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探讨骨髓穿刺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同步观察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532例MDS,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切片双标本一步法取材,骨髓涂片行常规瑞氏染色及免疫酶标染色,骨髓活检行苏木精-吉姆萨-酸性品红染色及Gomori网状纤维染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及三系病态造血。结果表明,骨髓活检对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骨髓穿刺涂片。粒系、巨核系病态造血的检出率,骨髓活检高于骨髓穿刺;红系病态造血的检出率,骨髓涂片高于骨髓活检;免疫酶标染色法对微小巨核细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瑞氏染色法。结论:骨髓活检切片与骨髓穿刺涂片同步分析及联合应用免疫酶标染色法检测微小巨核细胞,明显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同步观察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6例MDS患者采用骨髓抽吸一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观察其涂片和切片。结果86例MDS患者骨髓穿刺涂片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30例(34.88%),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56例(65.12%),红系病态造血43例(50.00%),粒系病态造血32例(37.21%),巨核系病态造血22例(25.58%)。骨髓活检切片的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15例(17.44%),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71例(82.56%),红系病态造血16例(18.61%),粒系病态造血52例(60.47%),巨核系病态造血56例(65.12%)。结论骨髓涂片和活检在MDS的诊断和分型中各有优点,两者相互补充,二者同步观察比常规穿刺涂片形态学观察更有利于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骨髓病理表现。方法采用骨髓活检方法取髂后上棘骨髓组织40例,进行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红细胞(红系)、粒细胞(粒系)、巨核细胞(巨核系)三系髓细胞及间质的病理改变。结果骨髓增生极度活跃30%,明显活跃42.5%,增生活跃7.5%,增生减低20%;三系病态造血是红系67.5%,粒系62.5%,巨核系85%;95%骨髓可见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间质改变17.5%;MDS合并骨髓纤维化3例(7.5%)。结论骨髓细胞的病态造血是MDS诊断的主要依据;ALIP现象和小巨核细胞出现是MDS诊断的重要依据;骨髓活检对MDS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以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小巨核细胞的情况,从而判断骨髓活检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对MD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我院52例初诊为MDS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巨核细胞特异性抗体(CD41a)标记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方法染色并与骨髓涂片常规瑞特染色方法对比镜检小巨核细胞的情况。结果 52例MDS患者骨髓涂片瑞特染色法中有1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34.6%,0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0;骨髓涂片联合APAAP法中有30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57.7%,22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42.3%;骨髓活检切片联合APAAP法有4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2.3%,47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0.4%。三种方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髓活检切片酶标染色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最高。结论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能更准确检出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并能直观显示巨核病态造血分布情况,为MDS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病理检查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MDS患者于髂后上棘局麻后常规取骨髓,进行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红细胞(红系)、粒细胞(粒系)、巨核细胞(巨核系)三系髓细胞及间质的病理改变。结果骨髓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和极度活跃者有40例(占80%)。三系病态造血分别为:红系39例(占78%),粒系35例(占70%),巨核系44例(占88%)。ALIP现象在本组中普遍存在,其中RAEB-1型和RAEB-2型发生率达100%。8例(16%)有骨髓间质病变。结论骨髓细胞的病态造血是MDS诊断的主要依据;骨髓病理检查对MD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用吉姆萨染色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析。结果通过对76例MDS患者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分析发现,68例MDS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在活跃和明显活跃之间,MDS粒系异常以P-H细胞(21例,28%)和中粒以下部分细胞质内颗粒减少(20例,26%)最常见;红系异常以老核幼质(34例,45%)、嗜多染(34例,45%)和中空区偏大(29例,38%)最常见;巨核系异常主要以小巨核(14例,18%)改变为主。结论 MDS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的病态造血,但是有病态造血不一定就是MDS,还需结合细胞遗传学、骨髓活检等实验室检查。此外,还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病态造血,要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面探讨骨髓穿刺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对诊断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2例同时进行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骼活检在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纤维化(MF)、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等疾病上有着比骨骼涂片更明显的优势,两者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骨骼活检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骨骼涂片。结论骨髓涂片和骨骼活检联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儿童骨骼真实情况,而骨骼涂片在确诊儿童血液系统疾病上有着比骨骼涂片较为明显的优势,两者相互补充,同步观察更有利于对儿童血液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外周血和骨髓抽取物涂片的细胞形态改变,以及骨髓活检所见。除量的改变外,尚有发育异常,即所谓病态造血。但红、粒系的病态造血也可见于非MDS的其他疾病;而巨核细胞的病态造血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意义。我们用CD_(41)免疫酶标技术APAAP法对171例病人的骨髓片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文171例中男96例,女75例,年龄8~80  相似文献   

9.
董进梅  张峰  罗娇 《云南医药》2011,(3):287-289
目的探讨骨髓组织活检联合骨髓涂片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临床应用,方法对102例血液病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一步法取材,同时观察其骨髓涂片和活检塑料包埋切片。结果骨髓活检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而骨髓活检结合涂片在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中较大的优势。结论骨髓活检联合骨髓涂片能有效提高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正式公布了髓系肿瘤的分类,将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幼年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以及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这类同时具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者(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O)特征的白血病归为MDS/NPO。其特征为髓系异常增殖,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有向急性白血病(AL)转化的倾向,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单纯的常规骨髓涂片形态学往往不能反映骨髓的实际情况,而与骨髓活检切片结合的方法,能提高诊断该类疾病的准确率。目前我们对我院5年来诊断为该类疾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切片进行了同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认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66例成人MD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66例患者中,3系均减少者36例、2系减少者21例,1系减少者9例。其中WBC增加者4例,PLT增加者6例,WBC和PLT均增加者1例。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增生活跃为5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表现,增生减低型MDS骨髓病理学较骨髓细胞学检测诊断率高。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4例(25%),以RAEB居多。结论完善细胞学、骨髓涂片、病理学及遗传学的检查,对MDS的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的最基本的检查手段。骨髓活检切片的增生程度高于穿刺涂片的增生程度,骨髓活检对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累及骨髓的诊断的符合率高于骨髓涂片。本文报告2例骨髓活检对骨髓增生减低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celodys plastic,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本文对30例老年人MDS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以增生异常和无效造血为特点.其特点是外周血中表现一系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亢进,并有形态异常,包括病态红系、病态粒系或病态血小板生成.MDS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阶段的病理过程,干细胞基因异常、造血微环境改变和免疫机制缺陷在发病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MDS进行的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MDS的疾病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基因异常起着不同的致病作用.对MDS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形态学病态造血特点,以寻求诊断MDS的价值。方法以WHO MDS分类标准为诊断金标准,收集2007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6日期间,诊断的MDS患者165例。非克隆性疾病患者16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骨髓与血片细胞学检查中病态造血特征在克隆性和非克隆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DS病态造血形态学诊断的主要依据:粒系Auer小体、核出芽、微核;红系核出芽;外周血片中出现巨核细胞、原粒细胞或早幼红细胞。结论细胞形态学是诊断MDS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早期MDS细胞形态学改变不典型时,恶性克隆处于非显性状态,表达特征亦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手段,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夏明玉  王秀英 《江苏医药》1994,20(12):666-668
对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活检组织的超微病理及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骨髓各细胞系增生异常,活俭比涂片更能获得正确估计。2.同期发育的幼红细胞岛(ALIP)及巨核细胞生成发育异常对MDS诊断、预后及转化有密切的关系。3.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对小巨核细胞的鉴别及对巨核细胞的增生、发育异常的正确估价有价值。4.髓过氧化物酶(MPO)对识别ALIP有肯定意义。5.骨髓活检及细胞化学联合分析对MDS的诊断优于骨髓涂片,并优于任何一种方法的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7.
病态造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病态造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9年10月以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MDS分型标准[1]为诊断标准的MDS102例,分别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MDS特征性形态学诊断依据,粒系为Auer小体,双核粒细胞,微核;红系为奇数核及核出芽;巨核系为淋巴样小巨核;外周血片出现原始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结论:细胞形态学是MDS的重要基础诊断手段。诊断早期的MDS需结合其他的检测技术以提高MDS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8例细胞形态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细胞病态改变.方法:用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进行骨髓细胞学形态分析.对确诊的MDS的骨髓象进行观察,记录骨髓中粒、红、巨三系病态造血细胞形态上的变化,为MDS的形态学诊断寻找有力的诊断依据.结果:粒、红、巨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表现,粒系表现有假性pelger畸形、核浆发育紊乱为主、内外浆、胞浆颗粒增多粗大、胞浆颗粒减少或缺失、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双核等;红系表现有核质呈类巨幼样改变、双核、多核、花瓣核、嗜碱点彩、H-J小体、核畸形等;巨核系主要以小巨核、单圆核、多圆核为主.结论:MDS存在的病态造血改变中,粒系以假性pelger畸形;红系以奇数核、类巨变;巨核系以小巨核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表现为造血紊乱和无效造血的骨髓干细胞疾病。外周血中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大多数病人死于出血及感染。作者收治三例老年MDS病人,年龄66~73岁。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出血,外周血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巨大红细胞,偶见有核红细胞和幼粒细胞。骨髓涂片和活检增生旺盛或低下,红系或粒系或巨核系生成不良。二例Coombs’试验阳性。根据FAB标准诊断为MDS,给予强的松、氟  相似文献   

20.
左安兰 《哈尔滨医药》2010,30(3):59-60,6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及高风险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目前MDS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研究显示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