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02-09/2004-06在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超短波治疗,10min/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部肌力增强训练,从被动训练到助动及主动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包括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及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共计30分。健患侧表情肌运动一致计3分;面部表情肌无任何自主运动计0分。27-30分为优,21-26分为良,21分以下为中,治疗前后分值相同者为差)进行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保持为21和23例,无脱落。治疗组在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评分[(22.11&;#177;2.31,25.78&;#177;2、96);(18.23&;#177;2.78,21.73&;#177;3.02),(t=2.209,2.249,P〈0.05)],且治疗组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第1疗程后(t=2.626,P〈0.01)。结论 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能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神经的运动功能,较单一超短波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维快速牵引与腰椎持续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组105例,采用三维快速牵引法治疗,1次/周;对照组105例,采用腰椎持续牵引法治疗,30分钟/次,5次/周;两组均同时配合针灸、超短波及推拿疗法,30分钟/次,5次/周。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随访2年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组有效率分别为91.43%,79.05%,两年复发率分别为21.88%,41.5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维快速牵引加针灸、超短波及推拿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且能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其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4只和假手术组12只。实验组术后对其坐骨神经钳夹伤处进行超短波辐射。对照组术后进行无效辐射。假手术组仅暴露单侧坐骨神经。三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末采用电生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MCV及其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及吸光度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未测出,术后2周起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可测出,且超短波治疗组大鼠术后2、4、6周其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短波治疗组大鼠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平均积分吸光度值(IOD)在术后各同一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能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MCV的恢复,增加其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中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的修复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米雄  郑杰  裴君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5):93-95,F0003
目的:通过电生理和组织学方面观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大鼠坐骨神经卡压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2在浙江中医学院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择雄性SD大鼠64只,手术制造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造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32只,造模后自由活动;术后2周运动组16只,术后第2周末开始游泳,1次/d,第1天10min,逐日增加3min,第3周末30min/d,第4周30min/d;术后4周运动组16只,在术后4周末开始游泳,共游泳2周,方法同术后2周游泳组。②3组术后每周测1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以0为正常值,-100为神经完全断离指标。③模型组在术后2,4,6,8周末,术后2周运动组在术后4,8周末,术后4周运动组在术后6,8周末分别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④取卡压神经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纳入动物6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第4~8周,术后2周运动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高于模型组、术后4周运动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显著(以第8周为例,模型组、术后2周运动组、术后4周运动组分别为-19.96&;#177;1.75,-16.06&;#177;2.21,-23.73&;#177;3.10,P〈0.05)。②术后第8周时,术后2周运动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模型组增快、术后4周运动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模型组减慢,差异显著[模型组、术后2周运动组、术后4周运动组分别为(36.74&;#177;2.36),(38.66&;#177;2.56),(32.46&;#177;2.94)m/s,P〈0.05]。③光镜下卡压神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第4周髓鞘变形较多,凸向轴索呈花边形,轴索偏移,髓鞘上可见空泡,个别髓鞘套叠或增厚;术后2周运动组第4周髓鞘变形,大小不一,变薄.分层;术后4周运动组第6周:髓鞘变形增厚,套叠呈双杯状,髓鞘一端增厚,呈戒指状,轴索偏移。④透射电镜下卡压神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第4周髓鞘变形较多,凸向轴索呈花边形,致轴索偏移,髓鞘上可见条形致密线,个别髓鞘套叠或增厚;轴浆均匀,但个别轴索内见小空泡或致密颗粒;许旺细胞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发达;术后2周运动组第8周髓鞘套叠较多,变薄,板层松散,内凸向轴索;术后4周运动组第6周:髓鞘变形、增厚、套叠,板层松散,轴索与髓鞘基底膜分离、偏移,许旺细胞核染色质边聚,核缘内陷,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化。 结论:神经卡压早期中等量主动运动可延缓神经卡压的病理变化.改善卡压神经的功能,而中后期运动则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较为有效的药物疗法。方法:选择2002—05/2005-03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7例,均同意接受分组治疗。按应用的不同药物疗法分为3组,双氯芬酸钠组43例,透明质酸钠组45例,混合用药组39例。①双氯芬酸钠组单独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双氯芬酸钠75mg,1次/d,共4周。②透明质酸钠组在患者关节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钠2mL,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前3天加服双氯芬酸钠75mg,1次/d,共4周。③混合用药组在患者关节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钠2mL,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前3天服用双氯芬酸钠75mg,1次/d,同时加服硫酸氨基葡萄糖2粒,3次/d,共4周。各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和12周进行膝关节综合评分(36-0),包括静息痛、运动痛、关节压痛、肿胀、活动度、行走能力6项,分数越高症状越轻。结果:纳入患者127例,分为3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和12周的膝关节综合评分比较:双氯芬酸钠组患者用药后2周膝关节综合评分最高为23.14&;#177;2.33,随后4,8,12周评分有所下降,至12周膝关节综合评分降至9.90&;#177;2.62。透明质酸钠组患者用药后2周膝关节综合评分达到24.16&;#177;2.76,用药后4周最高为30.10&;#177;2.49,12周降至22.90&;#177;3.10。混合用药组患者用药后2周膝关节综合评分已达到25.13&;#177;3.47,4周达31.03&;#177;2.25,8周和12周膝关节综合评分一直保持在高水平30.84&;#177;2.33和30.04&;#177;2.18。混合用药组患者用药后4,8,12周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双氯芬酸钠组和透明质酸钠组(P〈0.05-0.01)。②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双氯芬酸钠组治疗过程中8例患者出现明显胃肠反应,透明质酸钠组和混合用药组无明显胃肠反应。结论:双氯芬酸钠、透明质酸钠和硫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获得近期及远期的满意疗效,是较为理想的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小剂量超短波对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患侧L4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来观察小剂量超短波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4),对照组(n=16)及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cm 缺损,实验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7min/天,1次/天,直至取材,后两组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时检测患侧L4脊髓内BDNF及CGRP蛋白表达,术后第12周时行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及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①对照组术后第2周时患侧L4脊髓内BDNF表达已开始增高,第4周时达高峰,第8周后逐渐降低,第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只有在第8周时BDN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对照组患侧L4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与BDNF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时缩短,胫前肌湿重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超短波可以促进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髓鞘及轴索的再生,此作用可能与小剂量超短波上调患侧脊髓内CGRP蛋白的表达,延长BDNF表达的高峰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模拟生理波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7在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进行。将160只SD成年雄性大鼠制成坐骨神经移植的模型,单纯随机分为4组(n=40):④对照组:不干预。②甲钴胺组:腹腔注射甲钴胺125μg(商品名弥可保,沈阳卫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1101),1次/d,持续2~20周。(函电刺激组:给予持续时间1.2~1.5ms的模拟生理波型波,频率为1Hz,1次/d,15min/次,治疗2~20周。(够甲钴胺+电刺激组:同时给予甲钴胺和模拟生理波电刺激,剂量和方法同上。于术后2,4,8,16,20周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湿质量等指标。结果:1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2周,对照组为-99.30&;#177;8.34,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0.01),甲钴胺组低于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90.08&;#177;2.72,-81.96&;#177;3.64,-81.96&;#177;2.94,P〈0.05);术后4,8,16,20周,对照组明显低于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P〈0.01),甲钴胺组仍低于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P〈0.05),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各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神经传导速度:术后2,4,8,16,20周,对照组低于甲钴胺组,甲钴胺组低于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P〈0.05),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各期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术后2周,对照组和甲钴胺组低于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0.66&;#177;0.15),(0.70&;#177;0.13),(1.11&;#177;0.26),(1.12&;#177;0.14)g,P〈0.01];术后4,8,16,20周,对照组低于其他3组(P〈0.05,0.01),甲钴胺组低于电刺激组和甲钴胺+电刺激组(P〈0.05),后2组之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模拟生理波电刺激能加速神经的修复再生,效果优于甲钴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改善脑梗死后眩晕的临床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脑梗死后眩晕的患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39例。2组患除给予抗眩晕、扩血管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外,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20μ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2组患均治疗15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仅1(1/23)例无效,对照组12(12/39)例无效。结论:前列地尔改善脑梗死后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药“健脾和胃,理气化积”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 ①选择2004—09/2005—09河南商丘医专附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中药治疗组,中西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每组43例。均对于预方案知情同意。②中药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和胃,理气化积”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苠30岛党参15g,砂仁12g,炒白术12g,陈皮12g,枳壳12g,茯苓12g,甘草6g,焦三仙各12只。该中药由本院中药房提供:1剂/d,水煎2次,取汁600mL,分3次饭前1h温服,7d为1个疗程。⑧中西药治疗组:给予上述中药,剂量、用法、疗程同上。西药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民,均20mg/次,3次/d;多潘立酮10mg/次,3次/d。多酶片,3片/次,3次/d。7d为1个疗程。④西药治疗组:给予上述西药,剂量、用法、疗程同上。各组均干预14d。⑤治疗前及治疗14d后进行胃部B超检查,计算半排空时间;采用多遭胃肠电生理仪进行检测,记录指标为主频、慢波频率。⑥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9例均进人结果分析.①中药治疗组和中西药治疗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振幅、频率和运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t=3.21~17.71,P〈0.05),西药治疗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近(P〉0.05)。②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和中西药治疗组胃电图的主频、慢波频率明显快于治疗前(t=24.03-48.15,P〈0.01),西药治疗组胃电图的主频、慢波频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中药“健脾和胃,理气化积”汤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长期和短期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患者生活质量系数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2002-04/2005-0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改良长期疗法组和短期疗法组,每组30例。改良长期疗法组第1个疗程为8周,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1次/周,共8次;第2个疗程为16周,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每2周1次,共8次;第3个疗程6个月,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1次/月,共6次;第4个疗程为1年,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每3个月1次,4次至电切术后2年。短期疗法组疗程为8周,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1次/周,共8次。①评价生活质量用自制生活质量量表,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泌尿系统排泄、家庭和同事的理解、对癌症的认知、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情节10部分。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每个等级标注为1~5分不等,满分50分。②疼痛使用目测类比评分,以10cm垂直线性描述疼痛程度,以患者的感受为标准自己讲述所处疼痛程度并标记分数。分为10个等级,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③体质量评价通过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患者治疗后体质量较治疗前增加或减少&;gt;3kg为体质量增加或减少;体质量增加或减少≤3kg的患者为体质量稳定。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术后1年进入结果分析57例,改良长期疗法组28例,短期疗法组29例,术后2年进入结果分析56例,改良长期疗法组27例,短期疗法组29例。①生活质量因子评分:治疗后1和2年改良长期疗法组和短期疗法组疼痛、体质量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无差异(P&;gt;0.05)。②患者复发率分析:术后1年改良长期疗法组复发与短期疗法组无显著差异[1例(4%,1/57),2例(7%,2/57),X^2=0.316,P&;gt;0.05)];术后2年改良长期疗法组复发患者少于短期疗法组[2例(7%,2/56),9例(34%,9/56),X^2=4.945,P&;lt;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采用改良的方法长期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肿瘤复发率低于短期应用组,生活质量系数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恢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暴露硬脊膜后,不予打击,直接缝合;对照组,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不给予任何治疗;超短波组,在SCI后第2天开始给予受损部位小剂量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7min,治疗至取材前。于造模后第2天,1周、2周、3周、4周采用BBB评分评定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BDNF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BBB评分显示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脊髓损伤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逐渐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超短波组自术后1周起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周起,对照组、超短波组的VEGF、BDNF阳性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01),2周时两组的VEGF、BDNF表达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超短波组高峰持续时间均延长。4个时间点超短波组的VE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P0.05,P0.01,P0.001);1周、4周超短波组的BDN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超短波治疗可以增加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延长BDNF蛋白高峰持续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经皮神经电刺激并超短波治疗偏瘫肩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红  王少军  徐璐洁 《中国康复》2005,20(5):302-302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并超短波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72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电刺激组36例,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并超短波治疗;超短波组36例,接受单纯超短波治疗。结果:治疗20 d后,电刺激组肩痛程度明显减低,上肢运动功能达〉4级由27.7%提高到66.6%,有效率明显优于超短波组(P〈0.01)。结论:TENS并超短波治疗能显著提高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治疗仪加神经促通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2—03/2004—12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治疗单的序号分为促通仪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30min/次,1次/d);促通仪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最大治疗电流19.5mA,治疗频率调整选择(1~1000Hz)自动治疗选择(3~100Hz),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正负电极的放置部位,首先是脊髓通电治疗时间为15min,然后分别给予上下肢通电治疗各15min,共45min。以上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评估方法评定患肩关节活动评分和疼痛评分;同时应用Fud—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60例患者均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肩关节活动评分:治疗后促通仪组30例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0比116分,P〈0.01)。②Fugl-Meyer肩关节疼痛评分:治疗后促通仪组30例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2比78分,P〈0.001)。③上肢Fud—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促通仪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x^2=11.12,P〈0.005)。结论:神经促通技术合并神经肌电促通治疗仪治疗能显著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音频导陈醋加超短波治疗隆乳术后纤维囊挛缩的疗效。方法 将30例隆乳术后纤维囊挛缩患者随机按3: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音频导陈醋加超短波治疗和单纯应用超短波治疗。治疗2疗程后评定效果。结论 音频导陈醋加超短波治疗隆乳术后纤维囊挛缩效果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运动功能、神经传导速度(MCV)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选取60只,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0只,另12只仅暴露单侧坐骨神经,不钳夹为假手术组。术后实验组对其坐骨神经钳夹伤处行超短波辐射,每天7 min;对照组行无效辐射;假手术组不作处理。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末时检测坐骨神经运动功能、MCV及损伤神经中VE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MFS)达2分和1分所需要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2、4、6周,实验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4、6周,实验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中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0.01)。结论:超短波能缩短神经修复的时程,增加其损伤神经中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肩周炎150例,年龄40~72岁,病程1~5年,Ⅰ组“音频电”组,采用上海电子器材厂产YL—3型音频电疗机,频率2000Hz,电极10×8cm,患肩前后对置,电流强度以耐受为限,一般25~30mA,治疗中可逐渐增大剂量,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2次为一疗程,Ⅱ组超短波组,采用上海产80型超短波,波长7.34m,频率40.68MHz,电极20×18cm,前后对置,间隙1~2cm,温热量,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12次为一疗程。Ⅲ组“音频电”加超短波,治疗方法同Ⅰ、Ⅱ  相似文献   

17.
神经妥乐平对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波  刘青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38-4838
对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有慢性疼痛(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应用神经妥乐平治疗慢性疼痛,口服2片/次,2次/d,6周为1个疗程。接受神经妥乐平治疗后疼痛积分在治疗2周后即有明显降低,随疗程的延长,至治疗6周时疼痛积分继续下降。接受2周和4周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显效率为25%和40%,完成6周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神经妥乐平对缓解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叶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194-19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高压氧干预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及对1年后智能发育商的变化。方法:选择2002-01/2004-03收治于廉江市人民医院儿科窒息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药物组40例和高压氧早期干预组40例。常规药物组严格按照儿科治疗手册中常规3项支持疗法和3项对症处理进行早期治疗,高压氧早期干预组同时早期给予高压氧1治疗。高压氧舱为上海701所研制的SHC-1800小型氧舱,给予一级吸氧,治疗压力为0.08MPa,升压30min,减压30min,稳压40min,中间休息1次,合计100min,1次/d,10~14d为1个疗程,可治疗2~3个疗程。采用中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对所有患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各测定1次行为神经评分(满分为40分,&;lt;35分为异常)。随访1年,采用Gesell初评方法测试其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言语能等4个能区的智能发育商。结果:80例患儿均完全接受了1个疗程的治疗,高压氧早期干预组中有6例继续进行2~3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治疗后随访1年,各有2例失访,随访率为95%。①治疗前后两组行为神经评分≥35的例数比较:高压氧早期干预组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17,18例),治疗后(35,27例),X^2=4.59,P&;lt;0.05];治疗后行为神经评分高于常规药物组(38.6&;#177;2.4,33.8&;#177;2_4,P&;lt;0.01)。②随访1年后智能发育商得分:高压氧早期干预组治疗后动作能评分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106.7&;#177;10.2,89.7&;#177;11.2,P&;lt;0.01);应物能明显提高(102.3&;#177;12.06,87.7&;#177;12.2,P&;lt;0.01);应人能明显提高(105.7&;#177;11.5,90.3&;#177;11.5,P&;lt;0.05);言语能提高(99.7&;#177;12.0.94.4&;#177;10.2,P&;lt;0.05)。结论:高压氧早期干预治疗能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行为神经评分及1年后智能发育商。高压氧可提高血氧分压、加大氧弥散半径、改善组织有氧代谢及组织微循环,有利于脑组织的存活和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可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22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同时采用超短波、红外线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 in,12次为1个疗程,并联合药物治疗(DXM10~15 mg/d×7 d,同时予V itB1100 mg/d,V itB12500 mg/d肌肉注射14 d)。结果第1疗程、第2疗程、第3疗程、第4疗程结束时,痊愈人数分别为58人(25%)、196人(86%)、224人(98%)和226人(99%);疗程延长,痊愈率越高。(P<0.01)。结论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0.
自体成肌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体成肌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完成。①成年Wistar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②切除大鼠右坐骨神经6mm,断端分别套入硅胶管,使神经两断端在硅胶管内相距13mm。③成肌细胞组:快速分离骨骼肌成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增殖,按1&;#215;10^9 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④术后4,8,12周进行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神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平均达98.01%。②大体观察: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可见再生神经。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的神经干细,成肌细胞组略粗于细胞外魑质凝胶组:生理盐水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③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8,12周,成肌细胞组显著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8周:-71.788&;#177;3.569,-76.986&;#177;2.266;12周:-61.847&;#177;2.914.-69.527&;#177;1.765;P均〈0.01)。④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⑤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成肌细胞组明显好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⑥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成肌细胞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⑦透射电镜观察: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⑧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在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等指标上成肌细胞组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 结论:自体成肌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