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影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63-1264
目的:观察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在脑出血患者吸痰中的效果。方法:将47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经口、鼻吸痰,观察组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比较2组患者的吸痰量、痰液性状,吸痰前后30 min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吸出痰量多,痰液黏稠;吸痰后,2组SpO2均高于吸痰前(P0.05~P0.01),但观察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咽通气管能及时有效吸出脑出血患者气道深部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SpO2,是脑出血患者可选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萍  戴灵 《大家健康》2013,(7):61-62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经皮SpO2值及肺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7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值、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吸痰后SpO2值,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经皮SpO2值及肺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7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值、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吸痰后SpO2值,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可调节输液器与普通输液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对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可调节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则采用普通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对比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液剩余量为(16.7±3.2)mL,对照组为(17.2±3.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满意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湿化不足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为(12.2±3.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6±3.5)次,吸痰时、吸痰后2 min、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6±3.3)%、(94.1±2.3)%、(95.7±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3.1)%、(90.2±2.1)%、(92.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6.7%、3.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7%、30.0%、26.7%、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可调节式输液器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应用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湿化效果,同时能够保证稳定、较高的血氧饱和度,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采取不同吸痰深度的应用效果,为ARDS的吸痰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接诊的138例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痰深度的不同分为浅部吸痰组和深部吸痰组,每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和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浅部吸痰组和深部吸痰组患者日平均吸痰次数[(8.38±1.35)次vs(8.26±1.49)次]和吸痰间隔时间[(1.46±0.52)h vs(1.51±0.68)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PaCO2、SaO2和MAP水平均明显改善,且浅部吸痰组PaCO2、SaO2改善水平比深部吸痰组更显著(P<0.05),浅部吸痰组气道峰压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深部吸痰组气道峰压与MAP改善水平较浅部吸痰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部吸痰组患者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4.49%,1.45%,明显低于深部吸痰组的28.99%,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式浅部吸痰技术应用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取得较好疗效,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吸痰效果,还有利于患者血气指标PaCO2、SaO2和MAP的恢复,仅气道峰压单项指标低于深部吸痰组,但其大幅减少了并发症及死亡率的产生,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采用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15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标准吸痰法;对照组采用深度吸痰法。比较2组吸痰后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及吸痰后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心率失常发生的次数。结果2组吸痰后的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和深度吸痰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标准吸痰可降低吸痰导致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损伤。因此,对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的患者优先选取标准吸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浅层吸痰法和深层吸痰法在危重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危重早产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深层吸痰法吸痰,研究组接受浅层吸痰法吸痰。观察两组患儿吸痰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潮气量的变化情况和吸痰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吸痰后心率、呼吸频率、潮气量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吸痰比例[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2例(6.67%),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7例(23.33%)。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早产儿机械通气中选择浅层吸痰法吸痰,可显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降低患儿应激反应,提高吸痰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密闭气道负压吸痰法联合氨溴索肺灌洗在ICU清除气道的吸痰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已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25),观察组采用密闭气道负压吸痰法联合氨溴索肺灌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式吸痰法。观察和记录吸痰量、吸痰前后SpO2、临床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量观察组(30.53±5.41)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56±5.2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痰前后SpO2组内比较观察组吸痰后明显回升(P<0.001),吸痰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95.88±2.54)回升明显优于对照组(91.68±6.35)(P<0.05)。吸痰有效率观察组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40.00%(P<0.001)。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24.00%(6例),对照组44.00%(11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气道负压吸痰法联合氨溴索肺灌洗在ICU清除气道中能充分、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咳痰无力、昏迷等患者,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值得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疫时的有效深度.方法 将慢性阻塞性肺病须行机械通气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 cm)和观察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 cm).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生命体征、痰鸣音改善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吸痰效果如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肺部感染、气道损伤、痰痂堵塞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痰时在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回提2 cm的情况下,可明显改善吸痰效果,改善部分生命体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研究影响。方法:选取收入ICU的84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密闭式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观察组使用改良方法,即在吸痰管插入气道内提前给予负压,直至吸痰结束;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前后2 min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以及两组患者气道损伤、痰液喷溅及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前后2 min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痰液喷溅和VAP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不但可以发挥密闭式吸痰的优点,更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开放式吸痰法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肺不张并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观察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20min患者的呼吸(RR)、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和潮气量(VT)情况。结果与吸痰前1min相比,吸痰后3min的SBP、HR、RR、Ppeak、Pplat均显著增高(<0.05),SpO2显著下降(<0.05);吸痰后20min,RR仍显著增高(<0.05)。结论开放式吸痰法会明显影响肺不张患者的呼吸循环参数及气道压力的稳定性,对患者病情不利。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吸痰引起的继发性损害,加强吸痰前后呼吸循环等参数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张楠  王志强  张岚  孙玫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333-1336
目的 对比密闭气道和改进密闭气道吸痰技术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7例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重症肺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9例和对照组8例。患者均采取按需吸痰的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法,观察组给予试验改进的密闭气道吸痰技术,带管期间每天记录患者的第一次吸痰的情况。检测患者安全性指标:能否耐受,吸痰前及吸痰后的即刻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有无气道黏膜损伤;效果指标:单次吸痰量,24 h吸痰次数及痰液总量,吸痰彻底情况;预后指标:气管插管时间,ICU入住时间。结果 共记录121例次吸痰情况,其中对照组57例次,观察组64例次。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HR、MAP、SpO2及吸痰耐受性、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吸痰总量和痰鸣音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吸痰量高于对照组,24 h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气管插管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密闭气道吸痰技术安全性稳定,效果好,同时减少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了患者因吸痰操作而增加的恐惧感,达到了护患均满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能否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方法:100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50例和实验组(密闭式吸痰)50例,比较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时间的影响?结果:密闭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24%,开放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4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密闭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21.48 ± 92.02 h),开放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40.2 ± 119.12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AP发生时间密闭式吸痰组为(80.0 ± 27.4 h),开放式吸痰组为(82.0 ± 26.0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开放式吸痰方式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浅层吸痰法在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道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探寻更为适合的吸痰方法. 方法 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吸痰及浅层吸痰方法,对呼吸机肺炎发生率及气管黏膜损伤进行比较. 结果 常规吸痰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浅层吸痰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浅层吸痰法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吸痰护理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肺通气及肺部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深部吸痰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浅部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护理方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通气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87.3%,高于对照组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aO2、氧合指数均比护理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aCO2水平均比护理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依次为5.5%、1.8%,均比对照组21.8%、27.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深部吸痰护理方式相比,对气管切开早期患者实施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浅部吸痰护理方式效果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几率,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法在心脏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旨在为心脏术后患者吸痰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20年2—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心脏术后患者22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0例给予传统膨肺吸痰,观察组111例给予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吸痰后的心率恢复时间、末梢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及痰鸣音改善评分。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1.93±5.83)h,观察组为(9.92±3.61)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5);观察组心脏术后患者吸痰结束后的心率恢复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707、4.591,均P<0.05);对照组患者痰鸣音改善评分为(2.69±0.55)分,观察组为(2.86±0.3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5)。  结论  与常规人工膨肺吸痰比较,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法可缩短成人心脏术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改善术后患者的痰鸣音情况,推荐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作为此类患者气管内吸痰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的最佳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8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监护病区行颅内压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模式,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式吸痰模式(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法、吸痰压力为121~150 mmHg),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值的波动和吸痰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1天、第3天吸痰时和吸痰后5 min ICP的波动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50、12.510、18.941、11.223, P=0.000);观察组的吸痰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0.667, P=0.00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改良式吸痰模式,不仅有明显的吸痰效果,还可有效降低患者ICP值的波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户风莉  陈丽羡  王礼周 《吉林医学》2013,(31):6447-6449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气道管理方式对气管插管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吸痰前后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影响,筛选更为有效的气道管理方式。方法: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NRDS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单纯密闭式吸痰组(A组)、密闭式吸痰加肺复张组(B组)及开放式吸痰加肺复张组(C组)各20例,分别应用不同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和气道管理,观察三组患儿吸痰前后SpO2及PaCO2变化。结果:吸痰前三组SpO2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吸痰后1 min SpO2较吸痰前1 m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痰后3 min仍未恢复至吸痰前水平;B组、C组吸痰后1 min SpO2下降不明显,各自与吸痰前1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A组;吸痰后3 min B组、C组SpO2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吸痰前1 min三组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吸痰后15 min与吸痰前比较,PaCO2明显下降。吸痰后15 min PaCO2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低于后者;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联合应用肺复张的情况下,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肺氧合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各有优缺点,开放式吸痰清理气道更彻底,但更容易造成肺容量下降,结合应用肺复张能克服其不足。痰多粘稠、CO2储留宜选择开放式吸痰,同时加用肺复张克服肺容量减少和功能残气量下降引起的低氧血症。痰液稀薄量少、PaCO2正常,则可采用密闭式吸痰,尽量减少开放气道引起的肺容量和功能残气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20.
李洪 《吉林医学》2013,(32):6802-6803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分为密闭式吸痰管内吸痰组(试验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R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