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病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KD病儿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ESR及CRP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并分析ESR和CRP的变化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 60例KD病儿治疗前43例(71.7%)ESR大于40 mm/1 h,33例(55.0%)CRP大于30 mg/L;治疗后5例(8.3%)ESR大于40 mm/1 h,且CK-MB升高和冠状动脉扩张病儿的ESR明显高于CK-MB正常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病儿(z=3.225~6.452,P〈0.01)。以ESR〉40 mm/1 h和CRP〉30 mg/L为ESR和CRP升高的标准,低ESR+低CRP组病儿100%有冠状动脉扩张;高ESR+高CRP组病儿41.7%有冠状动脉扩张,8.3%有CK-MB升高。结论 ESR和CRP水平变化与KD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及Z值随访伴有冠状动脉扩张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恢复的情况,分析影响急性期冠脉恢复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73例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的KD患儿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将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者为A组,冠状动脉内径未恢复者为B组。结果 (1)173例KD患儿有90例(52%)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83例(48%)未恢复正常,未恢复者中14例(8.1%)伴血栓形成。(2)急性期冠脉扩张者以小型冠脉瘤居多,其次是中型冠脉瘤、巨大冠脉瘤,仅冠脉扩张者最少。(3)冠脉未恢复组的发病年龄小,发热持续时间长,CRP、ESR指标增高,急性期冠脉内径的Z值大(P0.05);冠脉恢复组以急性期小型冠脉瘤者居多(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发病年龄越小、发热持续时间长、炎症指标高、冠脉扩张以中型及巨大冠脉瘤者恢复时间长,后期易并发血栓。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9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丙利,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因素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1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41例,其中冠状动脉瘤9例,2例巨瘤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RP、ESR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年龄≤1岁和≥6岁KD患儿较1-6岁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结论男性患儿,年龄小于1岁,CRP、ESR明显增高、IVIG治疗开始时间大于7d与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而≥6岁KD患儿与≤1岁患儿一样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及CAL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124例KD患儿,分成两组,CAL组50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74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钠、血清钾的变化。结果与NCAL组患儿相比,CAL组患儿WBC、PLT、CRP、IgGI、gAI、gM明显增高(P〈0.05),血清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CRPI、gGI、gM、血清钠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结论 PLT、CRPI、gGI、gM及血清钠可作为KD患儿并CAL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测定KD患儿hs-CRP对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分别对广州儿童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65例KD患儿(其中38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6例形成动脉瘤,21例合并冠状动脉异常)在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测定其hs-CRP、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65例KD患儿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后hs-CRP迅速下降至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hs-CRP水平有助于对KD患儿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无反应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左室心肌功能及二尖瓣反流容积的变化。方法选取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72 h内及术后6个月采集超声图像,并进行二尖瓣反流容积定量和心肌应变定量分析。根据二尖瓣反流容积变化情况将41例患者分为非恶化组(Ⅰ组)和恶化组(Ⅱ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超声检测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分别为Ⅰ组28例和Ⅱ组13例。Ⅰ组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P0.05);各节段及总体径向应变、纵向应变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Ⅱ组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容积较术前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轴基底段径向应变较术前恶化(P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以较敏感地评价左室心肌功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通过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可以减少IM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经实验室检查将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4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相关系统症状评分、出院后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结果观察组NE、PLT、ESR水平均较对照组高,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gE、WBC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1个月、6个月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加重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增加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影响患儿预后,故临床早期检测血液中NE、PLT、ESR水平可提高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为早期治疗疾病、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瓣环扩大在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瓣环扩大在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颤组(20例)、返流组(30例)及正常组(20例)的心脏,测量二尖瓣返流比例、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大小、球形度、收缩期瓣环(MA)面积、收缩期后乳头肌与二尖瓣前瓣环的距离(PPMAMA)。结果房颤组左室大小、球形度、EF、PPMAMA和正常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收缩期MA面积较正常组明显扩大,并与返流组相似,分别为(5.3±1.1)cm2、(7.4±1.5)cm2、(8.0±2.0)cm2,但房颤组二尖瓣返流量明显小于功能性二尖瓣返流组,分别为(12±7)%和(30±14)%。结论单纯瓣环的扩张似乎并不引起中或重度二尖瓣返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与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KD的患儿32例,其中20例有冠状动脉损伤,12例无冠状动脉损伤,另以门诊体检健康的儿童18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及心肌酶谱,并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患儿冠状动脉情况.结果:KD患儿治疗前血清CRP和CK-MB分别为(40.46±30.21)mg/L和(26.20±5.42)U/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79±1.52)mg/L和(14.0±4.21)U/L,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3.28±2.45)mg/L和(15.46±4.25)U/L,基本恢复正常;有冠状动脉损伤的KD患儿血清CRP为(52.43±24.26)mg/L,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25.73±9.14)mg/L,P<0.01],血清CRP与CK-M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1,P<0.01).结论:KD患儿血清CRP的升高与患儿急性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可以作为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损伤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川崎病(KD)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A组(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25例,B组(阿司匹林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及冠心病(CAD)发生率。结果45例患儿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A组10例,B组9例),病变率42.2%,治疗后WBC、PLT、ESR、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CAD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冠脉病变2周后的恢复率(40.0%),高于B组(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变情况明显好于B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小燕  林炳柱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97-1198,1201
目的:通过检测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探讨WBC计数评价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200例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经查血常规后,分为WBC计数正常组和WBC计数增高组,测定其cTnI与血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并于住院1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WBC计数增高组cTnI及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WBC计数正常组(t=7.506、10.420,P<0.01);WBC计数增高组的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纤颤、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WBC计数正常组(χ2=4.379、5.563、8.431、11.525,P<0.05);WBC计数增高组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明显低于WBC计数正常组(t=2.927、2.378,P<0.05),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明显高于WBC计数正常组(t=2.786、3.404,P<0.05)。结论WBC计数升高的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其体内代表心肌损伤和坏死的标记物cTnI及CK-MB也随之升高,炎性反应和心肌损伤加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04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合并SIRS分为SIRS组(n=25)和非SIRS组(n=79),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呼吸、脉搏、平均动脉血压、体温、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评分、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严重并发症(肝性脑病、门脉高压性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SIRS组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频率、Child-Pugh评分、血WBC、TBil、ALB、Cr、INR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门静脉高压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结论:合并SIRS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较差、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张晓立  李卓颖  杨作成  魏丁  杨妤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9):1621-1623,1627
[目的]研究人类C反应蛋白(CRP)基因+1059G/C、-757T/C多态性(SNPS)与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测序对30名KD患儿和60名对照组儿童分别进行CRP基因+1059G/C、-757T/C位点DNA序列测定.[结果]①KD组CRP基因+1059G/C多态性位点的GG、GC基因型分布频率和G、C等位基因频率、-757T/C多态性位点的TT、T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和T、C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②合并冠脉损伤者与无冠脉损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RP基因+1059G/C、-757T/C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均无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为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者,为不敏感组,其他30例为敏感组.然后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外周血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等指标,以及对比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类似指标,对患者的IVIG耐药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敏感组的男女比例明显低于不敏感组,敏感组的ALB显著高于不敏感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和ALB是导致IVIG耐药的高危因素.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之间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性别和ALB可能是患者IVIG耐药的高危影响因素,临床主要要有继续IVIG治疗和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情况及随访结果。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二维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布及严重程度。结果:38例患儿均出现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侧冠状动脉病变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