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失笑丸及其临证验用广州中医学院(510000)李政木【关键词】失笑丸,临床应用,痞症失笑丸,又名权实消痞九,载于《兰室秘藏·卷上·心腹痞门》“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系东垣老人之良方。由于生姜1钱,炙甘草、麦芽曲、白花茶、白术各...  相似文献   

2.
失笑八正散治疗尿路结石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笑八正散治疗尿路结石33例栖霞县妇幼保健所(265300)李华忠关键词失笑八正散;尿路结石;疗效观察1989年以来,笔者将失笑八正散用于治疗诊断明确的尿路结石33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均为门诊治疗,其中男19例,女1...  相似文献   

3.
梁开发 《新中医》2007,39(4):67-67
目的:观察失笑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2例以失笑丸加减治疗;对照组52例以雷尼替丁、吗丁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4%,对照组为84.6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失笑丸加减治疗FD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古方失笑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活血祛瘀代表方之一。为更好地发掘古方,探讨其作用机理,本文对失笑散的方义、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失笑滴丸与失笑散的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小燕 《中成药》1996,18(10):33-35
失笑滴丸为古方失笑散的新剂型。本文实验结果表明,失笑滴丸、失笑散均具有镇痛作用;改善“血瘀”证血液流变学作用及收缩子宫平滑肌的作用。二者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其中镇痛的起效时间及降低全血粘度低切变速度滴丸剂优于散剂。  相似文献   

6.
枳实消痞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东 《光明中医》1997,12(6):38-38
枳实消痞丸临床应用举隅王晓东湖北省石首市团山寺中心卫生院(444415)关键词枳实消痞丸/临床应用枳实消痞丸是李东垣《兰室秘藏》之方,亦名失笑丸,由枳实、人参、白术、云苓、法夏、厚朴、麦芽、干姜、黄连、甘草等组成,原为脾虚寒热互结而致痞所设。本人将该...  相似文献   

7.
加味失笑胶囊是以临床经验方为基础,采用现代中药提取工艺制备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消痰化瘀、理气止痛作用,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06年7月-2008年5月,我院运用本制剂治疗冠心病12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乳没失笑汤治疗虚证胃痛6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乳没失笑汤治疗虚证胃痛612例,总有效率98.7%。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桃红失笑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原发性痛经患者6 0例,随机分为桃红失笑止痛汤治疗组(30例)和月月舒冲剂对照组(30例)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桃红失笑止痛汤组总有效率为90 % ,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 0 5 ) ;疼痛积分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P <0 . 0 5 )。结论:桃红失笑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参芪失笑止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疗效。方法采用导师自拟参芪失笑止血汤水煎服,1剂/日,早晚分服。结果观察病例52例,其中治愈37例(71.154%),好转11例(21.154%),无效4例(7.692%),总有效率为92.31%。结论参芪失笑止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