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脏腑论脾胃郑燕萍(河北省中医院05001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说:“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善治牌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治五脏也。”这段...  相似文献   

2.
补脾浅见     
脾为后天之本,故补脾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补脾者,临床虽以甘性温药为主,但重在属合其宜。正如明·张景岳所言:“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既以治脾  相似文献   

3.
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因此脾胃病的发生率较高,对脾胃病的治疗应本于脾而不限于脾.张景岳认为"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5.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上,脾胃病常可见超出脾胃病象以外的"复杂病象",若单纯从脾胃论治,疗效多不佳。梁超教授深入挖掘《内经》"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等相关经文,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脾主五脏"理论,并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便于初学的辨治方案,名之曰"五脏评估法",临床应用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治脾以安五脏"理论渊源流长,对临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气互为相使,脾气充则他脏受荫,脾气虚而百病由生。哮喘病位在肺,可涉及诸脏,肺、脾、肾、肝、心五脏皆可致哮喘发病,且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哮喘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故"治脾以安五脏"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儿童哮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建中汤证涉及上中下三焦,多个脏腑,病机根本在于中气不立,进而导致四维皆病。针对此等上下交损之证,张仲景重用甘药,创立“建中”一法,通过立中气,调和气血营卫,使肝胆脾胃气机升降复常,继而回归阴平阳秘,五脏和合状态。小建中汤中生姜、大枣、炙甘草皆入脾经,同主中州,是圆心的角色,也就是车轮的轴,同时生姜味辛主升,大枣质醇主降,配合桂枝、芍药助戊己之土恢复健运,营卫相谐,中气轮转,布散有道,阴阳制衡,也是五脏生克制化的必要条件,是五脏安和的基础。小建中汤其实为治中气不立的母方,是恢复中气升降功能的根基,辨证时抓住疾病的本质,可用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法度为常,用药可变。“建中”之“中”反映了小建中汤的本质,中气立,则营卫协调,四维皆建,人体内外和谐,阴平阳秘,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均是对“建中”法的延伸。脾胃居于人体五脏之核心地位,脾气充则五脏受荫,脾气虚而百病由生。因此,善治脾胃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治五脏。  相似文献   

9.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通过分析李东垣治疗上述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深入探讨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述脾胃病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引起疾病。脾胃在整体中具有重要地位,善治脾胃者可以调五脏。如何掌握脾胃用药规律,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楚云  姜树民 《河南中医》2019,39(12):1837-1841
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疾病的病机为肝之不疏,横逆犯胃;心失所养,子母同病;肺气不畅,脾运失健;肾之不足,脾虚失养。姜教授认为五脏之气,皆绕于脾,治脾胃以安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姜教授在临证时,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灵活辨证遣方用药,均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阴阳消长与六经、五脏、睡眠关系的概述,从阴阳消长角度分析“五脏皆有不寐与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认为“五脏皆有不寐与从肝论治”体现了失眠治疗的本质,是阴阳消长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人体五脏皆禀气于胃,脾主灌溉四旁。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因治脾胃能使饮食正常,以安五脏。五脏若安,形体自壮。人非精血则无立形体之基;无水谷则无形体之壮。先天精血由命门所主,后天水谷由脾胃所主;  相似文献   

14.
正脾胃系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金匮要略》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曰:"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均说明调理脾胃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胃调则五脏调,因此脾胃系统一旦出现了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必将影响到其他各系统的脏器功能,故防治疾病可从脾胃论治。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抑酸、黏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来恢复紊乱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世代传承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中医学有着引领作用。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通道的枢纽,脾胃升降相因则全身气机调达,脾胃升降失调则全身气机失和。李乾构教授遵循"脾胃是五脏气机和合的中心"的思想,通过调理脾胃,斡旋中气,使全身气机流畅,达到协调五脏六腑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正所谓"治脾胃安五脏"。  相似文献   

16.
“治病必须治人 ,治人必须重视脾胃 ,因脾胃有如人体的内燃机 ,其功能所至 ,如纳化饮食 ,生会营卫 ,充五脏 ,实四肢 ,外关九窍 ,内养七神 ,固护卫表等 ,皆以脾胃之气为本 ,使治而不治者 ,达到不治而治”。刘老的这一学术思想 ,既是理论的高度概括 ,也是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观其七十余年的临床实践 ,无不是这一学术思想的深刻反映 ,内科如是 ,妇科亦复如是。前人有“肝为女子之先天”之说 ,后世从之者多。又因有“经水出诸肾”、“胞胎系于肾”的学术观点 ,因此 ,妇科从肾立论者亦不少。但刘老认为 :“女子以血为本 ,而血之生化在脾胃 ,故认…  相似文献   

17.
上品:石斛     
内容:石斛其说不一,出卢江六安者色青,长三二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实,咀之有腻涎粘齿,味甘淡,此为最佳。如市中长而黄色及枯槁无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无不误用,故附记于此。味甘平。主伤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气,使中气不失守。补五脏虚劳,后天得养,则五脏皆补也。羸瘦,长肌肉。强阴。补脾阴。久服,浓肠胃,肠胃为中脏之府。轻身延年。补益后天之效。  相似文献   

18.
外疡从五脏相关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刘完素作“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历来从“心系火(热)毒”论治疮疡者为多见;而对于“五脏系相关”的论述,探讨者鲜矣。《十四经发挥》云:“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于五脏也”。张景岳说:“心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  相似文献   

19.
介绍林平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其特点为:谨守病机,贯穿始终;平调五脏,处方用药。平调五脏具体为:脾胃为本;宁心安神;宣肺降气;疏肝理气;滋养先天。即是将“谨守病机”作为辨治过程的重要纲领,重视五脏之间的关系,用“平调五脏”思想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辨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20.
五脏病变皆可致咳的理论,《黄帝内经》早有阐述,后世名家也多有发挥,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连建伟教授治疗咳嗽尤其是久咳,多从调理五脏气机着手,以逍遥散治疗肝咳或以复脉汤治疗心咳等,皆自本源入手而疗效明显。文章择其调五脏治咳嗽验案进行分析,有助于古代医理实用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