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并建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方法 研制咯萘啶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先在实验室用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测试,证明咯萘啶涂药板和培养基的效果稳定可靠后,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赴海南省及云南省现场,取恶性疟现症病人血样,测试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并设体内四周法为对照。 结果 研制的咯萘啶涂药板及现场用的培养基效果稳定,咯萘啶涂药板4 ℃贮存有效期为6个月,4 ℃贮存的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及瓶装冰冻干燥培养基有效期分别为2个月和2年。经过多年现场测试,不但掌握了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基线数据,同时还显示,在目前咯萘啶临床治疗效果仍较满意的情况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已在逐渐降低,而且体外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提高了2~4倍。 结论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可用体外微量法测试,较体内四周法更为方便和敏感。  相似文献   

2.
1988年7~10月在滇南的勐腊县,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在自制涂药板中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氯喹与4年前和8年前相比,抗性率无明显变化;抗性程度呈下降趋势。咯萘啶的测定结果与对氯喹敏感株Fccl/HN的测定结果相似;少数病例的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低于Fccl/HN。对比测定结果显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上述三种药物无交叉抗性。咯萘啶、青蒿琥酯涂药板各药井中裂殖体形成数同氯喹板一样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依次减少。说明本文方法涂制的咯萘啶、青蒿琥酯板药性稳定,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现场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前云南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的地理分布日趋广泛,为在现有抗疟药中寻找氟喹替代药,我们应用体外微量法测定了云南4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对磷酸咯萘啶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均对咯萘啶敏感。 一、材料和方法 (一)涂氯喹板 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惠赠,每板4行,每行10井,2~9井分别涂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现场体外监测方法,指导药物敏感性监测。参照WHO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在自制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测定板中测定了以上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成功率分别为79.4%、79.8%、78.6%及77.3%,与WHO提供的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氨酚喹)相同;疟原虫抑制率亦与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板相似,均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提示自制测定极药物稳定、灵敏、重复性好、简便易行,可现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现场体外监测方法,指导药物敏感性监测。对照WHO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在自制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测定板中测定了以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成功率分别为79.4%,79.8%,78.6%及77.3%,与WHO提供的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氨酚喹)相同;疟原虫抑制率亦与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板相似,均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提示自制测定板药物稳定,  相似文献   

6.
用体外微量测定法比较了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咯萘啶对4株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其中F32株(坦桑尼亚)、7G8株(巴西)、洪都拉斯株(洪都拉斯)为氯喹敏感株,D7株(坦桑尼亚)为氯喹抗性株。培养基采用WHO提供的特殊RPMI培养基(含低浓度对氨基苯甲酸和叶酸),另加Hepes缓冲液、NaHCO_3、人O型血清、谷酰胺和正常O型红细胞。试验前先将待测药品按比例稀释,终浓度为10~(-4)~10~(-9)mol/L,以100μl/井加入微量测定板,置37℃培养箱干燥24h,再  相似文献   

7.
抗氯喹恶性疟在大部分恶性疟流行区的出现给疟疾治疗提出了严重挑战,寻找新药迫在眉睫。中国研制的咯萘啶对恶性疟和间日疟均有较高疗效,已用于治疗抗氯喹恶性疟,但对中、西非恶性疟的作用未被研究,作者通过体外方法测定咯萘啶对中、西非恶性疟的作用,并与氯喹、单去乙基阿莫地喹和阿莫吡咯喹相比较。氯喹敏感株(L-3)和抗性株(FCM29)为实验室培养,31例1991年10月至1992年2月从中、西非回法国的感染疟疾旅行者在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涂片染色镜检证实为单纯感染恶性疟且原虫密度≥0.1%者为试验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甲氟喹和奎宁的敏感性 ;了解这 3种药物与青蒿琥酯伍用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的体外抗疟作用。 [方法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敏感株与抗性株原虫对上述 4种药物的敏感性 ,同时测定青蒿琥酯分别与咯萘啶、甲氟喹、奎宁伍用对抗性株原虫的敏感性。 [结果 ]咯萘啶、甲氟喹、奎宁和青蒿琥酯对敏感株的ID5 0 分别为 5 9 0、 6 9 7、 2 83 8和 9 6nmo1/L ;对抗性株的ID5 0 依次为 170 6、 6 3 2、 2 72 4及 85 1nmo1/L。咯萘啶与青蒿琥酯伍用 ,其ID5 0 分别为两药单用组的 1/4 7(36 6 / 170 6 )和 1/ 3 7(2 2 8/ 85 1)。甲氟喹与青蒿琥酯伍用中 ,其ID95 分别为两药单用组的 1/ 4(40 / 16 0 )和 1/ 12 5 (3 2 / 40 0 )。奎宁与青蒿琥酯伍用 ,其ID95 分别为单用组的 1/ 16 (80 / 12 80 )和 1/ 12 5 (3 2 / 40 0 )。 [结论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甲氟喹和奎宁无交叉抗性 ,这两种药物分别与青蒿琥酯伍用 ,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较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药性恶性疟的出现与扩散,严重地阻碍着全球抗疟工作的进程。为解决这一难题,近用年来,世界有关国家对30余万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迄今可替代还呼用于治疗恶性疟的药物仅见我国研制的青蒿素类药物、咯察院及国外研制的甲氟睦及卤泛曲时。最近的研究表明甲氟呼、卤泛曲批对泰柬、泰缅边境恶性疟治愈率仅达509)‘’。青蒿素类药物已成为治疗抗药性恶性疟必不可少的药物,在亚洲及非洲广泛使用。哈莱陡是我国197O年合成的一种苯骄素类抗疟新药,经各种动物实验证实毒性低,副作用小,对各种疟疾,包括抗药性疟疾有显著效果H‘’。但因种…  相似文献   

10.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测及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纵向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采用WHO体内四周法及体外微量测定法,在云南南部勐腊县进行敏感性纵向监测。结果:1984-1985年和1995年体内观察分别为36例和39例,其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2.7h±16.0h和56.2h±27.4h。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64.2h±22.9h及55.3h±11.8h。复燃率分别为15.2%(5/33)和37.5%(9/24)。1988、1990、1992和1995年体外测得ID50分别为13.0nmol/L、20.0nmol/L、32.0nmol/L和40.0nmol/L。ID95依次为48.0nmol/L、136.0nmol/L、325.0nmol/L和330.0nmol/L。抗性率分别为0、8.8%、13.8%及36.4%。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与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检测。结果 :滇东南、滇南、老挝、滇西及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为79%— 96% ,半数抑制量 ( ID50 )为 12 2— 2 4 0 nmol/L;对咯萘啶的抗性率为 2 0 %— 35% ,ID50 为16— 32 nmol/L ;来自老挝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琥酯 ,还原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 )均敏感 ,其他各地抗性率为 5%— 16%。结论 :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抗性 ,大部分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敏感 ,但也有部分原虫产生了低度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与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检测。结果 :滇东南、滇南、老挝、滇西及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为79%— 96% ,半数抑制量 ( ID50 )为 12 2— 2 4 0 nmol/L;对咯萘啶的抗性率为 2 0 %— 35% ,ID50 为16— 32 nmol/L ;来自老挝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琥酯 ,还原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 )均敏感 ,其他各地抗性率为5%— 16%。结论 :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抗性 ,大部分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敏感 ,但也有部分原虫产生了低度抗性。  相似文献   

14.
抗药性恶性疟的出现与扩散给全球疟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恶性疟原虫不仅对氯喹产生了抗性 ,而且对多种抗疟药的敏感性明显下降[1-3 ] 。为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抗性 ,作者等体外测定了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对青蒿琥酯、本芴醇、氯喹等药的敏感性[4 -7] 。为提供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及氯喹敏感株 (FCC1/HN )对青蒿琥酯、咯萘啶等药体外敏感性的基础数据 ,作者等于 2 0 0 0年开展了本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虫株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系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引进。该株…  相似文献   

15.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氯喹曾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 ,被广泛应用 ,但自 6 0年代恶性疟原虫对其产生抗性以来 ,使用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咯萘啶、萘酚喹、本芴醇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药物 ,最近监测表明咯萘啶的敏感性正在下降 ,且单独用药有 6 0 %~80 %病例出现配子体[1~ 3] 。舒文谊等与庞学坚等报道 ,萘酚喹治愈率高 ,但对少数病例显效缓慢 ,甚至无效[4 ,5] 。本芴醇对恶性疟治愈率高 ,但显效较为缓慢 ,不利于及时控制症状[6] 。为进一步了解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是否有交叉抗性及咯萘啶分别与本芴醇、萘酚喹及氯喹联用的可行性 ,1998年开展了该项研…  相似文献   

16.
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由静脉接种给恒河猴,用磷酸咯萘啶(基质)24mg/kg连续6天、3天和单剂,分别给猴灌服。血检可见一个环状体原虫血症期,疗程较短者环状体原虫血症天数也相应减少,而未给药的对照猴则无此种现象。由此可见,咯萘啶有持续抑制环状体进一步发育的作用,但对组织期裂殖体不见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体外微量测定方法 ,以监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 /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敏感性的变化。 [方法 ]设计制作咯萘啶 /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 3种药物伍用测定板 ,采用WHO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法 (WHO标准化法 )测定涂药板效果。测得的原始数据采用W H Wernsdorfer的专门软件进行分析 ,判定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上述 3种药物伍用测定板敏感性的可行性 ,并依据分数抑制浓度 (FIC)判定咯萘啶与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之间是否有协同效应。 [结果 ]3药伍用测定板效果稳定 ,其ED5 0 分别为咯萘啶 0 11pmol/井、磺胺多辛 2 15 12pmol/井和乙胺嘧啶 2 6 9pmol/井。同时证明 ,咯萘啶与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之间有协同效应。 [结论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 /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的敏感性可用体外微量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2009年9~12月在中缅边境的缅甸拉咱市采集了51份恶性疟血样,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敏感性测定结果有效的42份血样中、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5.2%、7.1%和54.8%,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320.5、128.2和96.0 nmol/L。在抗咯萘啶的2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哌喹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91.3%(21/23)和13.0%(3/23);抗氯喹的40份血样中,对哌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7.5%(3/40)和52.5%(21/40);抗哌喹的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均为100%。结论在缅甸拉咱市调查点流行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已普遍产生抗性,约半数对咯萘啶具有抗性,多数对哌喹则敏感。  相似文献   

19.
用48小时的体外试验法比较了氯喹(CQ)及其两种对映体((+)-CQ,(-)-CQ),与氯喹的代谢产物去乙基氯喹(desethylchloroquine,DCQ)以及咯萘啶(pyronaridine,PY)对恶性疟原虫两个不同虫株的抑制作用. 上述5个化合物对CQ敏感株的抑制作用相似,对抗CQ株则DCQ的作用较差,而PY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余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药物治疗仍是防治疟疾的主要手段,但用于临床的抗疟药中,仅伯氨喹具有杀伤配子体的作用。已证实咯萘啶对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而且,有研究表明该药能使疟原虫超微结构发生变化;能抑制恶性疟原虫DNA拓朴异构酶Ⅱ的活性,但其抗疟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报告了咯萘啶和几种DNA拓朴异构酶Ⅱ抑制剂对培养的多种药物抗性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杀伤作用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