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4%~51%,儿童可高达41%~66%。本文对笔者经治的66例髁突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其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下颌骨骨折中,髁状突骨折占了大约30%,严重的下颌功能障碍与此密切相关。随着对髁状突骨折预后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下颌骨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和内固定器械的进一步改进,以及对髁状突骨折的精确解剖复位和颞下颌关节生理功能正常恢复的要求,显著促进了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常见发病区,占下颌骨骨折的8%~35%[1]。自1805年Desaut最早发表有关髁状突骨折治疗的观点,190多年来,随着对骨折认识加深,诊断和治疗手段也不断发展,但在治疗方法选择上,仍存在颇多争议。1 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和分类随X线片技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技巧。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5例髁状突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2~3年的术后随访观察,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结论: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咬合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尽可能进行保守治疗。对于严重移位而难以复位的和粉碎性的髁状突骨折,或不能进行保守治疗的病例,主张手术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在确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2017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网格状定位器确定下颌骨骨折皮肤切口位置.A组:20例,应用网格状定位器,手术治疗;B组:20例,传统经验手术切口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是否二次延长手术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髁状突游离再植术在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髁状突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工伤的增多.颌面部骨折病人迅速增长.并且由于CT检查技术的普及以及三维重建的应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得到明确的诊断和定位.近几年来本院共收治了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状突矢状骨折脱位的病人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锥形束CT(CBCT)髁状突体积分析进行髁状突骨折后患者颞下颌关节(TMJ)骨性形态测量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髁状突骨折患者28例,获取CBCT图像,比较健、患侧手术前后TMJ骨性形态指标(两侧的髁状突体积)。结果 术后患侧髁状突体积大于健侧(P<0.05),并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 单侧髁状突骨折前后的体积变化与健侧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术后TMJ功能评定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病例资料,同时配合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等手段获得相关信息。结果经过长达2 a的随访观察,绝大多数病例手术后骨折完全愈合,脸型、咀嚼功能、咬合关系、开口度等均恢复理想,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异常,经早期功能锻炼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创口感染,经过切开引流、抗炎后治愈;1例钛板固定3个月出现排异反应,行取出术。结论开放手术治疗是成人下颌髁状突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耳屏前切口在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范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耳屏前切口对48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并做回顾并电话及患者复诊回访,然后收集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8例患者中一例一年后失访,其余47例患者全部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耳屏前切口因其损伤小、能在直视下操作等优点,仍是各型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较好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治疗下颌骨踝突骨折50例体会.方法 对收治的下颌骨踝突骨折患者50例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8例保守治疗的效果:优4例,良3例,差1例,优良共占87.5%.42例手术治疗效果:优37例,良4例,差1例,优良共占97.6%.结论 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的美观效果,也能够有利于下颌骨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髁突中、低位骨折开放复位手术入路.方法:采用颌后切口入路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本组21例(23侧)经5~5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病率低,切口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颌后切口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意外伤害的逐年增多,由于颌面部处于暴露部位,受伤的机率也随之增大,颌面骨样骨折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颌骨占居面下1,3区域,极易受到意外打击致伤。发生在下颌骨的骨折约占面骨骨折病2,3,故下颌骨骨折为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但青少年髁突矢状骨折(sagitrtal fracture of th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颌后进路治疗髁突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下颌后进路作切开复位加自攻螺钉微型钛板坚强固定手术治疗19例髁突颈骨折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下颌后进路能充分暴露髁突颈,有利于进行髁突复位及坚强固定手术,19例髁突颈骨折患者采用该进路获得良好的开口度及咬牙合关系。结论下颌后进路是治疗髁突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后小切口及肿胀分离技术在髁突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小切口,术区皮下行肿胀液注射后紧贴皮下分离至咬肌表面,平行于面神经的方向钝性分离咬肌纤维,显露骨折部位,直视下行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随访,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无面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切口瘢痕隐蔽。结论:下颌后小切口结合皮下肿胀分离技术处理髁突低位骨折具有安全、便捷、美观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手术与保守治疗对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9例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手法复位,观察组(25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组分别于治疗后4周及6个月复查,对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面型、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5个项目恢复达标情况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均能准时复诊。治疗后4周复查:观察组开口度、咬合关系恢复达标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和6个月复查:2组面型恢复达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开口型、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恢复达标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复查:2组开口度、咬合关系等恢复达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复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对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能较准确进行骨折对位,并可尽早行功能训练,有助于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的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7.
髁状突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髁状突骨折的不同临床表现分别选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并比较两种疗法的效果,为适应证合理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总结1996年7月~2003年7月间收治的81例(98侧)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情况,根据骨折的部位,移位的方向、程度,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意愿选择治疗方法,28例(33侧)保守治疗,53例率为81.3%,手术治疗效果总体优良率为92.6%。结论:两种疗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应严格适应证选择,才能扬利去弊提高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68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腮腺后下极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1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腮腺后下极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颞下颌关节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10例(11侧)患者应用人工髁突假体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手术。男7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0岁。左侧7侧,右侧4侧。下颌骨肿瘤7例,病程9~24个月,平均15个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3例,其中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分别为2、3、2 d;骨折按照Neff等的分类法:M型及A型1例,M型及B型1例,余1例一侧为M型,一侧为髁突下骨折。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面部对称,咬关系良好;张口度22~38 mm,平均30 mm。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及疼痛,肿瘤无复发。一侧人工髁突假体就位角度稍差,其余人工髁突假体位置良好,与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关系正常,能正常饮食。结论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肿瘤术后颞下颌关节重建,效果良好;应用于髁突囊内骨折的治疗,其临床效果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52例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52例(67侧)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的病例,根据手术和保守治疗的适应证,分手术治疗组(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和保守治疗组(手法复位+牙弓夹板固定+颌间弹性牵引),根据治疗后咬合关系、面型、最大开口度和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6~36个月随访,手术治疗后平均最大开口度38mm,95%咬合关系良好,无明显的面型改变。保守治疗后平均最大开口度为33mm,83.3%咬合关系良好,口腔卫生相对较差。通过t检验,P0.05,两组治疗效果在最大开口度、面型、平均牵引时间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在无严格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