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9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手术疗效的技术和方法。方法CHD98例。年龄4~36个月,平均(20.2±4.2)个月。体重5.2~19 kg,平均(12.2±2.1)kg。室间隔缺损58例,房间隔缺损9例,法洛四联症12例,法洛三联症4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4例,部分型房室通道5例,右室双出口2例,窗形动脉导管未闭2例,主-肺动脉窗1例,完全型房室通道1例。手术在CPB下进行,使用鼓泡式氧合器68例,膜式氧合器30例(其中28例加改良超滤)。所有病例均一期行相应各病种矫治术。CPB时间25~156 min,平均(56.4±12.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98 min,平均(35.4±10.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 h~7 d,平均(7.8±2.6)h。住院时间3~29 d,平均(12.8±3.6)d。结果术后30 d内死亡7例,住院病死率为7.1%。死亡病例均为体重10 kg以下患儿。76例获门诊随访,随访时间2~72个月,无远期死亡。结论婴幼儿CHD的手术疗效提高有赖于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只要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术期处理,改进CPB技术,就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其中使用膜式氧合器加超滤是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 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mVSD患儿98例, 依据术式分为封堵组(50例)和修补组(48例)。封堵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25±0.40)岁;修补组男26例, 女22例, 年龄(3.68±0.31)岁。封堵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 修补组行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直切口外科修补术,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2年的术后随访。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 比较两组患儿心肌损伤、心功能的差异。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封堵组和修补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00%(49/50)和100.00%(48/4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封堵组手术时间、住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修补组[(74.25±11.58)min比(133.69±28.78)min, (4.60±1.00)h比(6.82±1.23)h, (4.05±0.69)d比(7.03±1.25)...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18岁以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6例,心内直视下行动脉导管内口缝闭术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6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8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22例,肺动脉瓣狭窄行瓣膜交界切开术9例,右室流出道补片3例,房室管畸形行二尖瓣裂缺修复术8例,Ebstein畸形房化心室折叠术5例,主动脉瓣畸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右室双出口矫治2例,其他心内畸形矫治术4例。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1.5%。2例为法洛四联症,1例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结果严格的把握手术适应证、严密的手术操作和得当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结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告成功,无死亡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42.1±3.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3±1.4)d。术后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胸部畸形。结论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赵永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77-178
目的:在基层医院中开展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并对比右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的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13例,行右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其中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鸡胸采用右经胸直视手术1例,正中切口手术患者未选择,仅选择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合并胸部畸形正中劈开胸骨术后对比。13例手术均采用右侧腋下第3肋间进胸,行房室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手术。结果: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胸廓畸形无加重,无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右侧腋下经胸小切口,行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隐蔽性强,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此方法在基层心胸外科医生中逐步推广,但要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及患者的选择。此方法不适合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肠胃动力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_2014年接收治疗的80例胃穿孔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分为2组,腹腔镜修补术组患者25例,开腹修补术组患者55例。结果腹腔镜修补组的平均手术时间(53,7±7,28)min,肛门排气时间为(16,29±2,67)h,平均住院时间为(8,24±1,18)d,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4±0,68)h,术后疼痛分级为(2,6 ± 0,6);开腹修补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12,87±17,42)min,肛门排气时间为(42,16±5,18)h,平均住院时间为(13,13±2,27)d,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8,2 ± 1,28)h,术后疼痛分级为(3,4±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便捷,麻醉时间短,创伤较轻且手术后恢复快,为临床上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术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指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与右侧开胸小切口房间膈缺损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全胸腔镜组(28例)和右侧开胸小切口组(22例)。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全胸腔镜组与右侧开胸小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25+41)min和(55±8)min(P〈0.05);升主动脉阻闭时阃分剐为(34±16)min和(19±5)min(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6.4±1.6)h和(6.8±1.7)h(P〉0.05);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102±20)mL和(133±28)mL(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9±1.15)d和(5.8±2.1)d(P〉0.05)。结论早期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较侧开胸小切口手术操作时间稍长,但患者术后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陈健  刘建实 《天津医药》2016,44(7):898-901
目的 比较经胸微创封堵术与传统修补术在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外科91例6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经胸微创VSD封堵术组(封堵组)13例和传统体外循环(CPB)下直视VSD修补术组(修补组)78例。术前心脏超声确定VSD类型、VSD边缘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肺动脉压以及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情况,术中及术后监测输血量、瓣膜反流情况、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情况。随访12~18个月,收集心律失常、溶血、瓣膜反流及VSD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 全部9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封堵组中1例中转为CPB下修补术。封堵组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修补组[(13.2±11.7)h vs. (77.2±55.8)h,(10.0±3.2)d vs.(15.8±6.7)d],封堵组采用全胸骨切开及CPB 1例(7.7%),修补组全部采用全胸骨切开及CPB,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量及机械通气时间封堵组均少于修补组(P<0.05)。术后近期以及随访期间心律失常、VSD残余分流、瓣膜反流、溶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费用2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较传统修补术治疗婴幼儿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更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的解剖矫治经验。方法河南省胸科医院从2002年9月至2010年6月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解剖矫治4例,3例采用“双片法”、1例采用“3片法”修补房室隔缺损。结果本组无死亡,3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同程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平均4d脱呼吸机,术后随访1.5~9年,1例2年前失访,心功能均为I~Ⅱ级,左右侧房室瓣随年龄增长有返流增加的趋势。结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行一期解剖矫治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手术效果,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液冷晶体停跳液对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房室间隔缺损患儿48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对照组患儿男14例、女10例, 年龄(7.2±3.4)岁, 体质量(20.2±5.8)kg;试验组患儿男16例、女8例, 年龄(7.0±3.4)岁, 体质量(20.4±9.5)kg。对照组采用常规高钾冷液晶心脏停搏液, 试验组在常规的冷晶体停跳液中加入磷酸肌酸钠, 浓度为10 mmol/L。两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 以及术后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0)、主动脉开放5 min(T1)、主动脉开放30 min(T2)、停机后4 h(T3)、停机后24 h(T4)抽取动脉血,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采取静脉血...  相似文献   

11.
赵建华  吴磊  陈兴河  冯继 《河北医药》2010,32(16):2220-222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下三维塑形技术在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8例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前均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钛网板个性化设计,对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操作时间、钛钉使用量、术后美观满意度比较分析,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三维成型塑形组平均手术时间(45±6)min,较手工塑形组(85±10)min明显缩短(P〈0.05),平均住院时间(9±1)d较手工塑形组(15±2)d短(P〈0.05),平均钛钉使用量较手工塑形减少4~5枚,患者对塑形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使用三维数字化钛网修补效果优于人工塑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对婴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手术矫治的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病例198例,手术入路包括右腋下小切口剖胸85例(右侧组)和正中切口开胸113例(正中组).比较围术期资料和呼吸参数(气道峰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差异.结果 右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正中组短[(144±22)min比(152±23) min,(7.1±2.6) d 比(8.9±3.7)d,均P〈0.05],其他围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均为0,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组3.5%(3/85),正中组5.3%(6/113)](P>0.05).2组病例麻醉后、手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时、拔管前4个时间点的气道峰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不加重婴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韩永治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24-2225
目的观察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LAHR)治疗腹壁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的患者25例临床资料。结果25例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疝缺损面积(62.3±2.9)cm2;手术时间(63±5)min;术中出血(32±3)ml;住院时间3~9d,平均(5.5±1.5)d。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12%(3/25),其中血肿2例,皮下气肿1例。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LAHR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的特点,是治疗腹壁疝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窦宁  方刚 《北方药学》2012,9(6):53+25-53,25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30例,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取2009年6月~2011年10月全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30例。其中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2例,不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5例,黏液瘤摘除术3例。手术方式:全麻,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仰卧位,右胸垫高30度,右上臂前举悬挂头架上,股动脉插供血管,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闭升主动脉。胸腔内操作均在全胸腔镜下进行。结果:本组共30例患者,手术成功30例,成功率100%,无转为正中开胸扩大切口。体外循环时间50~319min,平均(111±45)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为21~118min,平均(43.6±30)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20~2500ml,平均(225±150)ml。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3例,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及右侧气胸2例。结论:完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黏液瘤摘除术和不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取右外侧第4肋间人胸,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50例,室间隔缺损4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2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35min,6—12d出院。结论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右腋小切口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既使先天性心脏疾病得到根治,又可达到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美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徐元月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73+175-173,175
目的 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7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记录患者的治愈情况,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50例患者的切口均得到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或液化.手术时间为40~95 min;所有患者的体温在术后3 d恢复正常;术后1~2 h可给予流质,1d后可以普通进食;术后6~20 h可以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平均(6.41±0.97)d.术后随访最长3年余,所有患者均未见疝复发.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曹彬  王东进  陈宝俊 《江苏医药》2006,32(9):846-848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脏微创手术的操作规范和适应证。方法随机选掸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200例,分为研究Ⅰ组(右腋下直小切口)150例和对照Ⅰ组(胸骨正中切口)50例。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200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为研究Ⅱ组100例和对照Ⅱ组100例。结果除对照Ⅱ组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5例外,无手术死亡。研究Ⅰ、Ⅱ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和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右腋下直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适应证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但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18.
高飞 《医药论坛杂志》2011,(23):105-106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在膜部室间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明确诊断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间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观察封堵的疗效。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封堵成功,封堵器置入的直径4~12mm,平均(6±2.5)mm。封堵器置入的手术时间40~130min,平均(80±15)min,住院时间8~22d,平均(9±4)d。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未见封堵器移位及再通,无血栓形成。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操控性能良好,使用操作简单。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66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观察组)及70例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心电图,分析其对房室间隔缺损诊断的价值与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者24例;观察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部分型1例,过度型3例,完全性3例,3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的检测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房室间隔缺损的判定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3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月  王宁宁  赵健竹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54-225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治疗情况。方法: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室间隔缺损38例,房间隔缺损18例)在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后转入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随时描记12导联心电图,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治疗情况。结果:在56例患儿中,34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占61%),其中室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占46.43%,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房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8例,占44.44%,以阵发性室上速和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结论:先心病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与手术部位,手术方式,路径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状况有极大的关系;除室内传导阻滞的患儿随访后未见恢复外,其他病例多数可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