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存自体输血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减少异体输血的措施,介绍一种较理想的自体输血方法。方法:自1997年12月-2001年1月,对8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了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后前4d检测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结果:预存自体血23700ml,平均409ml,58例(72.5%)患者无需异体输血顺利度过围手术期,22例(27.5%)患者补充异体输血7392ml,平均336ml,而同期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者输异体血69741ml,平均567ml,没有发生与预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预存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基本上依靠预存自体输血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2.
杨秀香 《护理学杂志》2003,18(10):772-773
对 8 8例病人 (5 8例为对照组 ,输库血 ;30例为观察组 ,回输自体引流血 )进行两种输血方法观察 ,比较输血后血氧饱和度、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第 1天病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比较 ,均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自体引流血回输明显优于库血 ,自体引流血回输能给手术病人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同时能节约血源 ,杜绝因输库血导致的差错事故及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联合应用贮存式和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的效果。方法 11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采集贮存自身血液,术中用血液回收机回收出血。观察RBC、HCT、HB、PLT、APTT、PT在采血前、后及输血前、后的变化。结果采血前、后RBC、HB、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HCT、HB、PLT、APTT、PT术前和输血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联合应用贮存式和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异体或自体输血后对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常需输血。输血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下降目前还有争议[1 ,2 ] 。本文通过比较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输异体全血或自体回收血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 (NK)细胞水平的变化 ,探讨输异体或自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对临床合理输血提供实验根据。资料与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30例 ,ASAⅠ~Ⅱ级。无内分泌及免疫性疾病 ,无放疗、化疗、激素应用史 ,随机分为输异体全血组 (异体组 )或输自体回收血组 (自体组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术前Hb值均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例均于术前 30min肌注鲁米那 10 0mg、阿托品 0 5mg。…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与方法。方法: 回顾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 17例, 总结分析其手术入路的选择, 异位骨化组织、内固定物以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结果: 17例病人中有14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年 7个月 (1年 2个月~9年 8个月)。出现感染 1例, 脱位 1例, 无菌松动 2例。术后再次异位骨化者 2例, 其中 1例引起坐骨神经症状, 再次行神经松解术。所有随访病例, 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 51分, 提高到术后 89分。结论: 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 适当处理异位骨化组织和内固定物,重建髋臼骨缺损, 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自体血回输在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护理特点。方法使用回顾性质量评估设计,比较了2005-2009年本组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A组),60例术后伤口采用常规引流袋引流(B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水平决定异体血的输入量,使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10g/dL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h内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平均输血量、输异体血比例。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8h内引流量以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平均为382.5ml,术后有9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134.3ml;A组所有自体血回输未出现输血反应,无感染等并发症。B组术后23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252.4ml;B组异体血输血过程中有3例出现发热反应。输异体血的比例为A组15.0%,B组38.3%。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是安全有效的,能够节约血源,避免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本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6年以前行THA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8例(285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74例(198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0.2%,随访时间平均为7.6年(5.5~11.6年)。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4分(0~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8分(35~99分),优良率为88.5%。术后假体总的生存率为97.1%。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9例)、异位骨化(8髋)、脱位(7例)、假体松动(2例)和感染(3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侧前方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03年2月~2003年12月,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53例58个髋关节行全髋置换术,其中5例为双侧同时手术, 6例全髋关节翻修手术, 4例关节完全强直的置换术。改良要点: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突出部份充分暴露;股骨颈及大粗隆暴露后,先截骨,再脱位取出股骨头。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7~12cm,平均8 5cm。手术时间70 ~140min,平均88min。出血量250~660ml,平均470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14d部分负重行走。全部病例获得4~40周随访,平均28周,Harris评分优37例,良12例,中4例,优良率达92 .5% (49 /53)。 结论 侧前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可扩展到人工髋关节翻修、髋关节强直、髋关节先天脱位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关节置换手术量逐年增加,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矫形骨科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共1814例.按照关节置换术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率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516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异体输血将其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输血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516例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102例患者术后因贫血进行了异体输血,异体输血率为19.77%。输血组女性比率、年龄、诊断为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比率、术前高血压病分级、放置引流管比率和双侧手术比率显著高于未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血组术前Hb浓度和术后钙离子浓度显著低于未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ASA评分、术前合并症、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OR=2.087,P=0.014)、双侧手术(OR=7.065,P<0.001)、放置引流管(OR=2.003,P=0.008)是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而股骨头坏死(OR=0.945,P<0.001)、性别为男性(OR=0.554,P=0.029)、术后钙离子浓度高(OR=0.228,P=0.005)是减少异体输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行初次THA患者,骨性/类风湿关节炎、一期行双侧手术、术中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易发生异体输血,而男性患者、股骨头坏死患者和术后钙离子浓度较高的患者术后不易发生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图像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接受初次THA的23例DDH患者(24髋)纳入研究。术前患者均行三维CT检查,并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髋臼,观察髋臼形态及位置,评估髋臼骨缺损程度,预测臼杯大小、旋转中心位置及是否需要结构性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双下肢长度差,应用Harris评分(HSS)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80~150(112. 1±20. 0) min,术中出血量150~1 000(456. 3±231. 9)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4(17. 4±3. 1)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无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30~60(46. 7±10. 8)分提高至78~98(89. 6±6. 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优13例,良9例,中1例,优良率22/23;双下肢长度差由术前1. 8~5. 2(3. 2±1. 7) cm减小至0. 3~1. 6(1. 0±0. 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接受初次THA的DDH患者,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有助于精确评估髋臼情况、重建髋臼解剖旋转中心,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自体输血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人工髓、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较大,尤其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引流量达600~800ml,常需输血治疗。而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自体输血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自体输血的初步经验。方法自1991年起,我院骨关节科共对433例施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了自体输血技术,主要方法包括术前预存自体血和术后引流血回输技术。结果单纯依靠术前预存自体血输血组,术后约有69%(258/374)的患者无需异体输血而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其中93.4%(241/258)为单侧关节置换患者,6.6%(17/258)为双膝、双髋或单侧膝髋同时置换的患者;而在单纯术后引流血回输组和两种方法结合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36%(5/14)和75.6%(34/45)。结论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加术后引流血回输的方法,可使多数施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避免了异体输血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5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6月前行THA的273例患者(305髋)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91例(206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9.3年(5-21年),临床随访内容包括SF-36量表、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骨盆正位、患髋正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率为69.96%,SF3-6体能方面总分由术前的(30.92±3.90)分(24~39分)提高至(53.69±3.97)分(44~62分),在精神方面的总分则由术前的(45.91±5.63)分(37~56分)提高至(57.06±7.26)分(43~72分)。术前Harris评分为(46.71±10.76)分(5~68分),末次随访时为(92.83±4.88)分(56~100分)。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98.06%,10年生存率为94.17%,15年生存率为85.92%,20年生存率为81.55%。混合型假体、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翻修率分别为2.4%、5.6%。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17例)、脱位(3例3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假体周围骨折(1例1髋)、无菌性松动(9例9髋)、异位骨化(6髋)和感染(0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但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需进一步完善随访机制,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14.
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优缺点.[方法] 2008年2月~2008年8月,采用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单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8例.分析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切口长度8~10 cm.术中出血量为280~710 ml,平均410 ml;术后引流量为250~600 ml,平均420 ml.患者平均下床时间6.5 d(3~9 d).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1.2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91.5分.[结论] 外侧入路小切口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易接受、术后关节功能好等优点,但应注意其适应证及容易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接受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10例124髋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40例(44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2年(5~16.3年)。临床观察Harris评分、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所致翻修为随访终点。结果随访率为36.4%。Harris评分由术前为(48.47±14.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37±5.44)分(P〈0.001)。截止随访终点,术后并发症包括脱位(1例1髋)、无菌性松动(2例2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异位骨化(13例13髋),无感染。生物型股骨柄1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初次THA术中生物型股骨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但需要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16.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经常需要输入大量术中及术后异体血,其危险性包括溶血反应、感染乙肝或丙肝、感染HIV或梅毒等.减少异体血输入的最常用方法是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该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价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否具有减少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总量的作用.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行双侧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其中26例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A组),25例未用术中自体血回输(B组),回顾性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疾病、手术医生、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使用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使用量,术后1、3、7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结果 A组术中自体血回输330.7±122.7ml (100~557ml).术中异体血输入量在A组为661.5±437.3ml,B组为888.0±483.3ml(P=0.085).术后异体血输入量在A组为607.7±672.9ml,B组为328.0±423.8ml(P=0.082).两组之间术中和术后异体血总输入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1269.2±807.8ml,B组1216.0±706.9ml,P=0.804).两组之间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无统计学差异,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有统计学差异(P=0.020和P=0.013),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够减少术中异体输血量,但不能减少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总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时不同方式髋臼重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36例(44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年龄42~65岁,平均48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9.9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1.8 cm,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59.6°,外展21.6°,内收13.9°,外旋10°,内旋8.2°。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髋臼内移14髋,髋臼内陷成形术18髋,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12髋。髋臼侧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疗效评价:根据Harris评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9.2年,平均5.1年。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9.9分恢复到术后的90.1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28.807),其中评定为优23髋、良17髋、可4髋,术后优良率达90.9%。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105°,外展35°,内收15.8°,外旋45°,内旋15°。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示假体无松动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采用恰当的髋臼重建结合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可获得满意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关节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研究表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率为0.5%~10%[1],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可达7%~25%[2~4].脱位在人工髋关节失败总量中约占5%~15%,术后1个月内发生比例较高,约占50% ~ 60%[5].全髋置换术后关节不稳造成的关节脱位(10% ~ 15%)仅次于人工假体松动(国内统计约70%,国外69%)[6].所以全髋关节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预防关节脱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进一步理解,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出很多研究来降低术后脱位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从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软组织重建技术、假体的选择与安放、康复锻炼等方面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