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刺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6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髓样癌病例,采用MaxVisionTM试剂盒行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16例乳腺髓样癌组织中ER、PR、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结果,取同期的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做对照研究。结果:乳腺髓样癌的免疫组化显示乳腺髓样癌组示ER阳性率为3/16(18.75%)、PR阳性率为4/16(25%)、HER-2阳性率为5/16(31.25%)、三阴性乳腺癌为8/16(5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ER阳性率为35/53(66.04%)、PR阳性率为32/53(60.38%)、HER-2阳性率为20/53(37.74%)、三阴性乳腺癌为6/53(11.32%);乳腺髓样癌组E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χ2 =11.107,P<0.01),乳腺髓样癌组中的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χ2=6.164, P<0.05)。乳腺髓样癌组中的HER-2阳性表达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无明显差别(χ2=0.224 ,p>0.05)。结论 乳腺髓样癌的三阴性乳腺癌所占比例较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该类型乳腺癌患者预后是否良好,需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与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蛋白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PR、HER-2、PTEN、p53和EGFR在68例乳腺浸润性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ER、PR、HER-2、PTEN、p53和EGFR的表达分别是44.1%、47.1%、54.4%、45.6%、51.5%、58.8%,PTEN蛋白表达与ER呈正相关;p53蛋白表达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EGFR的表达与ER呈负相关、与HER-2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ER、PR、HER-2、PTEN、1053、EGFR对临床上乳腺癌患者判断预后和靶向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p53,c-erbB-2民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浸润性乳腺癌、24例癌旁组织、20例乳腺增生症ER、PR、53,c-erbB-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45例乳腺浸润性癌中ER、PR、p53,c-erbB-2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60.0%、44.4%、51.2%、55.3%;在24例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25.0%、4.17%;在20例乳腺增生症中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0.0%、15.0%。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p53、c-erbB-2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同时检测ER、PR、p53,c-erbB-2基因产物对乳腺癌的病理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6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髓样癌病例,采用MaxVisionTM试剂盒行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16例乳腺髓样癌组织中ER、PR、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结果,取同期的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对照研究.结果 乳腺髓样癌的免疫组化显示乳腺髓样癌组ER阳性率为3/16(18.75%)、PR阳性率为4/16(25.00%)、HER-2阳性率为5/16(31.25%)、三阴性乳腺癌为8/16(50.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ER阳性率为35/53(66.04%)、PR阳性率为32/53(60.38%)、HER-2阳性率为20/53(37.74%)、三阴性乳腺癌为6/53(11.32%);乳腺髓样癌组E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2 =11.107,P<0.01),乳腺髓样癌组中的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2=6.164, P<0.05).乳腺髓样癌组中的HER-2阳性表达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差异无显著性(2=0.224,P>0.05).结论 乳腺髓样癌的三阴性乳腺癌所占比例较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该类型乳腺癌患者预后是否良好,需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蛋白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0月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医院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55例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3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作为浸润性乳腺癌组织组和正常乳腺组织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组织中14-3-3σ蛋白及ER、PR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14-3-3σ蛋白表达水平与ER、PR的相关性.结果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14-3-3σ蛋白及E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R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P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乳腺组织中,14-3-3σ蛋白、ER及PR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组织分型、分化程度、PR及ER表达情况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14-3-3σ蛋白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334,P<0.05),14-3-3σ蛋白与PR无相关性(P>0.05).结论 14-3-3σ蛋白可能参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14-3-3σ与ER的联合检测可成为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p53 蛋白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 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ER2 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 化学检测p53 在HER2 阴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蛋白表达,同时免疫组织化学常规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 的蛋白表达。结果:p53 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I 级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 级(P<0.05),但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 无明显相关。ER 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p53 蛋白的表达率低于ER 阴性的表达率(P<0.01),ER 和PR 共同 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p53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 或PR 阴性的表达率(P<0.05)。p53 蛋白阳性患 者的5 年生存率显著低于p53 阴性患者(P<0.01),而且是HER2 阴性乳腺浸润导管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53 蛋白表达与HER2 阴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并且是其独立的预后预测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收治的335例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月经状态将其分为绝经前组(<40岁,23例)、围绝经期组(40~60岁,228例)和绝经后组(>60岁,8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月经状态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肿瘤T分期、N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血管浸润情况、PR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i-67、ER、P53表达水平在3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围绝经期和绝经前组患者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者和≥20%者占比均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组患者的ER表达水平依次增高,围绝经期和绝经前组患者的P53表达水平均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0%(20/23)、92.1%(210/228)和91.7%(77/8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PR低表达是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43、3.45、0.27,P均<0.05).结论 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但不同月经状态下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淋巴结转移、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PR低表达是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Cd44v6和fascin-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乳腺癌组织芯片中Cd44v6和fascin-1蛋白的表达。结果 65例乳腺癌组织中fascin-1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fascin-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Cerb-2、Ki-67、P53及P16无关联性(P>0.0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44v6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ER、PR、P53及P16无关联性(P>0.05),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Cerb-2及Ki-67的表达有关联(P<0.05)。结论 Fascin-1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期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HER-2、p53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3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各指标的表达,采用新的记分标准,结果数字化和半定量化,以秩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高临床期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ER2表达显著升高,而PR表达则显著降低,ER和p5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HER-2和PR能更好地反映乳腺癌的临床期别并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联合检测ER、PR、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C-erb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与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和p53的表达。结果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C-erbB-2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63.22%,46.28%,34.30%。ER、PR基因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C-erbB-2、p53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C-erbB-2、p53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联合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和p53基因表达对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40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研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_3的关系.结果:实验组与参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PTH、血肌酐、血磷、血钙等指标方面差异并不显著,统计学不存在意义.经Pearson检验,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等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与糖尿病病程成负相关.实验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对比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有意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_3在体内的含量有关.结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_3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C—erbB2、P53、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8例乳腺癌组织中Ki67、VEGF及ER、PR、C-erbB2、P53的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类型一起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增殖率最高可达91%,最低在3%左右。其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平均增殖率最高,在导管内癌及预后好的乳腺癌中平均增殖率较低,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VEGF在各种类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VEGF在各种类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等级相关分析,Kit67与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呈负相关,与P53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的表达与Kit67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ER、PR、C—erbB2、P53的表达均无相关性。结论 Ki67表达与乳腺癌的病理分型及预后相关,联合检测ER、PR、C—erbB2、P53、Ki67及VEGF有利于乳腺癌的分型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目前深圳市龙岗区1~3岁婴幼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293例1~3岁幼儿进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及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检测.结果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D3< 20 ng/ml (50 nmol/L)检出率为14.3%,其中3岁组儿童检出率最高达27.5%(P<0.01);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D3≤30 ng/ml (75 nmol/L)检出率为38.2%;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D3>30 ng/ml (75 nmol/L)检出率为47.4%;1岁及2岁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D3水平均高于3岁组幼儿(P<0.01).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大于2岁的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不应忽视维生索D的补充,2岁前补充维生素AD滴剂依从性不好的幼儿应及时检测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适时补充维生索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游离态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吸烟COPD患者和67例吸烟非COPD受试者分别进行COPD评估测试(CAT)问卷、肺功能测定和6 min步行试验(6MWT),检测血清总25(OH)D、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及白蛋白,得出游离态25(OH)D水平.结果 吸烟COPD组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CAT评分、6MWT分别为(1.80±0.49)L、(51±12.3)%、(18.3±4.4)分、(245.3±38.4)m,而吸烟非COPD组分别为(2.75±0.32)L、(90±5.8)%、(1.2±0.3)分、(389.6±80.3)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COPD组患者的总25(OH)D、VDBP及游离态25(OH)D水平分别为(51.3±8.9)nmol/L、(5.29±0.68)μmol/L、(12.4±2.2)pmol/L,与吸烟非COPD组[(54.7±10.8)nmol/L、(5.07±0.41)μmol/L、(14.0±2.3)p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COPD组患者总25(OH)D与FEV1、FEV1/FVC、6MWT呈正相关(r=0.327,P=0.006;r=0.391,P=0.001;r=0.385,P=0.001),游离态25(OH)D水平与FEV1、FEV1/FVC、6MWT呈正相关(r=0.572,P=0.000;r=0.595,P=0.000;r=0.404,P=0.001),总25(OH)D、游离态25(OH)D水平与CAT评分呈负相关(r=-0.418,P=0.000;r=-0.432,P=0.000).游离态25(OH)D与FEV1、FEV1/FVC、CAT评分和6MWT的相关系数均高于总25(OH)D.结论 游离态25(OH)D在评估COPD患者病情过程中可能较总25(OH)D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01年1月-2007年12月新收治的910例可手术乳腺癌的ER、PR、HER2及各种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910例的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9.4%,浸润性小叶癌占1.7%,导管原位癌占5%,其他类型占4.9%;肿瘤卣径<2 cm占29.9%,在2~5 cm之间的占45.6%,5 cm的占24.5%;无淋巴结转移的占54.2%,3个及3个以下淋巴结转移的占25.5%,4个及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的占20.3%.ER表达阴件的占33.0%,PR表达阴性的为27.4%.HER2表达为+++的占20.1%.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就诊时淋巴结癌转移率减小(P<0.001),其他指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大小与淋巴结痛转移率呈正相关(P<0.001),与ER及PR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P=0.02);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P<0.001);ER及PR与HER-2呈明显负相关(P<0.001).在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乳癌中,ER、PR及HE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PR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与HER2的表达呈负相关,HER-2的表达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临床上能更早期发现ER及PR阳性或HER2阴性的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冠脉钙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51例DN患者空腹血清25-羟胆骨化醇〔25(OH)D3〕、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浓度,根据25(OH)D3水平将DN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Vit-D-D)、不足组(Vit-D-I)及正常组(Vit-D-N),比较各组间矿物质代谢、脂代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冠脉钙化等指标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IMT与25(OH)D3、1,25(OH)2D3、iPTH、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脉钙化与25(OH)D3、1,25(OH)2D3、iPTH、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N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为(28±18.1)ng/mL,四分位数间距16.92~35.45ng/mL,Vit-D-I组71例,占47.01%,Vit-D-D组28例,占18.54%。血清1,25(OH)2D3水平为(28.93±33.13)pg/mL,四分位数间距10.36~31.08pg/mL,Vit-D-I者117例,占77.5%。与Vit-D-N组相比,Vit-D-D组的体质量指数(BMI)、24h尿蛋白、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MT与年龄、性别、血磷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钙化与血清1,25(OH)2D3负相关。结论 DN患者中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发生率高,维生素D缺乏者具有较高的尿蛋白、CHO和LDL,冠脉钙化与血清1,25(OH)2D3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摄影中乳腺癌阳性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0月行乳腺钼靶检查并可见阳性征象的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分为簇状钙化组、肿块组以及肿块合并簇状钙化组3组。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来源,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结果中ER、PR、HER-2的关系。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单纯簇状钙化者10例(33. 3%),单纯肿块者7例(23. 3%),肿块合并簇状钙化者13例(43. 3%)。ER、PR、HER-2的阳性率分别为70. 0%(21/30)、60. 0%(18/30)和56. 7%(17/30)。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钙化率高于非导管上皮肿瘤(P <0. 05)。肿块合并簇状钙化组患者中HER-2表达高于其他两组(P <0. 05),且肿块边缘毛刺征象和HER-2表达呈负相关(r=-0. 265,P <0. 05)。结论簇状钙化、肿块以及肿块合并簇状钙化是乳腺癌钼靶检查中最重要的三种影像学表现,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钙化率较高。HER-2在肿块合并簇状钙化患者中表达最高,且和肿块影像学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和术后治疗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以及血清VEGF水平与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4例乳腺癌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7、30、120d的血清VEGF水平;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原癌基因C-erbB-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第1d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第3、7d较术前和术后第1d明显升高(P〈0.001);术后30d下降,接近术前水平(P〉0.05)。44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5例术后120d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和术后第1d(VEGF升高组,P〈0.01),有29例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第1d(VEGF降低组,P〈0.01),两组病例术前和术后1、3、7、30d的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升高组ER表达明显低于降低组(P〈0.01),而C-erbB-2表达明显高于降低组(P〈0.01),升高组中淋巴结阳性率高,且临床分期晚的患者较多。结论乳腺癌外科手术切除与术后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其治疗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患者治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Vitamin D and calcium have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breast cancer. The results about breast cancer and serum Vitamin D and calcium levels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indefinite, and in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nutritional needs. Thus,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25-OH-D) and calcium on the ratio of breast cancer at diagnosis time.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carried out a hospital-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population of Iran. It comprised 57 breast cancer cases, who were newly diagnosed, and 85 controls in 2013. The serum 25-OH-D and calcium level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re was not an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25-OH-D and breast cancer ratio. Odds ratio (OR) comparing the highest quartile to the lowest quartile was 1.03(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0.33–3.22, P-trend 0.95). Having sufficient (>75 nmol/L) serum 25-OH-D levels compared to insufficient serum 25-OH-D levels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atio of breast cancer (OR 0.55, 95% CI 0.23–1.29, P = 0.17). Furthermor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and breast cancer did not ge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R 0.51, 95% CI 0.17–1.49, P-trend 0.31). The joint effect was negative interaction.

Conclusion:

Vitamin D and calcium do not act on decreasing ratio of breast cancer. Decreasing ratio of breast cancer in relation to serum calcium and Vitamin D level at diagnosis time needs more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COX-2、VEGF、ER、P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COX-2阳性率达5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阳性率为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ER、PR阴性组中,VEGF、COX-2阳性表达率较高。结论:COX-2、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生长、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