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肱三头肌外侧头神经肌支和血供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移位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和血管进行详细解剖观测。结果 :外侧头肌支数 2~ 4支 ,一般为 3支。入肌部位位于大圆肌腱下缘 ( 5 .3 1± 2 .0 1)、( 6.0 6± 1.2 1)、( 5 .96± 1.0 )cm ,横径分别为( 1.4± 0 .5 )、( 1.2± 0 .2 )、( 1.9± 0 .9)mm。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平均 2个肌支 ,入肌部位分别在大圆肌下缘以下 ( 4 .2 1± 1.66)和 ( 4 .5 8± 1.3 2 )cm ,横径为 ( 1.4± 0 .6)和 ( 1.2± 0 .8)mm。腋神经入肌部位在大圆肌下缘以上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血供来源于肱深、旋肱后及部分近侧肌支 ,且均与肱深血管有关。结论 :肱三头肌外侧头肌支有足够长度和横径 ,在肌门处可无张力移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及部分腋神经肌支。以肱深血管为蒂的肱三头肌外侧头游离肌皮瓣是修复前臂肌肉皮肤缺损的良好供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前臂后皮神经主干行于前臂背侧,约在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下行达腕背部,分布于前臂后外侧1/3区域;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以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为蒂形成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电生理检测在评价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肌电一诱发电位仪对39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进行检测。测试项目包括:①患侧臂丛神经五大分支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②采用同芯针电极检测臂丛神经支配远端肌肉(三角肌、肱二头肌、4伸指总肌、外展拇短肌、外展小指肌或骨问肌)肌电图。结果:39例新生儿中全臂丛神经损伤11例(28%);上干损伤18例(46%);下干损伤3例(8%);后束损伤7例(18%)。节前损伤11例(28%)。结论:新生儿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早期评价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范围、性质、部位及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年龄24h总心搏次24h平均心率醒时最高心率醒时最低心率睡时最高心率睡时最低心率1一3天173土1993士124一10天179土1694士1310一13岁(一(X)一2印)(4O一80)(6():1 10)(30一70)23一27岁73士7141士1753土689士943士5平均44.2岁75 .9土0.6132,7士1 .5 64.2士0.790 .9士0.955.3士0.645一59岁10757377 .4土8 .2132,3土14.8 61.4士7.673 .9土10.952.9士6.4士13548109822女79 .3士7 .0138.4士14.2 61.4土6.977 .0士8 .755.0士5.9士1 1474多60岁72土9 .11 12上1852.6士7.4不同年龄的正常心率…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六年来在肱骨中下段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共发生5例挠神经误伤。其中3例为挠神经上臂段肌支损伤。在这3例中,有2例发生在肱骨干中段及中下段骨折术中,另1例发生在肱骨外上髁骨折手术中。其临床表现为:挠神经区感觉正常,即虎口区的痛、温触觉均正常,手指的背伸功能正常,而伸腕功能完全丧失,伸肘功能正常。肱骨手术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患儿神经电生理检测所见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9例产瘫病例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息儿臂丛五大神经主要支配肌的肌电情况及运动诱发电位情况,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类及加做同步兴奋检测.结果:第一型病例为C5、6损伤(肩外展、屈肘不能)共14例,占总病例数的6.7%;第二型病例为C5、6、7损伤(肩外展、屈肘,伸腕不能),共131例,占总病例数的62.7%,第三型病例为C5、6、7、8、T1损伤(单侧上肢瘫痪,但Horner征阴性),共63例,占总病例数的30.1%.另有单纯下干损伤伤(Klumpke麻痹)病例1例(0.5%).209例患儿分别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及其支配肌损伤情况,分别为80例(38.3%)、80例(38.3%)、143例(68.4%)、199例(95.2%)及199例(95.2%).肩外展肌群活动时,肩外展肌群存在同步兴奋的有48例,不存在同步兴奋的有161例.结论:产瘫患儿Ⅰ型6.7%、Ⅱ型62.7%,大部分患儿未经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由于产瘫患儿动作的准确度不高、主动募集反应准确度较低,故正尖波、纤颤电位、峰值宽大电位就成为患儿神经损伤的定性依据.如患儿出现正尖波、纤颤电位,提示损伤较重,对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探查非常有必要.术后定期进行电生理的复查,有利于恢复及对预后的判断.肩外展肌同步兴奋检测旨在明确患儿的外展障碍类型,以确定治疗方案、指导患儿家属对患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对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关节挛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腋神经损伤后致三角肌麻痹,上肢外展功能受限,其手术治疗方案存在争议,采取后位入路的神经移位移植方法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恢复肩外展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3例腋神经损伤且无任何恢复征象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4(18~55)岁,三角肌肌力为M0或M1即三角肌功能完全丧失。采用后入路于10倍手术显微镜下将桡神经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修复肩外展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者肩外展功能恢复结果。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经21(6~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的术后感染及血肿,肩外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三角肌恢复M4以上肌力7例,M3肌力4例,M2肌M1肌力各1例,有效率达92﹪,优良率达到85%,均未出现伸肘功能障碍。说明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修复腋神经前支恢复三角肌功能,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修复肩外展功能的方法,且本术式适用于臂丛神经部分损伤、腋神经损伤及严重的四边孔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解剖学因素并提出对策。 方法 教学用成人尸体标本48具,按照Thompson入路显露,观察前臂伸肌与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的位置关系;测量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距离桡侧腕短伸肌的横向距离;观察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的愈着情况,测量二者在肱桡关节线以远的愈着长度。 结果 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相愈着,愈着长度在肱桡关节以远(7.1±2.1)c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下缘的穿出点与桡侧腕短伸肌尺侧缘的水平距离为(1.3±0.3) cm,与肱桡关节线距离为(6.1±1.8) cm。 结论 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存在着解剖学因素,了解桡神经深支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前臂伸肌的位置关系可以避免桡神经深支损伤。  相似文献   

9.
腋神经和桡神经与肱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骨性标志的关系 ,为肱骨手术或外固定提供帮助。方法 在 30例 6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有关骨性标志的距离。结果 肱骨最大长 (30 6 6 5± 17 4 8)mm ;肱骨最近端到腋神经(5 8 10± 5 6 1)mm ;肱骨最近端到桡神经穿外侧肌间隔处 (177 75± 11 86 )mm ;解剖颈最低点到腋神经 (16 2 4± 2 78)mm ;肱骨最近端到肱骨肌管入口处 (118 4 9± 6 6 1)mm ;并测量计算了各段占肱骨最大长的比例。结论 腋神经在肱骨近端 1/ 5处容易受损 ,而桡神经在肱骨下 3/ 5段为易损伤部。从术前和术中的影像 ,能测量和计算出神经的基本位置 ,可减少或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三角肌神经入肌点定位及肌内神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江全  薛黔 《解剖学研究》2003,25(3):200-203
目的 揭示三角肌神经入肌点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较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①用经甲醛固定 2年以上的成人尸体 (2 0~ 5 0岁 ) 12具 (男 9,女 3)共 2 4侧。以肩峰后角为骨性标志 ,测量三角肌各亚部神经支入肌点的位置。②用经甲醛固定 1年以内的童尸 3具 (3~ 10岁 )及成人尸体 2具 (2 0、4 0岁 )完整取下三角肌 ,采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 ①三角肌各亚部神经入肌点的体表投影 :三角肌前亚部、中亚部、后亚部的神经入肌点分别在距肩峰后角下方 (5 7± 0 7)cm、(5 9± 0 8)cm、(4 8± 0 5 )cm处的水平线上 ,距三角肌前缘外后方 (3 6± 0 4 )cm处及距三角肌后缘外前方 (3 5± 0 6 )cm、(2 3± 0 3)cm处 ,上述三点均在肌的中 1/3部。②肌内神经分布 :三角肌前、后亚部的肌内神经支在肌内为直接横过肌纤维中部 ,沿途再发出分支与肌纤维并行走行 ;而中亚部肌内神经支在各个羽内 ,与肌纤维相交 ,行向短肌纤维的起止端。结论 ①三角肌的神经入肌部位及入肌形式与该肌的形态和功能有关联 ;②三角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可能与该肌的肌纤维长度及肌纤维型有关 ;③三角肌中亚部的肌内神经吻合网较宽而致密 ,推测有着更精细的神经调节。  相似文献   

11.
冈上肌腱在肩关节外展时运动轨迹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冈上肌腱外展力臂和运动轨迹的研究 ,分析冈上肌腱炎的产生、肩袖损伤的成因。方法 :选用 10侧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的尸体肩关节标本 ,测定肱骨从 0°~ 180°作外展运动时 ,冈上肌腱力线位移以及冈上肌腱与肩峰之间的距离变化 ;并测定冈上肌的厚度和宽度 ;计算力臂值和运动轨迹。结果 :在上臂由内收位外展的过程中 ,随着外展角度的不断增加 ,冈上肌的位移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冈上肌腱在止点处、按肌腹处和临界区的平均厚度分别为 0 .49,0 .48和 0 .3 5cm。冈上肌腱的平均宽度为 2 .41cm。冈上肌腱的运动轨迹方程为Y(距离 ) =2 .5 8-0 .19x(外展角度 )。结论 :在上臂外展的起始阶段冈上肌腱的力臂变化最大 ;在上臂上展 0°~ 60°过程中 ,冈上肌腱与肩峰之间的距离随外展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侯慧英  杜颋 《解剖学研究》2002,24(2):160-160
在供学生解剖操作的 6 1具尸体中 ,发现 1具老年男性尸体 (身高 16 9cm)神经、血管多发性变异 ,较为罕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 ,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 ,报道如下。1 解剖资料右侧前臂外侧皮神经由正中神经分支与肌皮神经终支(皮支 )合成。肌皮神经发自臂上外侧束 ,起始部宽 2 5mm ,厚 1 4mm ,斜穿喙肱肌 ,经肱二头肌和肱肌间下降 ,发出肌支至上述三块肌。正中神经由分别发自臂上内、外侧束的内、外侧根夹持腋动脉合成 ,起始部宽 6 6mm ,厚 2 1mm ,沿肱动脉外侧下行 ;于距起始部 10 5cm处发出分支 ,长 3 5cm ,宽 1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找出显露前臂骨间膜的最佳入路.方法 用卡尺测量了30例成人上肢,测量项目如下:桡骨头至旋后肌腱弓处骨间背神经的长度(LHA);桡骨头到旋后肌管下口之间骨间背神经的长度(LHS);骨间背神经从旋后肌管下口至桡骨外缘的距离(DSR);骨间背神经从旋后肌管下口至尺骨内缘的距离(DSU);骨间背神经最外侧分支穿拇长展肌处至桡骨外缘的距离(DSP).结果 LHA、LHS、DSR、DSU和DSP的测量结果分别为19.3±4.4mm(11mm~29mm)、53.4±5.2mm(45mm~62mm)、9.7±3.1mm(4mm~15mm)、22.8±3.5mm(20mm~28mm)和7.5±1.6mm(5mm~9mm).牵开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于桡侧腕短伸肌与指伸肌之间显露前臂骨间膜中1/3和远1/3段.结论 桡骨背侧入路可较少剥离肌肉和软组织,能方便、安全显露前臂骨间膜中1/3和远1/3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无明确外伤史出现伸指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92侧)无明确外伤史以伸指功能障碍为主诉的患者,桡浅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检测;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所支配肌的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检测。结果:外侧肌间隔卡压16例(16侧)、骨间后神经卡压41例(41侧)、胸廓出口14例(15侧)、运动神经元疾病4例(8侧)、平山病5例(7侧)、3例(侧)周围神经病变,2例(4侧)所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电生理检测所得结果阳性率为94.1%。结论:电生理检查可以对无明确外伤史出现伸指功能障碍提供客观的检测指标,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5 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 结果 采用Sihler’s 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紫黑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 结论 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分为不同的肌亚部,为临床肌移植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腋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臂部后方腋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关系 ,为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和肩关节脱位寻找安全入路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 6 3例成人 (男 38例、女 2 5例 )防腐上肢标本 ,确认腋神经在肱骨后方的走行 ,分别测量各相应距离 ,并计算其与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结果 :(1)肱骨最大长 :男左 312 .5 1mm、男右 315 .5 7mm、女左 2 85 .2 0mm、女右 2 88.4 0mm ;(2 )肱骨最近端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 :男左 5 9.0 3mm、男右 6 1.6 5mm、女左5 0 .4 6mm、女右 5 4 .6 2mm ;(3)肱骨最近端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占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 :男左 18.89%、男右 19.5 4 %、女左 17.6 9%、女右 18.94 % ,均小于 2 0 % ;(4 )腋神经至肱骨肌管入口的平均距离占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 :男左 2 0 .13%、男右 18.16 %、女左 2 0 .78%、女右 19.30 % ,平均 19.5 4 % ,小于 2 0 %。结论 :肱骨的上 1 5区为相对危险区 ,而中上 1 5区 (CD段 )无大血管和神经走行 ,属相对安全区。  相似文献   

17.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腋动脉第三段分支变异 ,而肱动脉无分支 ,为积累资料 ,现报道如下 :腋动脉第三段距第一肋外缘 7.5 cm处发现一动脉短干 ,其起始处外径为 0 .6 cm,于腋动脉外下方 0 .7cm处分为二支 ,一支向下行 0 .5 cm,立即分为 :1 .旋肱前动脉 :向外穿肱二头肌短头 ,绕肱骨外科颈前面至三角肌深面。 2 .旋肱后动脉 :与腋神经伴行 ,向后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与旋肱前动脉吻合。 3.肩胛下动脉 :向内下行 1 .8cm,于肩胛下肌下缘分出 :1胸背动脉 :伴胸背神经至背阔肌 ,2旋肩胛动脉 :向后穿三边孔至冈下窝。另一支细长 ,于肱二头肌内…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解剖 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之间有 2个交通支相连 ,现报道如下 :组成右侧臂丛的 5个神经根先形成上、中、下干 ,每干都分前、后股 ,其上、中干的后股在腋动脉的后方合并下行 2 .7cm后再与下干后股合并形成后束 ,其合并处横径 2 .1mm ,后束下行 1.8cm分出桡神经和腋神经。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 ,外侧束在胸小肌上缘后方胸肩峰动脉起始处的外侧发出正中神经外侧根 (横径0 .8mm)和肌皮神经 (横径 2 .3mm)。肌皮神经在腋动脉的外侧向外下行至 2 .5cm处胸小肌下缘后方发出 :①喙肱肌支 ,支配喙肱…  相似文献   

19.
田东  张航  韩峰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18(4):201-203,232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测在前臂正中神经卡压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0例临床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前臂正中神经的神经肌电图检查资料,分析其电生理阳性指标.其中腕管综合症(carpal tunnelsyndrome,CTS)75例,前骨间神经卡压综合征(anterior interosseous entrapment nerve syndrome,AINS) 12例,旋前园肌综合征(pronator teres syndrome,PTS)10例,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recurrent median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RMNES)3例.结果:肌电图检测发现CTS患者正中神经腕部潜伏期延长,腕部以下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AINS患者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功能正常,拇短展肌EMG正常,前骨间神经支配肌有自发电位或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TS患者正中神经支配肘下肌有自发电位,前臂NCV减慢,波幅降低,正中神经干动作电位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正中神经返支卡压综合症仅拇短展肌有异常电位,掌部潜伏期延长,感觉神经功能正常.结论:肌电图技术在诊断和鉴别前臂正中神经卡压疾病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前臂肌是否可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前臂伸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10侧前臂伸肌,用Sihler's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布。4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8侧前臂伸肌,经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各肌的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关系。结果:按前臂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其形状分为3类:Ⅰ类肌肉为扁平形肌肉,主要肌内神经干垂直于肌纤维的走行方向。Ⅱ类肌肉为纺锤形肌肉,Ⅱa类肌肉,单羽肌为主,神经分支多为单干支配,神经多在其肌腹的上1/3入肌,神经入肌后多平行肌纤维纵向走行至肌远端。Ⅱb类肌肉,可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神经支配,部分肌肉在其神经入肌门处还有一个返支配肌腹的上1/3。Ⅲ类肌肉,多个止点,神经在肌内呈横向穿越或纵向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在其肌肉起始部,有神经返支支配肌腹的上1/3。前臂伸肌血供是多源性的,以节段血管蒂型为主。结论:前臂伸肌内中Ⅱb类肌肉的第1,2种类型和Ⅲ类肌肉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