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年共191份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91名血源性职业暴露者中,医师、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次数最多(91.10%);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60.73%),其中针头刺伤最多(43.98%);明确的污染源以HIV最多(38.73%),HBV其次(22.55%);暴露后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的占多数(80.63%).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增强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按照操作常规进行规范安全的操作,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21年1月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开展现况调查。结果 1 905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53.49%,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2.03%,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占比为67.62%;发生职业暴露的班次主要是白班,占比为88.42%;发生职业暴露时所做的操作主要为注射/拔针,占比为43.08%。上报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人数为413名,上报率为40.53%。结论 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应对医务人员加强教育培训、配备安全型器具、优化上报流程、规范操作规程,以降低其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 方法对某医院部分医务人员针刺发生情况及职业防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被调查的120名医务人员中在近1年内发生针刺伤为93.1%;55.1%的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不采取防护措施. 结论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危险,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评估暴露后预防处理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登记报告的6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人群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护士(54.69%)、医生(23.44%)、实习进修人员(15.62%)、工人(4.69...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层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情况,以降低暴露风险。方法对439名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锐器刺伤、暴露类型、防护用品使用等问卷调查。结果各岗位人员均存在职业暴露风险,尤以护士暴露几率最高,职业暴露以皮肤受伤暴露占81.4%。部分人员能采取手套、口罩、眼罩等自我防护措施。结论基层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有较高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比例,应加强各项预防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刘晓辉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3,(9):90-91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特点,以制定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方法:根据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各科室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卡”,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工龄、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主要是护士,占85.42%;(2)发生职业暴露工作年龄以1~5年所占比例大;(3)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以HbsAg为主;(4)发生职业暴露的48例医务人员中有25例针刺伤,占52.08%,18例抓咬伤,占37.50%,黏膜接触5例,占10.42%。结论:针刺伤和抓咬伤是精神病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新上岗职工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另外根据专科医院特点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血源性暴露后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1]。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其中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2]。为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本院医务人员职业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资料来源于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临沂市肿瘤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情况,探讨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措施。方法:选择24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群分布、发生环节、暴露源以及暴露后处理情况等。结果: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人群以医生为主(70.83%),年龄<40岁、工龄<3年和≥ 9年以及初级职称血源性职业暴露较多,分别占79.17%、37.50%、33.33%、54.17%。暴露部位以手为主,占91.67%,左手暴露部位拇指和中指较多,右手主要为示指。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方式为锐器伤,占91.67%,手术中分合、传递、操作器械和手术缝针是主要环节,分别占45.83%和37.50%。暴露源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占83.33%。暴露后所有人员均立即作了局部处理,局部处理正确率为83.33%;暴露后18人(75.00%)接受预防用药处理,最主要的方式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其次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结论:明确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环节和锐器物,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必要防护用品以及暴露后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在口腔门诊应用情况.方法:分析口腔门诊各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执行制度化、科学化及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结果:口腔门诊医务人员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度重视,采取普遍的标准化预防措施,2010-2012年无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结论:彻底落实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应用于临床一线科室,前瞻性的制定可行的干预措施,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相关调查表对全市37所不同级别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主要暴露途径以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为主,损伤率分别为80.21%、64.55%、14.44%。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抽血戴手套为27.33%,输液戴手套为19.47%,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为38.40%,有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为3.64%。不使用防护用品的主要原因:工作太忙、觉得太麻烦、用品提供不足、认为没必要,发生率分别为76.58%、46.79%、33.48%、14.81%。级别越低的医院锐器损伤发生率越高、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越低(P〈0.05)。结论通过行政干预,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做好标准预防,是减少职业暴露危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6年4月至2021年1月登记上报的746例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案例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工作科室、职业暴露发生时间、暴露源、暴露途径、处理措施等.结果 从性别上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女性(540例,72.39%)较男性(206例,27.61%)多;从职业来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人员以护士(师)(305例,40.88%)、医师(171例,22.92%)和实习护士(111例,14.88%)为主;从科室分布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所在科室主要为急诊科(105例,14.08%)、普通外科(73例,9.79%)、麻醉科(67例,8.98%)、消化科(55例,7.37%)、胸心外科(54例,7.24%).暴露源以HBV为主,共有508例(68.10%);暴露途径以皮肤锐器伤为主,共有666例(89.28%).36例(4.83%)发生暴露后未进行任何紧急处理,但所有暴露者均接受了后续的预防性治疗及随访,且最终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结论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不容忽视,应增强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范意识、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制度、改善诊疗环境,以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掌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7年全院填报的医务人员121例针刺伤报告单,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发生职业暴露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96.36%。暴露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病的71例,无血源性传播疾病50例。暴露地点依次为病房50例,手术室39例,治疗室、检查室12例,检验科9例,废物处理室6例,产房5例。暴露发生主要环节:手术中40例,抽血25例,拔出输液针头15例,各种穿刺及注射14例,各种检查11例,处理废弃物6例。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注重高发科室和高发人群的风险管理,并在职业暴露发生后采取及时正确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州地区三甲医院医护群体职业紧张水平及其体检血脂异常的情况,完善本地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和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流行病资料。方法收集和分析2017年1~12月间温州地区三甲医院医护人员体检资料,纳入1275例医护人员,运用职业紧张调查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OSI-R)评估职业紧张水平,实验室检测血脂水平,对职业紧张状况与血脂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医护人员OSI-R总得分(392.46±26.88)分,高于常模(P0.05)。其中男性医护人员的OSI-R总得分(398.46±19.27)分高于女性医护人员(386.49±18.95)分(P0.05),血脂水平高于女性(P0.05);医生OSI-R总得分(399.65±20.12)分高于护士(386.31±19.79)分(P0.05),血脂水平高于护士(P0.05);不同科室职业紧张程度不同,急诊科OSI-R得分最高;不同科室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吸烟和饮酒因素后,职业紧张与血脂异常有相关性(P0.05)。结论温州地区大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和血脂异常率均较高,职业紧张有可能会增加医务人员发生高血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应激情况,早期预防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并为后续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调查研究,通过对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工作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学历、岗位、暴露方式及防护情况等人员的(PTSD-SS)评分,进而了解不同医务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应激情况。结果 全院共计发生职业暴露447例,男性177例(39.60%),女性270例(60.40%),平均年龄(28.54±7.05)岁,平均工龄(5.06±5.62)年;根据不同职业分类,其中医生286例(63.98%)、护士140例(31.32%),医院行政后勤工作人员21例(4.70%)。447例暴露者的PTSD-SS总分平均为(47.72±21.68)分,其中最高分120分,最低24分,除不同暴露方式(针刺暴露vs黏膜暴露)的暴露者间PT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不同性别、学历、暴露源知晓情况和标准防护与否等各亚组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锐器伤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锐器伤调查表对全院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和报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工作类别、性别、科室等锐器伤发生后报告情况。结果: 全院共发放1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1份,发生血源性锐器伤130人次,发生率为14.4%,其中44人进行了血源性锐器伤报告,报告率33.8%。血源性锐器伤未报告主要原因依次为:自感受伤程度较轻(30.23%),自身有抗体(27.91%),存侥幸心理(16.28%)等。不同科室、暴露源和受伤程度血源性锐器伤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锐器伤造成的职业暴露的认识,以提高血源性锐器伤报告水平。 相似文献
19.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能力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为防范职业暴露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并对培训人员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在培训前后存在一定差距。培训前护理组好于医疗组,医疗组好于医技组;培训后基本持平。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不能忽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技能的培训,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暴露管理规范,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减少职业暴露感染事件的发生,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