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燕  陈红 《安徽医药》2014,(5):983-985
目的研究比较右腋下直切口,右胸小切口,右胸骨旁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该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经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术64例,其中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MVR)术40例,经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20例,经右胸骨旁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AVR)术4例,并随机抽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65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置换30例。对比分析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术后各种观察指标和护理特点。结果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术后切口长度,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相比,小切口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刀口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曹彬  王东进  陈宝俊 《江苏医药》2006,32(9):846-848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脏微创手术的操作规范和适应证。方法随机选掸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200例,分为研究Ⅰ组(右腋下直小切口)150例和对照Ⅰ组(胸骨正中切口)50例。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200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为研究Ⅱ组100例和对照Ⅱ组100例。结果除对照Ⅱ组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5例外,无手术死亡。研究Ⅰ、Ⅱ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和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右腋下直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适应证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但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不同入路创伤,疗效,愈后以及临床指导。方法 对4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左腋下小切口;4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三联症患者行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36例瓣膜置换,法鲁四联症,心脏粘液瘤等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36例及胸骨正中切口43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左腋下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相比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创伤、痛疼程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组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组相比:创伤、体外循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疤痕等,有不同程度差异。3.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创伤、出血量、住院天数、胸廓畸形、疤痕程度也有差异。结论1.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具有切口小、不去肋骨、出血少、不输血、创伤轻、不放胸腔引流管、痛疼轻、恢复快、刀口隐蔽、美观等优点。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小、无骨损伤、体外循环时间短、出血少、心脏不停跳、心肌损伤轻、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3.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出血少、胸廓稳定、恢复快、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50例采用右腋下垂直小切口施术的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为小切口组(AMI组),同时随机选择之前10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施术的ASD和VSD患者为正中切口组(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其疗效。结果两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ICU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手术时间为(125±28)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0.2±3.0)d,均明显短于MS组的(143±22)min和(11.8±4.8)d(P<0.05),胸腔引流量AMI组(170.3±115.0)ml明显少于MS组的(201.4±165.1)ml(P<0.05)。结论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失血量少等优点,在简单先心病手术中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临床治疗,以此分析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不存在手术死亡病例,只有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情况,且予以了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65.55±15.55)min,(36.66±12.22)min、(86.67±23.33)m L;8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十分可靠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用血量,且患者的术后切口具有隐蔽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进行的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3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的正中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术前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 全组无死亡,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15.31±10.30)h、术后24 h引流量(371.39±112.58)mL、ICU滞留时间(35.67±15.86)h、术后住院天数(22.25±5.8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略长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主动脉瓣置换方法。  相似文献   

7.
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实验组各20例,全部为室间隔缺损者,无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其他心内畸形。对照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实验组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开胸心内直视手术。分别在不同时点检测气道峰压,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及动脉血查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无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体外循环(CPB)后6 h、12 h气道峰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P<0.05),氧指数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时点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右胸微创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会对肺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右腋下小切口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84例成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经右腋下小切口组及正中胸骨劈开组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主动脉阻断时间、关胸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带管时间、胸腔引流量、出血量、疼痛分级、镇痛药物用量。结果42例患者全部经右腋下小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关胸时间、疼痛分级、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出血量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良好且与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相比,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且隐蔽性好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右胸前外侧肋间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行孤立性主动脉瓣置换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微创组(19例)和常规组(11例)。微创组采用右胸前外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常规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体外时间、阻断时间、并行时间)、术后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及随访资料,评估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二次转机,微创组患者无中转常规正中开胸。微创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无二次开胸止血,无深部切口感染,无瓣周漏。微创组和常规组的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及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中位随访时间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全部为室间隔缺损病例,无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其他心内畸形。对照组(常规手术组):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开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试验组(肺灌注组):患者体位、切口选择、建立体外循环同对照组,阻断升主动脉后同时经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分别在不同时点检测动脉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IP)-2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同时获取少许肺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无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OI增高(P<0.05),RI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血清TNF-α、MIP-2、MPO活性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开放后不同时点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可以减轻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的全身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微创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经验,以提高其应用范围及安全系数。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5年9月微创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1200例患者,其中右腋下小切口1180例,胸骨正中小切口20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1例(0.083%),术后并发症15例(1.2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4.8±2.1)h,ICU监护时间(16.5±1.8)h,胸引量平均96m l。结论应用微创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有安全可靠,切口隐蔽、美观,术后恢复快,出血少等特点。但要掌握好各微创切口手术适应症,不能盲目追求。  相似文献   

12.
小儿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与常规胸骨正中劈开径路或胸骨旁径路相比,腋下小切口具有不损伤胸骨和肋骨以及乳内动脉,切口小而美观,损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微创心脏手术。2004-08~2006-03笔者所在科成功完成12例左腋下小切口(Denis-Browne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手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回顾本中心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35例。13例早期手术患者经升主动脉、右房建立体外循环,22例患者经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除10例患者外,均使用负压引流系统(VAVD),共7例患者经肺动脉建立左心引流。 结果1例术后30天因突发脑梗塞死亡,2例术后浅层伤口愈合不良。体外循环时间92.3±15.6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48.6±19.2 分钟。术后气管插管时间8.6±1.5小时,术后住院时间9.5±3.6天。术后随访3-32月,心功能良好。结论 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够保持胸廓连续性,与传统胸正中切口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可以在部分心脏手术患者群推广。 【关键词】 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手术;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右胸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右胸小切口的手术径路、方法以及术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方法:设立对照组。临床挑选22例8-20KG的术前超声诊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进入研究,随机分为右胸小切口组(R组11例),正中开胸组(S组11例)。结果:术后无死亡病例,R组较S组心肌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引流量、术后鸡胸畸形发生率等差异显著。结论:右胸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手术可行,避免了完全劈开胸骨,维持胸廓的完整性,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再次二尖瓣手术中应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微创技术的意义及作用。方法:13例心脏外科术后再次出现二尖瓣病变患者接受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置换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单肺通气。右侧腹股沟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加装负压调节器维持静脉回流。右胸前外侧4-6cm切口,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左心房切口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病例行生物瓣置换2例,机械瓣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1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5±25.6(78-167)分钟。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1.2±2.3(7-14)小时,平均ICU停留时间3.5±1.7(2-9)天,平均住院时间12.7±1.5(9-15)天。结论:对于心脏术后再次二尖瓣手术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No Touch”微创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避免再次正中开胸的手术风险,简化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微创瓣膜手术 “No Touch”技术  相似文献   

16.
杨丽  何建信  张春霞  马强 《安徽医药》2022,26(8):1623-1626
目的探讨女性浸润性乳腺癌(IBC)病人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手术切口选择对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术后腋下引流时间及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行SLNB的女性IBC病人297例临床病理资料,根据SLNB切口不同分为乳腺切口组149例及腋下切口组148例,比较两组SLN检出率、检出数目、术后腋下引流时间及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SLN的检出率为97.31%,乳腺切口组为96.64%,平均检出SLN(3.58±1.53)枚,腋下切口组SLN检出率为97.97%,平均检出SLN(3.27±1.52)枚,两组SLN检出率及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N阴性病人,腋下切口组的引流时间长于乳腺切口组[(6.25±1.62)d 比(5.46±1.34)d,P<0.05],SLN阳性者两组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切口进行SLNB对SLN的检出率及检出数目相当,虽然SLN阳性者两种切口引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相当,但对于SLN阴性者,乳腺切口引流时间更短,积液发生率更低,乳腺切口进行SLNB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正中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小儿心脏手术的结果。方法 68例小儿分为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一组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一组为常规正中切口。结果 无死亡病例,从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小切口组明显优于常规切口组,而体外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常规组无差别。结论 胸骨中下段小切口对小儿先心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范萌  李光日  魏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93-194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切口入路,不停跳下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膜部小缺损(室缺直径小于0.5cm)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右腋下直切口入路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矫治术及室间隔膜部小缺损(室缺直径小于0.5cm)21例。结果术后发生血红蛋白尿2例,切口感染1例;肺膨胀不全3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1~6个月随访无残余分流。结论右腋下直切口入路不停跳下矫治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膜部小缺损(室缺直径小于0.5cm),不破坏胸廓的完整性、切口隐蔽美观、恢复快等优点,右腋下直切口入路可安全有效地施行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是一种安全、可靠、美观、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 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mVSD患儿98例, 依据术式分为封堵组(50例)和修补组(48例)。封堵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25±0.40)岁;修补组男26例, 女22例, 年龄(3.68±0.31)岁。封堵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 修补组行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直切口外科修补术,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2年的术后随访。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 比较两组患儿心肌损伤、心功能的差异。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封堵组和修补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00%(49/50)和100.00%(48/4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封堵组手术时间、住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修补组[(74.25±11.58)min比(133.69±28.78)min, (4.60±1.00)h比(6.82±1.23)h, (4.05±0.69)d比(7.03±1.25)...  相似文献   

20.
赵永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77-178
目的:在基层医院中开展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并对比右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的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13例,行右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其中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鸡胸采用右经胸直视手术1例,正中切口手术患者未选择,仅选择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合并胸部畸形正中劈开胸骨术后对比。13例手术均采用右侧腋下第3肋间进胸,行房室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手术。结果: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胸廓畸形无加重,无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右侧腋下经胸小切口,行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隐蔽性强,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此方法在基层心胸外科医生中逐步推广,但要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及患者的选择。此方法不适合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