结病变。10例良性皮病性淋巴结病变未检测出有TCR个或TCR-γ基因克隆重排,在8例临床病理可疑MF/SS或反应性淋巴结病变病人中,有TCR基因克隆重排的比没有重排的有明显短的生存期。结论:PCR-PAGE检测MF/SS受累淋巴结病变中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在其早期诊断及精确分期方面是相当有用的。  相似文献   

19.
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13岁肺炎患儿150例咽拭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MP),以分离培养及间接血凝试验(IHA)为对照。PCR检出率显著高于培养,若以IHA为标准,PCR阴性一致率为96%、阳性一致率为73%。不同病程MP-DNA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提示即使病程较长仍可应用PCR作出诊断。鉴于PCR检测简便快速,可作呼吸道MP感染的常规诊断应用。但MP感染经敏感药物治疗可使PCR结果阴性,因此,血清学检测尚不宜放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CC基因在结直肠癌中杂合性缺失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了25例中国人散发型结直肠癌病人正常粘膜及癌组织和3个直肠癌细胞系DCC基因M2位点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结果:16例(64%)病人具有杂合性,其中4例(25%)癌组织表现出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此4例均有淋巴结或肝转移。细胞系HCT,HR8348表现杂合性,HT29表现纯合性。结论:DCC基因是一个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异常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