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2年1月至 2002年1月原发性胃癌经腹切除术中切端癌残留的比例及有关因素。结果:442例原发胃癌经腹切除的病例中,标本切端癌残留率为12.9%。近切端癌残留18例(4.1%),远切端癌残留28例(6.3%),远近切端均有癌残留11例(2.5%)。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10.1%,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为27.0%,二者差异显著(P<0.05)。弥漫浸润型者、分化程度较低及浸润较深者、肿块较大者、胃周转移的淋巴结数较多者切端癌残留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姑息手术、癌肿侵犯胃周组织、弥漫浸润型进展期胃癌、分化程度低、癌肿直径>5cm、或胃周转移淋巴结数≥5个者, 易发生切端癌残留。  相似文献   

2.
分析54例胃切除标本断端癌细胞残留情况。认为降低术后断端阳性率可采取在施行胃贲门癌的近侧根治性切除或全胃切除时,食管切缘距肿瘤的距离≥5cm;暴露不充分时,可选择胸腹联合切口;十二指肠切除的范围要足够,还需考虑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胃癌切除术应规范。  相似文献   

3.
分析54例胃癌切除标本断端癌细胞残留(断端阳性)情况。认为降低术后断端阳性率可采取在施行胃贲门癌的近侧根治性切除或全胃切除时,食管切缘距肿瘤的距离≥5cm;暴露不充分时,可选择胸腹联合切口;十二指肠切除的范围要足够;还需考虑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胃癌切除术应规范。  相似文献   

4.
胃癌根治术中断端癌残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4年我们共收治胃癌205例,177例行切除术,其中96例按根治手术方式进行,81例行姑息切除。全部切除标本的远近两端均经病理检查,共27例断端有癌残留,占切除病例的15.3%(27/177)。81例姑息切除术中20例断端有癌残留,占  相似文献   

5.
胃癌细胞上调FasL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癌FasL蛋白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50例手术切除的胃腺癌组织中FasL蛋白进行观察,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其中40例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的凋亡进行原位观察,结果:50例胃腺癌组织均表达FasL蛋白,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的45%(P<0.01),胃腺癌组织78%中,强表达,正常胃粘膜均为弱表达,随着胃癌细胞FasL表达水平的增加,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癌细胞的凋亡水平与其FasL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胃腺癌细胞可能通过上调表达FasL,间接地使胃癌细胞的凋亡下调而保护了自己,这可能是胃癌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残胃癌和残胃复发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2月~1995年10月间共行胃癌手术1903例,其中残胃癌手术34例,残胃复发癌手术19例,分别占同期胃癌手术的1.787%(34/1903)和0.998%(19/1903)。两种特殊胃癌的手术方式:根治性残胃全切除术(R2式)35例,左上腹内脏联合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8例,剖腹探查9例。35例残胃全切除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7.1,34.7,23.6%。故认为胃部分切除术后应定期行胃气钡双重造形或胃镜检查,一经确诊为残胃癌或残胃复发癌,力争行根治性残胃全切除术,并辅以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梁伟  英卫东 《安徽医学》2000,21(4):13-14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与胃癌病理特点的关系,预防切端癌残留的手段。方法:回顾分析1148例胃癌根治术切端癌残留 80例。结果: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 6. 97%。上切端癌残留65例,下切端癌残留13例,上下切端均有癌残留2例。远端胃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3.09 %,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切端残留率为11.2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胃上部癌经胸腹联合手术切端癌残留率为2.27%,而经腹手术切端癌残留率为12.0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切端癌残留与癌肿的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有关。结论:BormannⅢ、Ⅳ型胃癌、癌肿>5cm、分化程度差、癌肿侵及浆膜或浆膜外、TNM分期Ⅲ、Ⅳ期者易发生切端癌残留,特别是胃上部癌经腹手术者。早期胃癌中Ⅱb、Ⅱc型与正常胃粘膜分界不清,易致切端癌残留。  相似文献   

8.
报告TNNⅡ Ⅲ Ⅳ期食管癌291例,切除259例(89.0%),其中根治性168例(64.9%),姑息性切除91例(35.1%),手术死亡9例(3.1%),并发症发生率11.3%,断端癌残留23例,随访230例(81.6%),结果:探查或短路手术32例均6个月死亡。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5%、46.5%、33.9%。病程、断端癌残留,病理类型及病期是影响3年生存率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 2 59例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 2 3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切端癌残留发生率为 8.88% (2 3/2 59) ,其中根治性切除癌残留发生率为 4 .59% (9/1 96) ,姑息性切除癌残留发生率为 2 2 .2 % (1 4 /63) ;姑息性切除癌残留明显高于根治性切除 ,χ2 =1 8.31 4 ,P <0 .0 1 ;上缘残留明显高于下缘残留 ,χ2 =1 0 .1 94,P <0 .0 1。结论 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与切缘距离长度不足、胃癌的病理类型、浸润范围、恶性程度等因素有关。术中切缘可疑癌残留则应行冰冻病检 ,阳性则采取补救切除 ,以减少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日的:初步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12例非癌胃组织和72例胃癌标本中OPN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12例非癌胃组织、30例无淋巴结转移和26例有淋巴结转移及16例有淋巴结转移且伴胃外器官转移的胃癌组织中,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3.3%(13/30)、76.92%(20/26)和87.5%(14/16);(2)淋巴结转移伴有胃外器官转移和仅有淋巴结转移均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OPN的阳性表达率有明显差异,分别为χ^2=8.396,P=0.004;χ^2=6.493,P=0.011。结论:OPN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158例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158例胃癌中,开腹探查9例,手术切除149例(94.3%),其中根治性切除141例,姑息性切除8例;远侧胃切除117例(78.5%),近侧胃切除11例(7.4%),全胃切除21例(14.1%);行消化道重建的149例中,手法吻合24例(16.1%),单吻合器106例(71.1%),双吻合器19例(12.8%)。术后病理早期癌7例(4.4%),进展期胃癌151例(95.6%)。术后死亡1例(0.6%),16例发生术后近期并发症(10.1%)。结论:胃癌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疗效的关键措施,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癌的最有效手段。由于吻合器使用的增多,降低了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手术术后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整理分析2000~2009年本院170例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数据,科学地对切端癌残留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胃癌切除术后切端癌残留率为706%.(1)在切除类型上:虽姑息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人数(3例)低于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人数(9例),但其术后残留率(3000%)明显高于根治性的胃癌切除术癌残留率(563%);(2)在切除范围上:全胃切除切端癌残留率(1667%)比远、近端胃切除术(682%,490%)高(P<005);(3)在临床特点上:BorrmannⅣ型、分化程度为高度恶性、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7的切端癌残留率较高,而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的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均与切端癌残留率无明显关联.结论 姑息性切除、BorrmannⅣ型、分化程度高且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7的胃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切端癌残留率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胃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E的表达情况,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对手术切除22例胃癌标本和9例正常胃粘膜标本的CyclinD1、CyclinE的表达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有不同程度的CyclinD1,CyclinE的异常表达(分别为40.90%和59.09%),且CyclinE的表达在胃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提示胃癌细胞的CyclinD1,CyclinE的异常表达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子事件;CyclinE的检测可望成为临床上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5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胃远端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术28例,毕Ⅱ式吻合术13例,全胃切除14例,肿瘤局部切除1例,分析不同性别、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术后化疗患者术后1、3年的生存率。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全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6%、48.2%,其中Ⅰ、Ⅱ、Ⅲ、Ⅳ期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80.0%,92.3%、69.2%,72.2%、27.8%,50.0%、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手术方式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胃癌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佩任  房殿春  张浩  罗元辉 《重庆医学》2003,32(9):1123-1125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66例胃癌和101例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结果 MTHFRC677T呈多态性,可分为3种类型:677CC、677CT、677TT。胃癌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7CC45.5%、677CT40.9%、677TT13.6%,等位基因频率677C为65.9%,677T为34.1%。对照组中677基因频率分别为:677CC48.5%、677CT42.6%、677TT8.9%,等位基因频率677C为68.8%,677T为31.2%,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以677CC基因型作为参考,胃贲门癌677CT基因型OR为0.21.95%CI(0.03~0.99),677CT TT基因型0R为0.26,95%CI(0.07~0.98);胃体癌677TT基因型0R为3.63,95%CI(1.02~12.72)。结论 重庆地区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是胃贲门癌的保护因素,是胃体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72例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AGC)手术治疗及术中化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进展期胃癌施行根治术及术中化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2 例进展期胃癌,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31-79岁之间,平均46.5岁。D2:28 例;D3:44例,其中行亚全胃切除13例,P型空肠襻代胃Roux-en-Y吻合6例,其中1例死于吻合口瘘,无一切残瘤癌细胞。术后随访59例,随访率81.9%(D2:24例,D3:35例),D2、D3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62.5%,45.8%,85.7%,57.1%,37.1%。结论:进展期胃癌实行规范的根治术航术中应用静脉疗和 腹腔内化疗,可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本组共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53岁。其中食管上段癌2 例,中段12例,下段12例,贲门癌21例。病理诊断:鳞癌26例,腺癌21例。○期1例,Ⅱ期9例,余为Ⅲ、Ⅳ期病例。根治性切除39例,姑息性切除8例,断端残留癌细胞1例(1/47)。中、上段食管癌一律采用右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切口、右前外侧胸部切口及上腹正中切口,经食管裂孔、右胸腔、行右颈部胃底食管(咽)端侧吻合,胃食管吻合13例,胃咽部吻合1例。下段食管癌采用左后外侧开胸切口,经膈行胃底食管端侧吻合,弓上吻合6例,弓下吻合6例。贲门癌采用左胸腹联合切口,全胃切除,结肠后Roux-y食管空肠对端吻合3例,左后外侧开胸切  相似文献   

18.
1980年~1995年收集胃癌手术切除标本311例,发现切端残留癌70例,其中上切端癌残留明显高于下切端癌残留,上切端癌残留以粘膜下浸润为主,下切端癌残留以直接浸润为主,胃癌手术后切除端癌残留与癌体大小,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有关,癌瘤直径大于5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讨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分析自1995年-1998年积水潭医院经胃镜检查及外科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病例71例,所有病例Hp感染的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病理染色法(Warthin-starry)相结合。两种方法均为阳性即定为阳性,成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结果:71例胃癌病人,Hp阳性组平均年龄为68.1岁,阴性组为51例,两组平均年龄的差异有显性(P<0.05)。71例胃癌,Hp阳性28例(40%),Hp阴性43例(60%),按肿瘤生长部位Hp阳性组分别为胃窦19例(67.9%),胃体3例(10.7%)、贲门6例(21.4%);Hp阴性组胃窦,胃体和贲门分别为22例(51.1%)、7例(16.3%)、14例(32.6%),胃窦部位胃癌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贲门部位(P<0.05)。按肿瘤病理分类阳性。阴性组均以腺癌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2例(78.6%);36例(83.7%),差异无显性。分化型胃癌Hp阳性组明显高于低分型胃癌(P<0.05)。Hp阴性组2型之间无显性差异。结论:胃癌病人的Hp的感染率较高,达40%,非贲门癌的(主要是胃窦部位)的分伦型腺癌与Hp感染有较密切的关系,年龄越高的Hp感染病人胃癌发生的危害性越大,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物芯片技术探讨支原体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Zhang J  Wang Y  Shou C  Xu G  Chen X  Wu J  Xie Y  Li J  So S  Jiaf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961-965
目的:探讨支原体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以及胃癌细胞感染支原体后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组织芯片制备体系,制备包含105例胃癌组织、101例胃癌手术切缘正常组织和62例胃良性疾患的组织芯片。以猪鼻支原体特异抗体PD4为一抗,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组织芯片进行染色,判断猪鼻支原体感染的分布情况。借助基因芯片分析人胃癌细胞系MGC803细胞被支原体感染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被测标本中,54.1%(53/98)的胃癌组织存在猪鼻支原体感染。胃癌标本正常切缘组织感染率51.7(45/87)。而胃良性疾患组织感染率仅为15.8%(9/57),与胃癌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感染率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成正比。人胃癌细胞NGC803细胞在感染支原体后,在被检测的48000个基因位点中共有40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改变。部分调亡、细胞粘附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结论:胃癌组织中猪鼻支原体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胃良性疾患组织,提示猪鼻支原体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猪鼻支原体的感染明显影响胃癌细胞的基因表达,提示猪鼻支原体的感染可能会影响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