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准确性。方法对象为45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后行大动脉调转术(ASD)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均对左心功能、大动脉及合并畸形进行评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45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29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3例,单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单纯合并房间隔缺损8例,单纯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16例(单纯伴室间隔缺损5例,单纯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单纯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5例,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1例)。与手术结果比较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转位准确率为97.8%;合并畸形诊断准确率为91.1%。45例中冠状动脉发育正常41例;冠状动脉畸形4例,其中2支冠状动脉起源右冠状窦2例,1例因声窗差未能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发育细小走形于主动脉后壁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比较准确的诊断大动脉转位及心内合并畸形,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魏东  周启宇 《天津医药》1998,26(10):632-633
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我们在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对2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进行同期根治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方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1~20岁,平均6岁。其中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2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为了提高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总结103例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7月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03例,其中2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6个月~27岁,平均年龄(9.5±1.2)岁,合并房间隔缺损1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55例.结果 103例患者中死亡3例.肺炎、肺不张7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血红蛋白尿5例,切口感染1例,经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掌握好适应症,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一期手术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7年6月我科治疗的2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灌注肺,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无死亡病例,无遗留动脉导管未闭病例。结论术前检查完善,术中心内外探查确切,可避免动脉导管未闭漏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可早期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结扎或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同时矫治心内畸形疗效满意,浅低温不停跳下手术能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出生的730例疑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诊断仪对其进行胸部多切面扫查,对其超声心动图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30例受检新生儿中,卵圆孔未闭273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05例,卵圆孔未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5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6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1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卵圆孔未闭6例,肺动脉狭窄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肺动脉吊带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永存动脉干1例,双主动脉弓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应用优势众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缩窄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的5%~10%,主要合并的畸形有室间隔缺损及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1],在致死性先心病中检出率仅次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居第2位[2].目前认为,除非其合并畸形是限制性、有自发闭合的可能之外,均需要一期手术根治[3].本科收治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巨大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现将手术经过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缩窄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的5%~10%,主要合并的畸形有室间隔缺损及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1],在致死性先心病中检出率仅次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居第2位[2].目前认为,除非其合并畸形是限制性、有自发闭合的可能之外,均需要一期手术根治[3].本科收治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巨大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现将手术经过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例因动脉导管未闭所致者较多见,发生机会仅次于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手术死亡率低,效果好。但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诊断复杂,手术困难,危险性大,常因术中大出血(尤以切断缝合的手术方法更为多见),及心力衰竭致死。故对动脉导管未闭,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仝国林 《中国医药》2008,3(8):505-506
目的探讨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右心室双腔心2例,房间隔缺损2例,均同时矫正。结果全组27例痊愈,1例死于术后并发低心输出血量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随访3个月-2.5年,患儿症状明显减轻,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彻底矫正畸形、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管理可使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6%。1994年10月至2000年6月,我们手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0例.现就该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和时机等问题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12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VSD病人可能合并PDA的诊断依据,并就手术方法和手术期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介入封堵治疗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观察封堵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选择各种缺损性先心病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 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左室右房通道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观察各种缺损类型、大小、形态,术中封堵器的释放监测,术后观察封堵术疗效。结果房间隔缺损 8.0-18.0mm,平均约12.8mm;室间隔缺损2.5-8.0mm,平均约4.6mm;动脉导管未闭3.0-7.0mm,平均约 3.5mm;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口约2.7mm,室间隔缺损口距主动脉的距离>2.0mm;各种缺损选择的封堵器号, 房间隔缺损6.0-30.0mm;室间隔缺损4.0-12.0mm;动脉导管未闭4.0mm;三者平均11.2mm。室间隔缺损口距瓣膜距离过小者应用偏心型封堵器。30例封堵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封堵后出现少量返流,均为室缺。1个月后1例呈微量残余分流,1例残存分流消失。术中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多以早博及传导阻滞出现,术后逐渐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观测各种缺损性先心病的缺损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的结构关系,用以指导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释放观测,评价封堵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36例先心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采取左腋下小切口,经胸膜外入路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结果本组36例患儿手术后均痊愈出院,术后心脏连续性杂音消失,心脏彩色多普勒未见分流。2例术中胸膜破裂予以修补,6例术后胸部透视有左胸膜反应,随访2~3周后消失。结论左腋下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对患儿创伤很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心间隔缺损并双向分流患儿的围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成活率。方法 随机选择 32例拟行手术治疗的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 4个月~ 12岁 ,平均 4 3岁 ,体重 4 5~ 2 7kg ,平均 9 6kg,≤2岁者 18例 ,>2岁者 14例 ;单纯室间隔缺损 16例 ,室间隔 +房间隔缺损 5例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3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1例。术前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 ,控制肺动脉压达满意水平 10~ 15d ,术后坚持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 ,以维持适宜的血气指标在满意的水平。结果 本组 32例 ,治愈 2 9例 ,术后并发肺高压危象 9例 ,右心功能衰竭 3例 ,频发室性早搏 3例 ,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4例 ,共死亡 3例。结论 对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者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壁广泛坏死性筋膜炎的综合治疗措施和修复方法。方法对2009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5例严重腹壁坏死性筋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引起,1例为会阴部Fournier坏疽引起。结果 1例腹腔镜胆道手术后因腹腔脓肿并发脓毒性休克死亡;4例治愈,其中3例使用了腹腔冲洗加持续负压吸引治疗(VSD)技术;4例均采用局部皮瓣加自体网状中厚皮移植术和腹壁创面VSD技术成功修复。结论腹壁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腹壁软组织缺损,经过持续冲洗VSD后,采用局部皮瓣加大张网状皮覆盖可达到良好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68例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94例,房间隔缺损(ASD)123例,室间隔缺损(VSD)14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PDA ASD)3例。均在X线指引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按Amplatzer方法经导管置入封堵器。结果全组成功率95.4%,术后即刻及随访观察均无残余分流,达到完全封堵治疗目的;无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是一种操作较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及安全性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影  都鹏飞 《安徽医药》2018,39(9):1075-1078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联合皮瓣治疗骶尾部压疮的适应证、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13年11月,应用VSD联合皮瓣修复136例骶尾部压疮(VSD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单纯皮瓣修复的100例(非VSD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修复术前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应用皮瓣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皮瓣修复术后VSD组2例、非VSD组12例皮瓣远端出现皮缘部分坏死,清创植皮或直接缝合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结论 VSD联合皮瓣修复对及时控制骶尾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改善创面血运、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及早闭合创面、促进愈合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