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脑保护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希龙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7,13(6):370-372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脑保护的进展郎希龙综述郝家骅审校作者单位: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胸外科早期主动脉弓部手术死亡率达50%〔1〕,死因主要为心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损伤及手术区域出血〔2〕。随... 相似文献
3.
由单纯手术操作引起的主动脉弓部手术死亡率大为下降,而由于术中脑保护不当造成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就主动脉弓部手术时脑保护方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4.
由单纯手术操作引起的主动脉弓部手术死亡率大为下降,而由于术中脑保护不当造成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就主动脉弓部手术时脑保护方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减轻手术中的脑损伤,探讨选择性脑灌注(SCP)技术在小儿主动脉弓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对3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主动脉弓手术中应用SCP技术;年龄8d~103个月(14.4±25.4个月),体重2.7~22.0kg(6.7±4.4kg),其中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22例,主动脉弓中断伴心内畸形10例。采用弹簧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靠近无名动脉根部处插管,转流降温至肛温18~20℃,然后将动脉灌注管向上延伸插入无名动脉内进行SCP。结果SCP时间为17~121min(39.6±19.4min),流量维持在15~40ml/(kg·min)[29.7±6.1ml/(kg·min)]。术后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或心律失常,均无脑损伤证据。生存28例患者在临床中均无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25例患者做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5例新生儿患者做头颅B超和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未见异常。结论SCP是小儿主动脉弓手术中一种简单可行和安全有效的脑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皓肖正华郭应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6):469-474
顺行性脑灌注(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ACP)和逆行性脑灌注(ret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RCP)已经成为主动脉弓手术中施行脑保护的两种主要手术方法,何者效果更佳尚处存争议。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球部分心脏中心对ACP及RCP进行的对比性研究及实验室研究分析后发现,采用ACP或RCP两种手术方法行术中脑保护后的患者在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早期死亡率、长期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RCP会延长患者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有创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且ACP可以延长手术时间以便完成更多的手术操作。ACP在主动脉弓手术施行脑保护方面优势明显。若手术操作较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可选择RCP联合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从而减少手术视野中插管的数量,方便操作。 相似文献
7.
李玥锦肖乐王江辉盛萍孔瑞泽王勇志李玉李郭三卢洪巧刘彧龚昆梅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3,(4):355-360
主动脉弓相对局限的空间内聚集了供应头颈部的重要弓上分支血管,且弓部形态解剖多变,血流动力学复杂,剪切力高,部分病例可能合并多种疾病,导致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的多样性,治疗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挑战性。目前针对累及弓部的主动脉Stanford A型夹层、复杂Stanford B型夹层以及主动脉弓部瘤的常用治疗方式包括外科开放手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全血管腔内修复技术和复合主动脉弓部修复(hybrid arch repair,HAR)。自2002年报告首例分阶段HAR以来,这种弓上去分支联合腔内移植物植入的技术已在可行性和安全性方面得到证实,尤其针对高风险主动脉病变患者展现出优势,得到高度关注并发展迅猛。本文从HAR类型、优势、技术衍生、与传统开放手术的对比和常见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本中心的诊治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中的选择性脑正行灌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常见的大血管手术之一。由于将头臂血管重新吻合到替换的主动脉弓,因此术中需要中断头部血流。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技术用于此期间的脑保护,如深低温停循环(DHCA)、选择性脑逆行(RCP)或正行灌注(ASCP)等。后者是目前最为提倡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拟以颈静脉窦血氧饱和度(sjvO2)和氧分压(PjvO2)(温度校正和非校正的)为指标,观察主动脉弓置换术中行ASCP时,灌注流量、灌注血中的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其影响,为合理应用该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弓部手术脑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手术脑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连续行主动脉弓部手术79例中男68例,女11例;平均(46±14)岁。对其脑部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除1例术后24h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外,该组病人脑部并发症的发生率28.2%(22/78例),其中暂时性脑损害(TND)15例(19.2%),永久性脑损害(PND)5例(6.4%),严重的全脑功能紊乱2例(2.6%)。脑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P=0.012)、颈动脉受累(P=0.022)、体外循环(CPB)>180min(P=0.002)、主动脉阻断>120min(P=0.003)、术后血压波动超过80mmHg(10.7kPa)(P=0.000)、输血量>4000ml(P=0.004)。其中术后血压波动超过80mmHg及CPB>180min是脑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弓部手术后的脑部并发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顺行选择性脑灌注(antegrade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2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13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患者神志是否恢复清醒,将113例患者分为神志恢复正常组[正常组,n=73,男55例,女18例;(48.1±10.9)岁]和苏醒延迟组[n=40,男29例,女11例;(52.2±11.4)岁].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结果 住院死亡9例(8.0%),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心力衰竭2例,纵隔感染1例,肺出血1例.术后24 h内苏醒延迟组死亡7例(17.5%),正常组死亡2例(2.7%),苏醒延迟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6).随访94例(正常组65例、苏醒延迟组29例),随访时间4~9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正常组5例、苏醒延迟组3例),其中死于脑卒中2例,心力衰竭3例,肺出血2例,死亡原因不明1例.失访10例.主动脉弓部手术后苏醒延迟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42)、合并高血压病(P=0.017)、急诊手术(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7)、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21)、输血(P=0.012)是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P=0.005)、体外循环时间>240 min (P=0.000)是导致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前应明确患者的诊断、发病部位、病变累及的范围,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术中加强脑保护的同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改进手术操作、围术期维持循环平稳等均是预防苏醒延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解剖外旁路联合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杂交手术以及完全EVAR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48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男31例,女17例;年龄28~81岁,平均52.4岁。病程1~90 d,平均10.2 d。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30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11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伴壁间血肿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15例行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12例行解剖外旁路联合EVAR杂交手术,21例行完全EVAR手术。结果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出血1例,昏迷1例,短暂精神症状3例,肺炎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最终3例死亡。解剖外旁路联合EVAR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例出现右顶枕叶大面积梗死伴肺炎、肾功能衰竭。完全EVAR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28.6个月。3例患者出现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表现,因症状轻微,未予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对于主动脉弓降部病变,采用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将逐步被EVAR替代,解剖外旁路联合EVAR杂交手术是治疗此病变的重要方法,完全EVAR手术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一期手术矫治先天性主动脉弓中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弓中断 (IAA)一期手术矫治的手术方法、疗效 ,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对10例少见的先天性 IAA进行一期手术矫治 ,平均手术年龄 2 .7± 2 .4岁 ,其中 5例为 A型 IAA,3例为 B型 ,另 2例IAA合并残存第 5弓狭窄 ;8例患者均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和重度肺动脉高压。一期矫治术中有 7例进行了主动脉弓直接端侧或端端吻合连接术 ,2例行 Gore- Tex管道连接重建主动脉弓 ,1例 IAA合并残存第 5弓狭窄用自身心包补片作狭窄处扩大成形术 ;8例患者于矫治 IAA的同时矫治心血管其他畸形。 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等并发症 5例 ,其中近 10年仅发生 1例。住院死亡 3例 ,近 10年连续 6例无住院死亡。术后早期 5例肺动脉收缩压 /体循环动脉收缩压 (Pp/ Ps)由术前的 0 .84± 0 .0 4显著下降至正常范围 (0 .2 8± 0 .0 3) ,1例主动脉弓部压力阶差为 30 mm Hg(1k Pa=7.5 mm Hg)。随访 7例 ,平均随访 2 .6± 4 .0年 ,均存活 ,其中有 3例主动脉弓部压力阶差≥ 30 mm Hg。心功能均正常。 结论 先天性 IAA一旦诊断明确 ,应尽早进行一期矫治术 ;主动脉弓直接吻合连接术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Dake 等报告腔内修复技术治疗胸降主动脉病变以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已逐步成为胸主动脉病变的常规治疗手段。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TEVAR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和死亡。但主动脉弓病变涉及弓上分支的重建问题,一直是TEVAR的痛点。一方面,传统开放手术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高死亡率(6%~20%)和高卒中率(12%)[1],促使腔内微创修复技术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发展腔内重建主动脉弓技术又面临巨大挑战,举步维艰。尽管经过20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器材改进,目前TEVAR处理主动脉弓病变仍处于探索阶段,远没有达到实际临床需求。应用完全腔内重建弓部分支血管的方法主要包括开窗技术、分支技术、平行支架技术(包括顺行的“烟囱”技术和逆行的“潜望镜”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与开窗技术重建内脏动脉的方案类似,主动脉弓部的开窗技术也是通过支架型血管的“窗口”保留弓上分支血管。开窗技术分“预开窗技术”和“原位开窗技术”两种。其中原位开窗技术存在极大技术挑战而在重建内脏动脉方面很少应用。本文仅对主动脉弓部开窗技术进行技术方案与临床证据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比较局部脑氧饱和度(SctO_2)和躯体氧饱和度(SstO_2)在患儿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变化。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主动脉弓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或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合并心内畸形,择期在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联合选择性脑灌注(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SCP)下行一期矫治术的患儿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2 d至11个月,体重3~6 kg ASAⅢ或Ⅳ级。采用全身麻醉和常规监测,同时持续监测右额部和背部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分别为SctO_2和SstO_2。于诱导时(T_0)、切皮时(T_1)、CPB开始(T_2)、SCP开始(T_3)、停SCP(T_4)、主动脉开放(T_5)、停CPB(T_6)、术毕(T_7)时记录SctO_2、SstO_2、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_2)。结果与T_0时比较,T_2、T_5、T_6时SctO_2明显降低(P0.05)。T_0—T_4时SctO_2明显高于SstO_2(P0.05);T_5—T_7时SctO_2明显低于SstO_2(P0.05)。SctO_2与ScvO_2的Pearson相关系数r=0.80(P0.05)。结论在患儿主动脉弓部手术中,SctO_2和SstO_2差异和变化较大,可以依据其变化趋势,指导术中精细化调控。 相似文献
16.
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后苏醒延迟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选择性脑灌注(antegrade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南京市鼓楼医院97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97例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46例),男37例,女9例,平均年龄(48±11)岁;苏醒延迟组(51例),男4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11)岁.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结果 97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苏醒延迟51例(52.58%),其中11例患者(11.34%)术后一直未醒,住院死亡20例(20.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47)、高血压病史(P=0.005)、急诊手术(P=0.031)、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P=0.017)、心肌阻断时间(P=0.021)、输血(P=0.001)是DHCAASCP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P=0.005)、CPB时间>240 min(P<0.001)是导致DHCA ASCP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苏醒延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基本方法。方法 采用国产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46例,其中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中部23例(50%),单纯累及弓降部22例(48%),累及胸降主动脉1例(2%)。选择支架直径是夹层破裂口或瘤口近端相应部位主动脉直径宽的1.15~1.20倍。支架近端直径34~38mm,长度90~120mm。支架材料为国产形状记忆镍钛合金。结果 支架释放成功45例(98%),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支架释放后即刻封闭瘤口或破裂口43例(96%),早期内漏2例(4%)。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急性期患者中转手术1例,死亡2例。术后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远期内漏3例(7%),但所有随访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可用于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治疗,其治疗的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心脏术后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风.病理性脑病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脑栓塞和/或脑低灌注是围术期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脏手术的脑保护进行综述:体外循环装置,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减少栓子的措施,体外循环期间血压,血糖.温度的管理,输血指征,药物脑保护和脑监测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198 8年 10月~ 2 0 0 0年 5月 ,我院共施行主动脉弓中断(IAA)纠治术 6例 ,采用了不同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例 IAA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6例 IAA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例性别年龄 (岁 )体重 (kg)诊断1男 3 .0 10 IAA(A型 ) ,APW,PDA,PH2男 3 .3 10 IAA(B型 ) ,VSD,PDA,SAS3女 3 .2 13 IAA (A型 ) ,SAS,PDA,PH,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男 9.73 1IAA(A型 ) ,第 5对主动脉弓残存伴狭窄5男 2 .0 10 IAA(A型 ) ,VSD,PDA,PH6男 3 .712 IAA(A型 ) ,VSD,PDA,P… 相似文献
20.
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的温度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采用匀速变温及冷复灌技术、常规变温方法进行体外循环(CPB)温度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按CPB中温度管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变温组和匀速变温组,每组16例,在CPB中分别采用常规变温、匀速变温及冷复灌技术;检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 jvO2)、颈静脉球血氧分压(P jvO2)和颈静脉球血温(JVBT);并行神经系统物理检查和颅脑CT等检查。结果匀速变温组有2例,常规变温组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异常;常规变温组有4例术后早期出现大面积变温毯压红。匀速变温组术中S jvO2(0.85±0.11)、P jvO2(36.9±15.6mmHg)、最低鼻咽温及关胸后鼻咽温明显高于常规变温组(S jvO20.74±0.23、P jvO224.5±7.7mmHg,P<0.01);而复温期间最高脑组织温度、术后清醒时间、住ICU时间明显低于或少于常规变温组(P<0.01,0.05)。结论采用匀速变温及冷复灌CPB技术可缓解脑血流-代谢不匹配,减少降温停止后的续降幅度,避免脑组织高温状态,减轻CPB后体温降低的程度,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