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估病人病情,比较病人入院时MELD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MELD值与病人3个月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病人入院时MELD值为37±7,存活组为26±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病人接受治疗2周后△MELD值为1.6±2.2,存活组为-1±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入院时MELD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MELD值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3个月内死亡率的c-statistic分别为0.903和0.760.如MELD值<25,病人3个月后死亡率为1.8%;25≤MELD值≤30,死亡率为7.4%;30<MELD值<35,死亡率为42.9%;MELD值≥35,死亡率为80.6%,各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值>0组和≤0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1%和13.1%,两组间死亡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MELD分值和△MELD分值与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死亡率呈正相关,MELD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病情转归,临床医生可以结合病人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后的△MELD分值来决定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转肝移植的手术时机,MELD值≥35时应该行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及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MARS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ELD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结果 根据MELD分值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MELD≤30分、30分<MELD<40分和MELD≥40分,3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0.0%、34.3%和94.4%,3个月病死率随MELD分值增高而增高,前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第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30分和30分<MELD<40分两组患者在MARS治疗前后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分值在≤30分和30分<MELD<40分两组患者的半数生存率均超过3个月,MELD分值达到或超过40分患者的半数生存率在1.54个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能够非常好地预测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应用MELD评分系统判断MARS治疗患者3个月预后的ROC曲线,其C-统计值为0.789,最佳临界值32,相应的敏感性80.1%,特异性50.1%.结论 MELD评分系统能较准确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MELD分值能够作为反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MARS治疗可提高部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早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10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MELD评分,根据并发症、死亡检验ROC曲线中最佳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进行分组,并对各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6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9.25%,住院28d和术后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57%和89.62%;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以及生存组、死亡组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2.00、21.19和13.28、28.27,其MELD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价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24±0.05(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06(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分别为18.42和27.15;与MELD≤18.42组相比,18.42—27.15组和≥27.15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MELD分值对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预测效果较差,但对死亡的预测效果较好:高分值MELD(≥27.15)是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受者短期预后、肝移植的手术时机以及MELD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对30例肝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随访30天后存活组(12例)与死亡组(18例)的术前MELD评分,以MELD分值25和30为界线将病例分组,比较存活率以及肝脏病理,分析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与非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病例的MELD分值。结果所有患者术前MELD评分平均值为28.92±13.45,术后随访3个月总生存率为40%,其中存活组与死亡组术前MELD评分分别为21.56±11.83和33.82±12.43(P〈0.05);以MELD评分25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为63.6%和26.3%(P〈0.05);以MELD评分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为53.3%和26.7%(P〉0.05):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组与非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组患者术前MELD值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2.38±12.69和33.28±12.41(P〈0.05)。结论MELD评分可评估肝移植受术者的短期预后,肝移植受者MELD评分值在25分时比30分时行肝移植术更有意义,MELD评分与肝细胞坏死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预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存活率的价值.方法 共有42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所有患者的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按照2000年修订的重症肝炎临床分期标准,19例为早期,16例为中期,7例为晚期.Child-Pugh分级,除1例为B级外,其余均为C级.对所有患者进行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并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估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对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依据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临界值,分别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组问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两种评分方式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至术后3个月,42例中,死亡7例.死亡者的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32.97±7.11)分和(12.57±0.98)分,明显高于存活者的(24.90)±4.96)分和(11.51±1.17)分(P<0.01,P<0.05).MELD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内存活率的最佳临界值是25.6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7 %和60.0 %,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Child-Pugh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内存活率的最佳临界值是11.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7 %和54.3 %,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根据两种评分方法绘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均能有效区分可能死亡和可能存活的患者.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两种评分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307(P<0.05).结论 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存活率均有预测价值;MELD评分能够更好的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衰竭的近期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对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测11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项,计算MELD评分,并随访90d的生存率,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MELD分值,并观察分析不同预后患者入选后30d时MELD分值的动态变化。结果 11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死亡组基线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且基线MELD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死亡组入选后30d的MELD分值较基线MELD分值升高,存活组入选后30d的MELD分值较基线MELD分值下降。结论 MELD评分系统可以作为预测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较客观的指标。纵向评估MELD分值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急性肝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终末期肝脏疾病模型(MELD-Na)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策略的制定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12月单一中心42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的血清Na~+浓度、MELD值、MELD-Na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的MELD-Na值与入院时MELD-Na值的差值(ΔMELD-Na分值)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关系,以cstatistic评价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患者入院时的血清Na~+浓度、MELD值和MELD-Na值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c-statistic分别为0.718、0.875和0.922.MELD-Na≥40组、35<MELD-Na<40组、30<MELD-Na≤35组、25≤MELD-Na≤30组和MELD-Na<25组的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86.9%、53.8%、35.4%、5.4%和2.0%,各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MELD-Na>0组和≤0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5.9%和15.8%,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Na能准确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ΔMELD-Na值是临床工作中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良好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并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时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用MELD和CTP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每一模型的预测价值,并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预测模型的差异。结果死亡组CTP和MELD平均分值明显高于生存组(t值分别为4.891和3.949,P值均〈0.05),2个评分系统显著相关(y=0.500,P=0.000)。MELD和CTP分值能够较好地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C—statistic分别为0.765和0.834,两者的预测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05)。CTP评分〈10.5分和MELD评分〈27.5分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较CTP评分〉10.5分和MELD评分〉27.5分患者长(Z值分别为17.88和25.28,P值均为0.000),生存率也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88和31.59,P值均为0,000):结论MELD和CTP评分系统在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方面效果相近,使用时可结合临床资料,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对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短期预后(3个月)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因肝衰竭行肝移植的86例患者的术前及术中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ELD和MELD-Na评分对短期预后的鉴别能力并根据Youden指数确定最佳的cut-off值。 结果86例患者中早期死亡21例(24.4%)。术前MELD评分(P=0.001)和术中输血量(P<0.001)是肝衰竭行肝移植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和MELD-Na评分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和0.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MELD≥24.3组、MELD<24.3组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51.7%(15/29)和87.7%(50/57),MELD-Na≥25.7组、MELD<25.7组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54.9%(17/31)和87.3%(4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升高时,早期生存率降低。 结论在预测肝衰竭行肝移植患者早期预后方面,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预测能力无明显差异。MELD评分与术中输血量是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肝炎病因学及预后的相关特点。方法将本院10年来诊治的202例老年重型肝炎患者与同期2138例中青年重型肝炎患者作对照,比较两个年龄组急性重型肝炎(ALF)、亚急性重型肝炎(SLF)、慢性重型肝炎(CLF)的患病率、病因学及转归情况。结果两个年龄组重型肝炎均以CLF为主(老年组63.3%,中青年组83.7%),而老年组中SLF所占的比率(30.6%)显著高于中青年组(12.6%)。导致老年重型肝炎的前3位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56.4%)、戊型肝炎(19.8%)、未分型肝炎(10.9%);两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无效病例老年组为63.9%,中青年组为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型肝炎老年组中SLF和CLF治疗无效病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导致重型肝炎老年组预后不佳的前3位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65.1%)、戊型肝炎(13.2%)、未分型肝炎(7.0%);因戊型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展至重型肝炎的老年患者治疗无效病例分别为44.7%和73.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24.5%和54.8%(P〈0.05)。结论老年重型肝炎以CLF为主,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老年重型肝炎多预后不良,且导致治疗无效的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老年患者在戊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应警惕重型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实施肝移植后短期病死率与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通过前瞻性收集自2018年8月—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因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为(44.5±8.79)岁。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肝移植前4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自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术后感染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将8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术前血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计算MELD评分,并动态检测术后CD14^+/HLA—DR表达率,分析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术前血胆红素、INR、血肌酐和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CD14^+/HLA-DR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的CD14^+/HLA—DR值显著下降,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感染最重时两组的CD14^+/HLA—DR值均降到最低值,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及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对术前高MELD评分或术后可疑感染的患者,动态监测CD14^+/HLA-DR表达率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行再次肝移植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不同移植间隔时间患者的生存率,并比较围手术期死亡组和围手术期存活组患者的术前检查结果。结果 62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1、2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7%、59.7%及56.4%,其中早期再次肝移植患者为38.5%、38.5%及30.8%,远期再次肝移植患者为75.5%、65.3%及63.3%。术后死亡28例,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0例(71.4%),感染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占65.0%(13/20);余因多脏器衰竭死亡4例(20.0%);因肝动脉并发症死亡2例(10.0%);因门静脉并发症死亡1例(5.0%)。围手术期后死亡8例(28.6%),均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组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6.95±9.28)分比(14.23±9.06)分〕、血肌酐(Cr)〔(157.3±88.0)μmol/L比(69.8±35.9)μmol/L〕、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76±0.744比1.124±0.286〕及总胆红素(TBiL)〔431.8μmol/L比248.2μmol/L〕均高于围手术期存活组(P〈0.05);前者有12例(60.0%,12/20)患者的Cr值增高,后者有3例(7.1%,3/42)。生存的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4个月,平均49个月。随访期间,其生存状况均良好,肝功能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治疗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以降低围手术期感染率,均有利于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荟萃分析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截至2009年11月公开发表的重型乙型肝炎相关的论文,提取其中反映预后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肌酐水平、临床生化指标及肝性脑病情况。用随机模型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和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量合并。结果 13项研究共包含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429例。生存组和死亡组中,TBil、PTA、AFP、肌酐水平在荟萃分析中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1)。研究中除肌酐和肝性脑病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预后变量存在较大异质性,且异质性不能通过荟萃回归和分层降低。结论在荟萃分析中TBil、PTA、AFP、肝性脑病及肌酐在重型乙型肝炎病程中具有良好的预后判断价值。肝性脑病和肌酐水平在各研究中对预后判断的结果一致。然而TBil、PTA、AFP对预后的判断仍然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异质性可能来源于研究样本排除标准的差异,对于重型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一个纳入标准(PTA≤40%,TBil〉10倍正常值上限),同时也需要相关的排除标准。这将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诊断模型的效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实施34例原位肝移植.对术前、术中开腹后10 min、无肝期30 min和新肝植入后30 min(新肝植入早期),关腹前10 min和术后48 h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本组受体在无肝期30 min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PT、APTT、INR延长(P<0.05),Fg增加(P<0.05),于新肝植入早期变化最显著.随着新肝植入,在术后48 h 时PT、APTT、Fg及INR接近正常范围.结论 肝移植术中出凝血功能变化幅度较大,无肝期凝血功能障碍明显,术后凝血功能恢复较快,可接近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后首次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MELD联合血乳酸(MELD-Lac)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肝衰竭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8 d的生存情况分为早期生存组(110例)和早期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MELD评分、MELD-Na评分与MELD-Lac评分对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的最佳截取值,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53 [95%可信区间(CI) 0.515~0.792]、0.648(95% CI 0.514~0.781)、0.809 (95% CI 0.718~0.900),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8.09、18.09、19.97,约登指数分别为0.398、0.380、0.525,灵敏度分别为0.680、0.680、0.840,特异度分别为0.720、0.700、0.690。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大于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术后首次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能力一般,而术后首次MELD-Lac评分是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更为可靠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