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芽肿性乳腺炎不常见,但诊断和治疗相当棘手。要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进行精准诊断和分类治疗的研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精准诊疗水平。笔者从发病原因、精准诊断及精准分类处理3个方面探讨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精准诊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经产妇,平均年龄32.5岁,单侧乳腺肿块,8例临床怀疑乳腺癌,组织学表现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8例可见多核巨细胞,13例形成微脓肿,所有病例均未发现病原微生物。结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前,男性乳房发育患者日渐增多,但合并肉芽肿性乳腺炎者却较为少见,并且临床上肉芽肿性乳腺炎很难与男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及乳腺癌鉴别。现报道1例经病理确诊为男性乳房发育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因及临床鉴别。  相似文献   

4.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因为其临床体征与乳腺癌表现相似,常造成误诊。本病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证实,治疗方案也没有统一。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08~2012年共收治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25例,采用皮质激素联合手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医院临床实践中,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逐渐增高,甚至比哺乳期乳腺炎更为常见。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结合此类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常见的有两种,即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有时与乳腺  相似文献   

6.
<正>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炎性疾病,病因不明,1972年由Kessler等~([1])最先报道。本病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易误诊为乳腺癌,只能依靠病理学检查确诊[2],其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治疗颇为棘手。笔者以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25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了36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周围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对该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导管周围乳腺炎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11例。两种疾病均以反复脓肿、乳房肿块及乳腺窦道或瘘管为表现。25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病变均位于乳晕2cm环内,其中14例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手术治愈4例(肿块型局限者)占16%,药物加手术治愈10例(肿块并乳头内陷者8例及合并窦道及乳头内陷者2例),占40%;仅用药物治疗痊愈6例(脓肿型4例和肿块并窦道2例),占24%,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另有5例(肿块型1例和肿块并乳头内陷者4例)仍接受三联抗菌药物治疗。1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9例病变位于乳晕2cm环外,未见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7例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后肿块缩小至1~2cm后手术切除病变,其中1例合并多发窦道者术后3个月复发,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2个月后范围缩小,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12个月未见异常,余6例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2例仍在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手术;2例皮质激素治疗停药后复发,再用激素治疗2周病变缩小,手术切除病变,未见复发。两组患者无一例行全乳房切除。结论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表现相近,需临床与病理检查结合确诊,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病变复杂广泛者可先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至1~2cm、病情稳定后,手术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其病理类型较多,其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见,而其病因不明,且治疗效果较差,易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其病因的推测,但关于该病病因的观点始终存在分歧,而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细菌感染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临床上依据对该病病因的不同推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笔者就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在自身免疫和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认为2种疾病的病因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应分类诊疗。  相似文献   

9.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乳腺慢性炎症,过去发病率不高,随着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其观察、研究增多,病例报道也不断增加。目前,对本病没有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本病病灶常常迁延不愈,甚至发生乳房溃烂,过去以手术切除乳房为主要治疗手段,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科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共收治肉芽肿性乳腺炎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多靠病理结果确诊,多数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本文报告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并复习相关文献,从其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等方面进行总结,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1.
正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多灶性微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及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其病因尚不明确,早期表现多为乳房肿块,随后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窦道或溃疡,且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1-2])。近年来,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虽然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久治不愈,成为临床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正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症~([1])。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制定的《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中,对GM未给出明确的治疗方式。GM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治疗方式始终存在争议,从而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3])。王颀等~([4])根据病理和疾病进程将GM分为早期(炎症期)、中期(肉芽肿期)和后期(脓肿期),进行分类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又称为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乳腺炎症,近几年中国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目前国内外有关其病因的研究尚有争议,主要以自身免疫和细菌感染占主导。笔者就GLM细菌学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从而进一步认识细菌在GLM中的作用,为指导临床的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多伴有乳腺小叶上皮样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伴或不伴微小脓肿形成~([1]),目前,治疗GLM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抑制药物等,其中,临床上常采用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46例GL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类固醇激素联合甲氨喋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omatouslobularmasitis)是临床少见的一种良性疾病。文献报道本病与自身免疫相关,应用类固醇激素及甲氨喋呤(MTX)治疗此病可获良好效果。据此,本院对确诊此病的1例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又称特发性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乳腺良性疾病。近几年,IGM出现发病率上升伴有年轻化的趋势,因而对其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临床上由于缺乏相应认识,易将其与乳腺癌等相关疾病混淆,从而导致误诊。同时,鉴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其进行标准化治疗的方法也尚未达成共识,且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导致IGM愈后复发率较高。笔者综述了IGM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相关的进展,为认识这一疾病开拓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肉芽肿性乳腺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杜稼苓 《肿瘤学杂志》2001,7(4):248-248
通过对1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认为此病虽属良性,但易误诊为乳腺癌,最终诊断依赖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3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手术,术后辅以持续负压引流,并观察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时间和复发情况。 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后24例拔管后一期痊愈无复发;8例行局部反复冲洗治愈;4例于术后5个月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1.1%(4/36),再次予以微创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结论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中,采用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具有切口小,患者疼痛轻,复发率低的优点,是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8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随访资料.所有病例标本经过抗酸染色及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2 ~ 57岁,平均年龄为(33.9±6.8)岁,其中85例有哺乳史,均以乳腺肿块就诊.组织病理特点为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病变,呈结节状多灶性分布,小叶内可见以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的切缘未见炎症细胞;所有病例抗酸染色和PAS染色未见分枝杆菌及霉菌.89例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手术以乳腺小叶区段切除为主,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术式.术后随访1~ 10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仅1例复发.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不易与乳腺癌鉴别,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唯一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治疗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所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资料,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漏斗图、Begger秩相关检验及Egger线性回归分析文献的发表偏倚;将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和平均等级值作为评价指标,对各种治疗措施进行优劣排序。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共计1 585例病理学明确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患者,涉及7种治疗措施[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手术、激素联合手术、抗生素、切开引流、激素联合甲氨蝶呤、观察]。共有3篇文献证据等级评为A级,其余文献证据等级均为B级。Begger秩相关检验及Egger线性回归法均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P=0.133、0.177)。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使用激素联合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优于单纯手术治疗(RR=1.14,95%CI:1.06~1.23)、单纯激素治疗(RR=1.25,95%CI:1.11~1.40)和切开引流(RR=0.70,95%CI:0.57~0.85);激素治疗优于抗生素治疗(RR=0.58,95%CI:0.34~0.98);手术优于切开引流(RR=0.80,95%CI:0.67~0.95);激素联合甲氨蝶呤优于抗生素治疗(RR=2.11,95%CI:1.14~3.88),观察优于抗生素治疗(RR=1.97,95%CI:1.15~3.36)。7种干预措施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有效率排序:激素联合手术(SUCRA=89.5)观察(SUCRA=78.1)激素联合甲氨蝶呤(SUCRA=67.8)手术(SUCRA=59.0)激素(SUCRA=35.1)切开引流(SUCRA=18.4)抗生素(SUCRA=2.0)。结论在7种治疗方法中,激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