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31 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常发生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后 ,其中 2 5%~ 30 %的患者入院前就已死亡。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或造成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的原因有 3个 ,即首次出血、再次出血及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脑的血液供应 大脑每分钟接受约 750ml血液 ,主要供应血管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两者各自形成脑的前后循环。它们在颅内形成的主要脑血管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前循环和后循环在功能上各自独立 ,但通过颅底 Willis环相互交通。脑动脉瘤主要发生在 Willis环的分叉部。动脉瘤的病理生理 动脉瘤的发生曾被认为是先天的 …  相似文献   

2.
脑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据统计约80%脑动脉瘤分布于颅底动脉环前半部,即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起始段,脑血管造影至今仍是确诊脑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常规采用正侧位投照体位,其中摄正位片时,患者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台面,球管向足侧倾斜12~15°投照。此位置虽可清晰显示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的形态走行,但造成前交通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与副大脑中动脉(如果存在)分叉部的重叠,而易引起该部位小动脉瘤的漏诊。现向同道推荐一种上述部位的展开投照体位。…  相似文献   

3.
<正>据报道[1]颅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85%。改良翼点入路作为处理颅内动脉瘤的经典入路,适用于处理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等,以及位于上述部位的多发性动脉瘤[2]。眶上外侧入路作为一种简捷、快速、微创的手术入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29例患者行手术夹闭前循环动  相似文献   

4.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19):1660-1662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处理原则。方法分析我院39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栓塞结果。31例是出血的责任动脉瘤,8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16个,后交通动脉11个,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3例,小脑后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1.8~3.0mm,平均直径2.5mm,窄颈动脉瘤33个,宽颈6个。结果 39例患者中35例成功行血管内栓塞,2例单纯支架植入,2例未破裂动脉瘤未能栓塞。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栓塞较困难,应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白玉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16-47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油田总医院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MS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结果发现45例患者中共34例颅内动脉瘤,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其中颅内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6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MSCTA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MS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护理干预在1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样改变及血液动力学异常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一般来说脑血管痉挛(CVS)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颅内动脉瘤6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1岁。按动脉瘤部位分类:颈内-后交通动脉41例,颈内动脉虹吸部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合并对侧颈内-后交通动脉3例,眼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10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椎动脉分叉部1例。全脑血管造影除0级2例外,均见颅内动脉瘤载流动脉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CVS)。1.2方法67例共70枚动脉瘤,末次破裂出血2周内手术34枚,3周后手术36枚,其中68枚行显微镜下直视夹闭术,1枚因复发巨大眼动脉瘤(直径3.2…  相似文献   

8.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动脉瘤约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0%,40%的MCA动脉瘤破裂后发生颅内血肿,一旦发生颅内血肿,病残率高达80%,对于Hunt—Hess评分Ⅳ到Ⅴ级的患者若不及时收入治疗,病死率几乎为1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方法:将2017-04至2018-06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检查,将64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作为探究组,DSA的检查结果为参照组,以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结果:①DSA显示,96例患者总计100个动脉瘤,探究组显示,96例患者总计动脉瘤97个,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4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 DSA即参照组显示,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0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②探究组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如长轴、短轴、宽度等都与参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区别(P 0. 05);③探究组对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误诊率等都与参照组没有差异(P 0. 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方面,准确度高,对于瘤体定位明确,显示清晰,能达到与DSA相似的诊断价值,推荐临床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中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样改变及血液动力学异常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1-2].颅内动脉瘤的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3].  相似文献   

11.
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2例颅内动脉瘤病例术前的3DTOFMRA表现。结果:3DTOFMRA发现42例颅内动脉瘤大部分发生于颅底动脉环,其中前交通动脉18例,左后交通动脉8例,右后交通动脉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2例,颈内动脉眼段6例(7个),基底动脉2例,最大瘤体直径达26 mm,最小瘤体直径3 mm。16例经DSA检查,其中2例显示欠清晰。42例颅内动脉瘤经手术治疗,3DTOFMRA表现与手术所见相似,3DTOFMRA对42例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3DTOF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都位于脑底的脑池中,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方被发现。动脉瘤破裂后易发生再出血,其结果更为危险。有作者统计1633例非手术治疗的SAH患者中,第一次出血后死亡率为12%,  相似文献   

13.
烟雾病(Moyamoya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双侧和单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脑底出现异常血管扩张网所致的慢性脑血管疾病;扩张的血管在血管造影时的形态如吸烟吐出的烟雾,故日本人形象地称之为烟雾病;临床症状为出血型和缺血型[1]。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占烟雾病的8%。我科于2011年3月收治1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双侧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全麻下行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颞肌贴敷术,经过术前、术后的密切观察、治疗与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的大小等于或超过2&#183;5 cm者称巨大动脉瘤,其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5%(3%~13%),女性多于男性。巨大动脉瘤以颈内动脉最多见,其次为大脑中动脉,巨大大脑中动脉瘤占大脑中动脉瘤的13%。巨大动脉瘤多发生在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其末端分叉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部,基底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连接部[1]。颅内巨大动脉瘤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常以占位效应为首发症状。②瘤腔内常有血栓形成,血栓易脱宽颈动脉瘤(此处无重要的穿支动脉存在)[14]。近十年来带膜支架作为外科血管重建技术的有效替代手段异军突起,它能够在血循环中屏蔽动脉瘤并重建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巨大、宽颈或梭形动脉瘤的理想选择。Saatci等[15]报道应用带膜支架治疗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吕明等[16]报道应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8例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为宽颈动脉瘤,他们均获得了良好的短期随访效果。落而造成远端部位栓塞以致缺血,脑血管造影亦有可能显示不出动脉瘤的真实形态,甚该技术不仅解决了动脉瘤占位效应的问题,而且与裸支架结合弹簧圈囊内栓塞技术相比至不显影,呈假阴性。因此对临床怀疑动脉瘤但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要进一步行CT、MRI检查;对于脑CT扫描...  相似文献   

15.
双动脉瘤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一种,大量文献显示在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中有两个动脉瘤者占2/3-3/4,其中一侧于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加上一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比例不足7%,双动脉瘤者分次破裂出血的病例更为少见,现将此病例之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4-05/2007-07对2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行3D—CTA检查。结果:28例患者发现30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交通动脉瘤12个,大脑中动脉瘤6个,大脑后交通动脉瘤10个,基底动脉瘤2个。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手术是神经外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由于在手术技术 ,神经麻醉和监测技术上的进展 ,围术期病死率已有所下降[1]。现对在本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作者收集了2000年1月~2001年12月在本院确诊并行动脉瘤夹闭术的病人32例。其中男14例 ,女18例。年龄28~79岁。动脉瘤分别起源于前交通动脉12例 ,大脑前动脉7例 ,大脑中动脉3例 ,基底动脉3例及后交通动脉4例 ,其它部位3例。根据Hunt/Hess法对病人神经分级为 :I级4例 ;II级15例 ;III级11例和IV级2例。1.2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前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30%左右.是颅内动脉瘤中较难处理的一类动脉瘤,前交通动脉(ACoA)复合体具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复杂,解剖学变异大,位于大脑半球深部,穿支动脉丰富。损伤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姜文 《当代护士》2005,(11):7-8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犤1犦。动脉瘤夹闭术是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即可以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以防止发生再次破裂;又可以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以保证其灌注区得到血液供应,防止发生脑缺血。近年来随着动脉瘤夹的改进和显微技术的发展,动脉瘤夹闭显微手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犤2犦,它具有创伤少,暴露良好,对邻近组织损伤少等优点,大大降低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15例单发颅内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共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2~67岁,平均50.2岁。15例患者术前均行血管造影作出动脉瘤诊断。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8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者1例,出血次数1~3次,出血后H unt和H ess分级I级者4例,Ⅱ级者4例,Ⅲ级者3例。存在有颅内神经功能障碍者7例,1例因视力下降头颅C T检查有中度脑积水。全新15例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无手术死亡。术后7~10天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