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2009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治疗组(53例)、ADV治疗组(50例)和LAM+ADV联合治疗组(52例),每24周检测患者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血清HBVDNA载量。单用LAM或ADV组中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分别在24、48和72周加用ADV或LAM进行优化治疗。多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治疗24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6.0%(35/53)、34.0%(17/50)和90.4%(4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82,P〈0.01);治疗96周时,三组患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2%(51/53)、86.0%(43/50)和100.0%(52/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5,P〉0.05)。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ALT累计复常率分别为86.8%(46/53)、82.0%(41/50)和94.2%(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3,P〉0.05),但ALT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5,P〈0.01)。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联合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达到31.3%(10/32)、20.7%(6/29)和38.7%(1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3,P〉0.05)。LAM组无早期应答1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1例;ADV组无早期应答19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联合组无1例发生早期无应答和病毒学突破。Logistic回归显示,24周完全病毒学应答与基线HBeAg、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HBVDNA载量相关。分层评价发现,对于HBeAg阳性、HBVDNA〉6.28×10^6拷贝/mL和AⅡ≤5x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LAM、ADV单药治疗和初始联合治疗24周时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26、10.921和6.100,P〈0.05或〈0.01);对于基线HBVDNA〉6.28×10^6拷贝/mL的患者,ADV单药治疗24周,无1例产生完全病毒学应答。结论LAM+ADV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和降低耐药变异率,尤其对HBeAg阳性、HBV高载量和ALT≤5×ULN的患者更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4年9月之前在Pub Med、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单用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资料,运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9个研究(包括710患者);各时点(12周/3月、24周/6月、48周/12月及96周/24月)两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耐药基因突变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12月、96周/24月联合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单药组(RR=0.55,95%CI:0.31~0.99,P=0.05;RR=0.37,95%CI:0.22~0.63,P=0.0002)。结论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相似,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更快实现HBe Ag的血清学转换,获得更高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ADV)初治耐药和ADV挽救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者再耐药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方法对ADV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突破的患者进行耐药位点的检测。明确耐药位点患者中单用ADV者37例,LAM耐药后换用ADV的患者40例,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时留取血清标本,行血生化检测并收集其临床资料。结果 ADV初治耐药(ADVr)组和ADV挽救LAM耐药再耐药(LAMr/ADVr)组患者临床特征中的平均年龄、性别分布、HBsAg定量、HBV DNA载量、基因型分布、肝功能指标(TBil、ALT和AST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5%vs 83.8%;χ^2=6.339,P=0.012)。在病毒学特征方面,N236T变异、A181T+N236T变异更多发生于ADVr组患者中,而LAMr/ADVr组患者的耐药模式更加复杂。结论 LAM耐药后换用ADV治疗同样会导致病毒耐药的发生,临床特征和ADV初治耐药相近,但引起HBV变异模式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对照组均为ADV单药治疗。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过48周或48个月治疗,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其OR(95%CI,P)分别为1.84(1.12~3.00,0.02)和80.29(4.18~1541.64,0.004);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优于对照组,RR(95%CI,P)分别为1.22(1.06~1.39,0.004)或1.90(1.10~3.30,0.02);两组HBeAg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OR(95%CI,P)为1.02(0.40~2.58,0.97);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RR(95%CI,P)为1.30(0.63~2.68,0.47)。ADV相关耐药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OR(95%CI,P)分别为0.13(0.03~0.58,0.008)和0.07(0.01~0.40,0.003)。结论与ADV单用治疗方案相比,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显著提高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降低ADV相关耐药发生率;HBeAg阴转率或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似。ADV10mg/d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相对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国产替诺福韦酯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的研究设计,选择阿德福韦酯为对照。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48周HBV DNA< 20 IU/ml患者比率;另外,评价患者治疗48周HBV DNA下降水平、ALT复常率、HBs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以及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并评价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 结果共入组患者267例,其中替诺福韦酯治疗组(TDF组)141例,阿德福韦酯治疗组(ADV组)139例。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指标与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 < 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55.3% vs. 20.0%;χ2= 20.750,P < 0.001);同样在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 < 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86.2%% vs. 62.7%%;χ2= 20.750,P = 0.003)。ALT复常率在HBeAg阳性(84.5% vs. 80.5%;χ2= 0.406,P = 0.524)与阴性CHB患者(84.2% vs. 80.7%;χ2= 0.243,P = 0.622)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组患者TDF组与ADV组的HBeAg阴转率(5.6% vs. 12.8%;χ2= 2.335,P = 0.126)和HBsAg阴转率(1.4% vs. 3.8%;χ2= 0.182,P = 0.6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患者无HBsAg阴转病例。TDF组与ADV组患者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国产TDF制剂治疗中国HBeAg阳性和阴性的CHB患者抑制HBV效果优于ADV且安全耐受性良好,可作为我国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年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接受LAM联合ADV初始抗病毒治疗,60例接受ETV单药抗病毒治疗。每1~3个月检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超声波或CT。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X检验比较两组在治疗12和24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累计生存率。结果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和ETV单药治疗组各有45例至随访结束。两组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在治疗12个月(X^2=2.12和2.88,P〉0.05)和24个月时(X^2=3.21和3.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3.5%(10/23)和36.4%(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后,LAM和ADV初始联合组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发生病毒学突破,但均未检测到病毒学变异;ETV单药组分别有I例(2.2%)和2例(4.4%)发生病毒学突破,并在24个月检测到1例(2.2%)发生病毒变异。LAM+ADV初始联合组和ETV组治疗24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基线)相比,Alb水平上升(F=18.9和17.3,P〈0.05),TBil和ALT下降(F=16.5、17.1和23.7、24.8,P〈0.05),PT缩短(F=22.7和24.5,P〈0.05),CTP评分和MELD评分下降(F=18.5、17.8和24.2、23.8,P〈0.05)。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6.7%(10/60),ETV单药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8.3%(11/60)。两组均未发现有血清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病例。结论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且耐药变异率低;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24个月时高于单药组,两种方案在临床上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是我国常用的强效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实际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LdT组50例、ETV组52例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14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72、96和144周时HBV DNA定量水平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及观察终点时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T)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第12、24、36周HBV DNA定量水平LdT组患者均高于ETV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高于Ld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48、72、96、144周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LdT组为24.0(12.0~92.0)周,大于ETV组的12.0(4.0~52.0)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T组中有9例(18.0%)CK曾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3&#215; ULN)以上,而ETV组则仅有2例(3.9%)CK大于3&#215; UL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终点比较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TV初始单药治疗CHB患者比LdT能更快、更强抑制HBV复制且CK升高率较低,但ETV与LdT抑制HBV的远期疗效(大于36周)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和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急变期CML)合并肺曲霉菌感染(IPA)的疗效。方法选取CML急变期合并肺曲霉菌感染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和格列卫治疗;对照组加用氟康唑,观察组加用伏立康唑。结果恶性血液病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有效率为91.8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2,P〉0.05);IPA感染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1.63%,对照组有效率为65.3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37,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10%和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5)。结论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的HHT和格列卫可作为治疗急变期CML合并IPA感染者一线用药方案,高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部分已知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选择ADV治疗非耐药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患者HBV反转录酶区与S抗原序列。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明确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比较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与无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耐药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结果ADV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人口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中42例rtA181T耐药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均为sW172*。在rtA181T/ sW172*变异患者体内,该变异株在病毒准种中所占平均比率为(42.6 ± 22.1)%(12.2%~100%)。与非ADV耐药组患者相比,ADV耐药组患者发生HBsAg疫苗逃逸变异(χ2 = 12.8736、P = 0.0003)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χ2 = 4.8344、P = 0.0279)几率显著升高。 结论我国ADV耐药患者rtA181T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主要为sW172*变异,HBsAg抗原疫苗逃逸变异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与ADV耐药相互影响,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米夫定(LAM)为对照,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84例CHB患者,分为ETV组(0.5mg/d)和LAM组(100mg/d)各42例,用药时间至少48周。于第4、12、24和48周时,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应用PCR定量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ALT的复常率,ETV组为90.5%,LAM组为73.8%(P&lt;0.05);HBV DNA&lt;103拷贝/ml的患者比例,ETV组为92.7%,LAM组为71.4%(P&lt;0.05),ETV组均优于LAM组。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39.4%)高于LAM组(17.7%)(P&lt;0.05)。治疗48周时ETV组无1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而LAM组有8例(19.0%)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系YMDD变异。结论ETV治疗CHB患者,在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抑制病毒、HBeAg低于检测下限和减少病毒变异方面均优于LA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和替比夫定(LdT)序贯治疗对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浙江省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IFNα治疗24周后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8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21例,IFNα联合ADV治疗组30例,改用LdT序贯治疗组35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三组患者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HBeAg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48周时,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52.6% (10/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86.7%,26/30)和LdT序贯治疗组(84.8%,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3和6.361,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为26.3%(5/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60.0%,18/30)和LdT序贯治疗组(54.5%,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3和3.895,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没有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而IFNα联合ADV组和LdT序贯治疗组分别有6例(20.0%,6/30)和7例(21.2%,7/33)发生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x2=4.330和4.657,P <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IFNα联合ADV治疗组与LdT序贯治疗组之间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和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2,0.019和0.064,P >0.05).结论 对于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IFNα联合ADV治疗或LdT序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应答,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胃内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内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340例上消化道不适的患者行牙周检查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检查,将其按有无慢性牙周炎分为A和B两组,将A组中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1和A2两组,B组中Hp阳性患者为B1。A1和B1组接受标准三联治疗,A2组在标准三联的基础上加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4周和1年后测定各组Hp根除率。结果 A和B组Hp检出率分别为84.8%和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01,P〈0.05)。治疗后4周后A1、A2和B1组患者Hp根除率分别为68.5%、85.4%和83.6%,其中A1组与A2组、A1组与B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3、4.87,P均〈0.05)。治疗后1年A1、A2和B组患者Hp根除率分别为40.4%、78.7%和71.2%,其中A1与A2组、A1与B1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96、15.32,P均〈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胃内Hp检出率增高且影响胃内Hp的根除,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提高胃内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α-干扰素(IFN-α)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6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138例晚期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CE组72例,联合治疗组66例,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结果:治疗后第2周2组间血清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第4周及第8周联合治疗组血清AFP下降程度较TACE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疾病控制率62.5%,联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78.8%,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完成治疗后1、2、3、4个月和〉4个月TACE组新发肿瘤率分别为6.9%、26.4%、33.3%、18.1%和11.1%;联合治疗组新发肿瘤率分别为3.0%、7.6%、19.7%、37.9%和21.2%。2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1);2组治疗后3个月内新发肿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P〈0.01);2组治疗后〉3个月新发肿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P〉0.05)。1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TACE组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238.48±15.65)d,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350.19±22.37)d,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0,P〈0.01)。结论:TACE联合IFN-α治疗晚期肝细胞性肝癌有助于延缓患者治疗早期新发肿瘤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和腰骶部移行椎对腰椎间盘再突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193例,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初次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11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82例;对照组220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无症状人群;腰椎间盘再突出组33例,选取2004年4月至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再突出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8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5例。分别对三组行影像学检查,统计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和类型,观察椎间盘突出部位与腰骶部移行椎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对照组和腰椎间盘再突出组的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分别为:57.51%、51.82%和54.55%,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34,P〉0.05)。其中CastellviⅠ型的发生率分别为38.86%、45.00%和36.36%,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01,P〉0.05);Ⅱ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2.95%、4.55%和15.1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9.35,P〈0.01),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腰椎间盘再突出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P〉0.05);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5.18%,2.27%和0,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92,P〉0.05);Ⅳ型的发生率为0.52%、0和3.03%,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5.94,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71.17%、L5~S1节段突出26.13%,分别与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48.78%、L5~S1节段突出47.56%,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0.00,P〈0.01;χ2=9.49,P〈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Ⅰb和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以L4~5多见,分别为30.63%和12.61%,与L5~S1节段发生率为11.71%和1.80%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1.90,P〈0.01;χ2=15.20,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40例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61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乙肝相关肝硬化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同期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和血清AFP水平、HBVE抗原(HBe Ag)、HBVE抗体(HBe Ab)表达情况。结果: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显著高于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患者,HBe Ag+/HBeAb+亚组血清PIVKA-Ⅱ水平高于HBe Ag+/HBeAb-亚组血清,HBe Ag+/HBeAb-亚组血清PIVKA-Ⅱ水平高于HBe Ag-/HBe Ab+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在诊断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21%、98.20%。结论:血清PIVKA-Ⅱ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价值优于血清AFP,临床可结合血清PIVKA-Ⅱ水平与HBe Ag/HBe Ab对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进行早期筛查与疾病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入组69例患者分成两组,即恩替卡韦组(46例)与干扰素组(23例),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12、24、36和48周时的血清;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HBeAb、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 结果在治疗12、24、36、48周时,恩替卡韦组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82.6%、97.8%、97.8%和97.8%)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43.5%、47.8%和5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5.8、24.7、21.9、19.2,P均= 0.00);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转阴率(34.8%、39.1%和43.5%)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10.9%和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9.1、5.9、5.4,P = 0.00、0.01、0.02);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26.1%、30.4%和30.4%)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4.3%和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7.0、3.9,P = 0.02、0.00、0.04);各治疗时间点恩替卡韦组患者ALT复常率(87%、97.8%、100%和100%)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73.9%、73.9%和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7、7.2、10.1、14.9,P均= 0.00)。 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而干扰素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以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每日1次,白芍总苷胶囊600mg,每日3次;对照组单独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第4周和第8周时进行疗效记录,并于治疗结束后第4周进行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第4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4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33.3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11,P>0.05)。在治疗第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停药后第4周,治疗组复发率(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P﹤0.01)。结论白芍总苷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能提高疗效并且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直肠间质瘤病例资料,对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对比复发与初治时的手术切除率和复发率。结果肿瘤最大径超过或等于3cm(χ^2=4.874,P=0.027)和高侵袭危险度(χ^=6.659,P=0.010)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升高。复发肿瘤的切除率为64.3%(9/14).显著低于初治手术切除率的95.8%(23/24)(χ^2=6.618,P=0.010)。复发患者术后再次复发率与初治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1.459,P〉0.05)。结论直肠间质瘤的肿瘤大小和侵袭危险度与患者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复发肿瘤手术切除率显著低于初治手术切除率.但术后再次复发率与初治手术的复发率相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43例接受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和6个月时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sAg水平;并同时监测其HBV DNA、HBeAg、HBcAb及ALT的水平。 结果43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清HBsAg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9);治疗1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2、P = 0.304);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71、P = 0.015,t =-2.71、P = 0.010);其他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FN-α治疗6个月时患者血清HBsAg下降> 0.5 log10IU/ml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536、P = 0.019);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阴转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 结论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早期呈下降趋势。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IFN-α治疗早期下降迅速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下降缓慢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