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BMP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I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16w,进行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骨生成、新骨面积和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异体DBM复合BMP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骨粒 (DBM)、骨水泥 (BC)、自体红骨髓 (RM)复合移植修复犬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30只家犬双侧股骨做成长×宽为 2 5mm× 10mm的骨缺损 ,将犬的自体红骨髓与异体DBM复合后再与BC混合成复合材料 ,植入犬的右侧股骨骨缺损处 ,左侧单纯植入骨水泥做对照。术后不同时期进行X线、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结果 X线观察 :骨缺损部位 1个月开始形成骨痂 ,3个月骨痂最丰富 ,6个月时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组织学观察 :3个月时复合材料内部有新生骨形成 ,6个月时边缘部分的DBM被新生骨替代 ,并与宿主骨融合。生物力学测定 :骨缺损部位的生物力学强度 3个月和 6个月分别接近正常骨的 60 %和80 %。结论 DBM、RM、BC复合材料极易塑形 ,具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 ,能用于修复各种形态的骨缺损并能满足早期负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进行放射学评价.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 w、8 w、12 w、16 w,进行放射学检查和相应的组织学检查.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X线和组织学检查显示骨愈合修复情况要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DBM经bBMP复合后,可提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方CPC/DBM/rhBMP-2复合材料的抗压性能和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脱钙骨基质颗粒(DBM)/磷酸钙骨水泥(CPC)/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的抗压性能和超微结构特征,找出该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方.方法预制兔DBM,用吸附法将rhBMP-2与DBM复合后,再按不同的质量比与CPC复合.复合材料行体外抗压强度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DBM的质量比在0.2-0.4的范围内,复合材料中存在较多100μm以上的不规则裂隙.DBM的质量比≤0.1时,材料内部的大部分间隙<100μm.DBM的质量比≥0.5时,DBM和CPC丧失结合及塑型能力.随DBM质量比的增加,材料抗压极限强度递减,质量比为0.1,0.2,0.3,0.4的抗压极限强度分别为(8.12±0.79)MPa,(5.46±1.13)MPa,(5.13±1.18)Mpa和(1.49±0.61)MPa.各组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质量比为0.2,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49±0.61)MPa小于人体松质骨的平均抗压强度.结论随着DBM质量比的增加,孔隙越丰富而材料力学强度逐渐降低.DBM质量比为0.2~0.3的复合材料可用于修复低承重部位松质骨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 1cm缺损 ,分别植入bBMP -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 ,分批宰杀后行X -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 ,2周时可见编织骨 ,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 ,bBMP -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 :①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②bBMP -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探讨煅桡骨(SB)作为某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1)将bBMP植入16只balb/c小鼠肌袋内,每周宰杀4只行细胞学检查,连续4周,(2)1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1cm缺损,分别植入bBMP-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分批宰杀后行X-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2周时可见编织骨,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bBMP-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1)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2)bBMP-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勇  范清宇  蒋维中  蔡和平  文艳华 《医学争鸣》1999,20(12):1085-1087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粒、骨水泥(BC)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骨制损修复材料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小鼠股部股袋内植入复合材料,不同时间分别取材HE染色观察复合骨制损修复材料的异位诱导成骨活笥;检测不同复合质量比的复合材料的聚合温度。结果:第7日时材料外周即形成间充质组织包膜,并沿材料不规则裂隙向植入材料内部长入间充质组织。第14日间充质组织继续大量长入且逐渐深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以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ICPC)/纤维蛋白胶(FS)共同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在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探讨其作为注射性骨替代物的可行性. 方法:在小鼠肌袋随机注射或植入ICPC/FS/bBMP复合物、ICPC/FS复合物和单纯bBMP材料,术后2 wk, 4 wk取材,通过碱性磷酸酶测定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并对术后4 wk时新生骨进行定量测定和统计学比较. 结果:ALP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ICPC/FS/bBMP复合物有较多新骨形成,单纯bBMP诱导出少量骨,ICPC/FS复合物未见新生骨,诱导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可注射性ICPC/FS/BM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ICPC/FS是BMP的良好注射性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复合比例的犬脱钙骨基质骨粒骨水泥复合材料扫描电镜下的结构特征,为临床应用该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铵Urist等的方法制备犬脱钙骨基质骨粒,将脱钙骨基质骨粒与骨水泥均匀混合制备成含脱钙骨基质骨粒质量比为400mg/g、500mg/g、600mg/g的复合材料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计算其孔隙率。结果:扫描电镜下,复合材料内部脱钙骨基质骨粒与骨水泥呈均匀混合分布多点面状结合,其中存在较多的300-600μm的不规则相互连通的自然孔浊。随骨粒所占质量比的增加,骨粒间相互接触联接及存在的自然孔隙增多,其复合材料的孔隙率也增大。骨粒质量比为400mg/g、500mg/g、600mg/g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分别为35.34%、48.07%和56.85%。结论:犬脱钙骨基质骨粒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赋形性,其间存在足够有利于新骨长入的相互连通的自然孔隙及潜在的骨粒通道,骨粒质量比越高,自然孔隙及骨粒通道越多,更有利限移植后新骨组织的长入,能作为支架材料有效地修复承重骨及大块骨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犬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一成  周勇  范清宇  赵廷宝  张殿忠 《医学争鸣》2001,22(11):1003-1005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比的犬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 ,为临床应用该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 U rist等方法制备犬脱钙骨基质颗粒后 ,再与骨水泥混合制成含骨粒质量比为 0 ,40 0 ,5 0 0和6 0 0 m g·g- 1 的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 ,对其抗压极限强度、抗弯极限强度、抗扭转极限强度进行测定 .结果 含脱钙骨基质颗粒质量比为 0 ,40 0 ,5 0 0和 6 0 0 mg· g- 1的复合材料的抗压极限强度分别为 (81.0± 3.0 ) ,(5 0 .4± 5 .9) ,(4 8.8± 2 .0 )和 (33.8± 3.6 ) MPa;抗弯极限强度分别为 (6 5 .3± 6 .7) ,(4 2 .9± 8.1) ,(37.2± 2 .9)和 (2 5 .0± 2 .4) MPa;抗扭转极限强度分别为 (35 .5± 0 .8) ,(16 .3± 2 .2 ) ,(13.1± 2 .0 )和 (8.0± 1.4) MPa.结论 犬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易于塑形 ,能根据需要适应不同部位骨缺损的要求 ,其中含骨粒质量比为 5 0 0 mg· g- 1的复合材料生物力学性能及骨诱导活性最为适宜 ,能作为支架材料有效地修复大块骨缺损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兔脱钙骨基质(DBM),研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DBM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制备DBM材料,将体外培养的ICR小鼠BMSCs与DBM复合培养后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植入ICR小鼠股部肌袋中,以单纯DBM植入组为对照,术后7d及28d行X线检测,并于术后7,14,28d取植入材料作组织学检测、钙含量测定。结果:DBM与BMSCs复合体植入后7d即有成骨细胞出现,随着时间增加成骨细胞增多,术后28d即有较成熟骨质形成,移植物钙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单纯植入DBM术后14d出现少量成骨细胞,术后28d出现少量类骨质,钙含量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结论:DBM与BMSCs复合后具有很好的异位成骨能力,DBM是组织工程骨研究较理想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3.
骨形成蛋白在小白鼠体内诱导成骨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一种测定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新方法。方法 将自行提取的牛BMP(bBMP)埋入小白鼠后腿肌袋内,分别于术后3、5、7、14、21、28d行B超、X射线照相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B超3、5、7d与对照组织同,均为正常组织回声,14、21、28d有软骨和骨组织回声。X射线照相3、5、7、14d无骨组织影象,21、28d有明显的新生骨征象。组织形态学观察3、5、7d有大量间充质细胞在BMP植入部位聚集,14d有新生软骨和新生骨组织组成,21、28d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成熟骨组织。结论 B超、X射线照相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一致性,证明B超作为一种新的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检测手段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血管化及结构特征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周勇  范清宇  蒋维中  文艳华  周慧 《医学争鸣》2000,21(8):998-1001
目的:观察骨水泥、脱钙骨基质骨粒、骨形态发生蛋白生物性复合材料修复兔尺骨骨缺损血管化及结构特征变化。方法复合材料植入实验性骨缺损部位不同时间组行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自然断面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其血管生成及结构特征变化。结果材料植入第2周即见材料外周及两端血管形成密集,开始向材料中长入;第4,8,12周新生血管明显逐渐增多,且深入至材料中央,第4周原自然裂隙部分即骨水泥与骨粒间多点面状结合后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